柯文哲為返綠獻出「投名狀」?

  既是台北市長又是民眾黨主席的柯文哲,近來遭受一連串挫折,連臨時黨代會也差點召開不成,與此同時「後院起火」台北市政府兩位副市長鬧矛盾,這對柯文哲爭取「更上層樓」極為不利。而就在此時,柯文哲突然重返「親綠」路線,連續兩天提出「去中國化」議題,不知是否為了重新投靠民進黨而獻上「投名狀」?值得關注。
  事緣在前日,柯文哲建立新粉專「台灣阿北——柯文哲」,幷由柯文哲本人親自錄製一段三分二十三秒的視頻,大談臺北市內的道路正名。柯文哲在這支名爲「認識臺灣很難嗎?從路名找真的很難!」的視頻中,自言常常在臺北市街頭散步,但擡頭一看路名却都是中國的省份或城市,包括寧夏、北平、天津、南京、長安等。「看看我們的立法院,竟然被整個中國所包圍,有濟南、青島、杭州、紹興、許昌、徐州、鎮江、南陽、襄陽、武昌,老外(外國人)進來臺北市一定『霧煞煞』。」柯文哲質疑說,「臺灣竟然沒有用自己的城市來當路名,我們被淹沒在中國的城市名。」並趁機話鋒一轉,聲稱有一個政黨號稱最本土(按:指民進黨),結果他們的(黨部)所在地就是北平東路,「我就覺得怪怪的,最愛講臺灣意識的政黨,位在北平東路上,你不覺得怪怪的嗎?」因此,他表示歡迎網友、各界提出建言,看哪一條路名最具有指標性,「看是南京東路還是北平東路」。他還意有所指地聲稱;「當年介壽路改成凱達格蘭大道,象徵威權體制的瓦解」,暗喻現在談對街道路正名,將會催發台灣地區政治社會生活的重大革新。
  柯文哲這個新粉專的建立及其大談「去中化」的議題,引發注意及議論。台北市政府連忙「撲火」,由臺北市副發言人魏佑任出面回應,聲稱該粉專「不是北市政府的官方平臺,也應該不是民衆党所創立」,「內容部分會再瞭解一下是什麽時間拍攝的」。而且,該粉專也在當日稍後下架。
  而在昨日,柯文哲在出席北市公安會報前接受媒體聯訪,對此進行回應,表示「正名運動可以輕鬆一點,應該叫自然一點、民生一點。所以這也是拋出個議題,按照目前北市自治條例、行政規則,要改名相當困難,拋出來給大家討論一下。」當被問到有無覺得哪裡可以先做時?柯文哲說,「革命分階段,當然我心中有我的藍圖。」不過渭水路在宜蘭已經有了,自己有想法的話再對外講。針對民進黨人士「不如先改北平東路」的反應,柯文哲卻又指出,按照目前北市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自治條例,要五分之一住戶提案,四分之三通過,「我看跟『修憲門檻』差不多。」若要修改自治條例的話,就要送到議會,「我們要想想看怎麼送。」柯文哲又聲稱,「我們的支持者有各種光譜,這也是其中很大一塊區塊的意見,我倒覺得這樣,不過我們還是主張多元開放啦!」
  與此同時,「台灣阿北——柯文哲」粉專復活,柯文哲在新影片大談「中華郵政」、「中華航空」改名,並聲稱「二零二一年起新台灣正名運動元年Day One開始起跑!」他指稱,「中華郵政」曾經改過去又改回來(曾經改為「台灣郵政」後來又改回「中華郵政」),有時候一個活動、政策得先提倡。但隨後不久,該粉專再次悄然下架。
  柯文哲對市政法律規範似乎是不夠專業,他所指的改路名的「門檻」很高,顯然是錯引法律。實際上,無黨籍台北市議員林穎孟就在臉書指出,台北市政府提出的「五分之一門檻」,是出自《台北市門牌編釘作業要點》,與改路名無關。
  林穎孟指出,改路名的法規依據是《台北市道路命名及門牌編釘自治條例》第三條:「本市道路之命名,應由轄區戶政事務所,層報台北市政府核定,或由市政府逕行命名。但既有道路更名,應事先送台北市議會審議。」她痛批「這麼基本的民政法規都能搞錯,市府螺絲掉滿地。」
  柯文哲的「道路改名」之說,表面上似是「生草藥——噏得就噏」,隨口胡說,但其實是深藏政治涵義。實際上,他列舉的兩條路名北平東路和南京東路,其中前者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後者是國民黨政權逃台前,國民政府的首都,直到如今,台灣地區出版的《中華民國地圖》,「首都」都是標示是南京。因而這兩個城市都含有「大中國」的意義。柯文哲專挑以這兩個城市為路名的道路說事,「去中化」的潛意識就極為明顯。
  柯文哲的這個舉動,是否折射他在遭受系列挫折之後,有意重新回到「泛綠」陣營,投靠民進黨,因而轉為以此方式來獻上「投名狀」,或至少是施放「試探氣球」?
