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香港壹傳媒集團的「黑色星期一」,集團及其創辦人黎智英在香港和台灣都慘遭「滑鐵盧」。在香港方面,香港壹傳媒(00282)股份在香港證券交易開市前停牌,以待發出關於保安局公布有關凍結控股股東黎智英持有的資產及公司股權的聲明。香港特區政府的公報另外介紹,警務處國家安全處於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一日起訴黎智英「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並於二零二一年四月十六日加控黎智英兩項罪名,包括「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及「串謀作出並意圖妨礙司法公正的作爲」。而在上個月,香港法官裁定,黎智英因涉兩宗未經批准集結案被判入獄十四個月。而在台灣方面,創刊十八的台灣《蘋果日報》紙本在昨日出版停刊前的終版本,報紙頭版用兩個大字「再會」向讀者告別,多個重大新聞與紀錄刊載於頭版與各個內頁。其停刊聲明說,將集中資源經營網絡版。但不少網民卻說,《壹周刊》和《蘋果日報》網絡版的收費偏高,現在大家都有手機,滑一滑就有新聞了,誰還會付費收看新聞啊。
壹傳媒昨日的處境,讓人們有點納悶:論生存環境,停刊的首先應該是香港《蘋果日報》,為何反而是植根於適合其生存土壤的台灣《蘋果日報》率先折腰呢?其實,香港《蘋果日報》也撐不到甚麼時候了,有媒體報導說,在凍結黎智英資產後,香港《蘋果日報》手頭的現金只能營運到今年底為止。甚至還有媒體揣測,可能會在七月一日的香港回歸週年紀念日之前,就也會因各種主客觀原因停刊。儘管香港方面也正在致力經營網絡版,並反應並不熱烈,而且也是「長貧難顧」,只是一次過付費而已。畢竟,在疫情襲擊下,保住自己的基本生活為首要實務。何況,一些堅定支持者正因被控違反《港區國安法》而處於被羈押之中,即使是暫時自由也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黎智英是在陳水扁上台後,認為可以在台灣地區實踐自己的「自由夢」,而挾持售賣某時裝公司所得的巨資,到台灣地區「大展拳腳」的。首先是以「試水溫」的形式,先行推出台灣《壹週刊》並於二零零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創刊,將「狗仔隊」和羶色腥文化引進台灣地區。隨後於二零零三年五月二日,台灣《蘋果日報》創刊,首日零售量超越了當時台灣所有報紙零售總和,以全彩印刷和低於其他報紙的售價快速搶下市場。由於《蘋果日報》由香港壹傳媒管理,故帶有非常濃厚的壹傳媒風格,也就是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之報導方式,且常以大版面之圖或照片置於頭版,吸引讀者;另外,《蘋果日報》亦相當重視八卦新聞,常以頭版或大篇幅報導之,並將「煽色腥」的走光照、偷拍照、屍體照等圖片刊出,甚至以大版面刊登在頭版。發生社會事件時,《蘋果日報》常以逼真的連環插圖(示意圖),鉅細靡遺地描繪事件流程,自殺、犯罪及殘暴行為也不例外,因而被認為可能會對下一代造成不良影響,或妨礙善良風俗,而且直接刊登此類照片並不尊重被攝影者,也傷害不少人的人權。「蘋果化」更成為「媒體品質向下沉淪」的同義詞。