  實際上,柯文哲原本就是屬於「泛綠」陣營,甚至還自稱「墨綠」,因而曾任陳水扁治療小組的組長。正因為如此,在二零一四年他首次參加台北市長選舉時,就獲得民進黨合作,不但是不推出市長候選人,以「禮讓」柯文哲,而且還為柯文哲輔選,條件是為民進黨的台北市議員候選人發揮「母雞帶小雞」的作用。而柯文哲當時尚未成立政黨,因而未有提名市議員候選人,也就樂於互補合作,並因此而當選台北市長。
  柯文哲在走馬上任後,客觀環境促使其發生兩種思想變化。其一是面對由國民黨籍前任台北市長郝龍斌與上海市政府合作設立的「雙城論壇」,認為這個政治資源可以「為我所用」,為未來「更上層樓」發揮特殊作用。針對國台辦和上海市政府對其「墨綠」政治立場的疑慮,柯文哲提出「兩岸一家親」,以此單純的兩岸交流口號,避開敏感的政治定位議題,而獲得對岸權宜性的認可,因而「雙城論壇」也就可以繼續舉行。這確實是為柯文哲撈取到不少政治資本。
  其二是被「柯文哲現象」所迷惑,以為不靠民進黨,自己也可有所作為。因而與蔡英文鬧翻,「綠白合作」破裂。在爭取連任台北市長的選舉中,民進黨也推出了自己的候選人,因而使得柯文哲贏得很驚險。如果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不是「佛系選戰」的丁守中,可能已經落馬了。
  但柯文哲從「總統」和「立委」選舉中,蔡英文與民進黨「區域立委」候選人的得票率,遠高於民進黨政黨票的得票率,感到大有機會,可以以「第三勢力」的旗號,吸收支持民進黨個人候選人但不支持民進黨的選民,因而成立了台灣民眾黨。當然,也是為自己卸任台北市長後,搭建政治平台。
  但在二零二零年的首戰中,雖然「不分區立委」的戰績確實是如同其事前分析,從民進黨的支持者中抓到不少政黨票,因而拿下五個議席,但「區域立委」候選人卻全部落選。而且,對是否參加「總統」選舉,過於算計,進退失據,猶豫不決,與王金平、郭台銘、宋楚瑜都談不攏。以至後來連民眾黨都差點「滅黨」,「白藍合作」的前景也不明朗。或許,這些挫折,導致柯文哲又回頭向民進黨「取暖」。
  倘柯文哲此舉確實是向民進黨交出「投名狀」,可能會影響台北市政府今明兩年參與「雙城論壇」。實際上,既然是「去中國化」,就意味著背離了「兩岸一家親」,合作舉行「雙城論壇」的政治基礎已經流失,上海市政府不必為正在推動「去中化」的柯文哲「背書」。
  但柯文哲意圖重返「泛綠」陣營,恐怕自忖已經沒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夠威脅民進黨,而且也對「忘恩負義」的柯文哲很不諒解的蔡英文,雖然將會歡迎其「返綠」的行為,但卻將不會與其合作。
  倘此,柯文哲就將落得個兩頭不到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