台灣《蘋果日報》的創刊,對台灣地區傳統媒體形成強大的衝擊。其一、在此之前,台灣地區的紙本媒體,不計顏色藍綠,也無論政治立場,都較為嚴肅認真,盡管並不適合年青人的口味,但仍能保持一泓清流。而《蘋果日報》以較為活潑的排版風格,使用較多的圖片,尤其是突出色情及血腥暴力的圖片,並將之作為頭版頭條新聞處理,有別於傳統媒體較為注意政治大事,因而帶來一陣「腥風」。雖然受到年輕和專業讀者的歡迎,但卻不敢帶回家庭。後來也有嚴肅報紙跟隨「蘋果化」,但也只是反映在排版方面,而仍不敢效仿其「煽色腥」的內容。即使如此,傳統媒體也已嚴重內傷,有些其董事長曾任國民黨中常委的傳統大報,不得不易主,再加上有地產財團入主親綠報紙,這就基本上結束了文人辦報的時代,轉型為財團辦報。
其二、是嚴重衝擊傳統媒體市場。在台灣《蘋果日報》創刊之前,由於新媒體及網絡的興起,本來就已經經營困難,但辦報人仍本著社會責任強撐下去。台灣《蘋果日報》甫上市時,也將其在香港的「減價戰」經驗引進台灣地區,以新台幣五元促銷(後來調整至十元),果然一炮而紅,每日實銷量為其他所有報紙的總數,亦即搶走了其他報紙的不少讀者。為了與之競爭,《聯合報》、《中國時報》等也將售價由十五元降價至十元,當然是經營更為惡化,而且惡性循環,岌岌可危。本來,傳統媒體經營困難,由《蘋果日報》挑起的「減價戰」並非是唯一原因,但也是重要原因。
其三、是擾亂報界勞動力市場。台灣《蘋果日報》也將香港《蘋果日報》的用人作風引進台灣地區。在籌備階段,以高於傳統市場三分之一的薪酬,將台灣地區各家報章、電視台的優秀記者編輯吸引進去,對這些報章、電視台的人力資源造成較大影響。但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就以各種理由解僱,再以同樣的手法招聘新人,如此循環不息,幾乎所有優秀的記者編輯都「輪」過一次。但被解僱者,則因原職位「一個蘿蔔一個隆」而被填滿,無法回復原位,只能是屈就較低職位,得不償失。
本來,台灣《蘋果日報》初創刊時,還是走中間路線,這給厭倦了藍綠兩種政治立場的報紙的中間民眾一個選擇。評論版也很注重平衡性,主要作者中既有深藍的趙少康,也有民進黨「新潮流系」元老的林濁水,這是台灣媒體「非藍即綠」的站位是罕見的。但後來黎智英卻傾向於「綠」,甚至為「台獨」「護航」。最明顯的就是在二零零四年初,大肆報導波羅的海沿岸四國的「百萬人牽手求自決」活動,啟發了李登輝及「獨派」團體,也舉行了「百萬人牽手護台灣」活動,動員令二百萬人參加。這是「陳呂配」的民調突然竄升,並超過「連宋配」的轉折點。再加上後來「兩顆子彈」的「威力」,讓曾經民調滯後的陳水扁僅以二萬多票的「優勢」獲得連任,台灣地區陷入動亂之中。
台灣《蘋果日報》還在二零一三年的洪仲丘事件引發萬人上街、二零一四年的「太陽花學運」中,充分發揮了引領作用。而且,在二零一九年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中,以與香港《蘋果日報》資源共享的方式,大肆報導,為蔡英文「恐中反中」的競選手法奉送子彈。這些「豐功偉績」,都被收納經昨日「停刊紀念號」的「歷史一頁」中。
台灣《蘋果日報》風光時,在南台灣興建印刷廠。但從二零一五年起,卻轉盈為虧,每年虧蝕過過十億元。黎智英為因應未來官司,也為集團的營運資金,這兩年來拚命賣樓、賣地籌資,大動作不斷;光是二零一九年至二零二零年的兩年間,出售的在台地産金額就高達一百零二億元。但仍未能保住媒體,先是《壹周刊》停刊,後是今年四月十九日與某買家簽署出售《蘋果日報》的諒解備忘錄,但聲明在逾期一個月後自動終止,惟雙方以書面形式延長除外。可能是眼看期滿時沒有「下文」,因而只能「壯士斷臂」,砍掉《蘋果日報》了。
「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體也相同」。相信,香港《蘋果日報》也即將會跟隨台灣《蘋果日報》壽終正寢。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