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豪雨暴露澳門基礎設施的各項問題

  前日的一場豪雨,澳門處處水浸,低窪地區的多條馬路頓成澤國,積水最深至大腿位置。就連過往較少水浸的區域如南灣八角亭附近,亦在短時間內積水難消,導致水浸;青洲屠房及附近貨倉也罕有地出現水浸。在「天鴿」颱風中沒有進水的南灣街商住大廈的一些地下停車場,今次也「領嘢」了。由於馬路上不少下水道「倒灌」而掀沖起渠蓋,為避免途人踩空跌倒,警方拉起封鎖線。幸好,沒有人員傷亡報告。
  這次導致「水漫金山」,主要原因是雨量較大。氣象局錄得澳門半島最高四百零四毫米的日雨量紀錄,是自一九五二年以來的最高紀錄。由於驟雨頻密及雨量較大,雨水來不及排洩,而且也正是處於大潮期間,前幾天才出現「特別月亮」,亦即距離地球位置最近,對潮汐的吸引力更大。在潮水頂托下,雨水更難於排泄出海。
  而且由於不像是颱風,氣象台提前幾天預測並發出警訊,地勢低窪區域的商家擁有充夠時間設置防水閘,可將損失減至最小;而這場大雨突如其來,氣象台預報的時間只有數小時,而且也無法預測將會造成大面積的水浸,因而商家來不及「高築牆」擋水,導致損失不菲。
  其實,不單止是澳門,臨近其他地區也有暴雨並造成災害。以珠海市為例,一小時雨量和三小時雨量均打破該市降雨歷史紀錄。全市超過一百毫米降水的雨量站點有二十五個,其中最大雨量的梅華街道達三百四十一毫米,橫琴新區(含保稅區)降雨量也有二百零七點七毫米。全市發生三十九處水浸點,主要出現在前山、梅華、拱北、南屏、灣仔等片區,部分車輛水浸。拱北口岸和橫琴口岸的汽車通道也遭水浸,而被迫暫時關閉不能通關。可見其「災情」,絕對不比澳門輕,因為在澳門這一則的口岸汽車通道,沒有水淹問題。這可能與工程有關,尤其是在青茂新口岸工地,填平鴨涌河的一部份,而且正在平整土地,可能排水道來不及鋪設。
  珠海市對經常水浸是正在吸取教訓的,因而提出「建設海綿城市」的重大規劃任務,並將之當作是一場運動來操作,因而在珠海市的城區,處處可見「建設海綿城市」的大紅標語。所謂「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爲「水彈性城市」,而國際通用術語則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由遷移。二零一七年三月五日,李克强總理在向全國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二千公里以上,啓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裡子」。而珠海市政府於今年五月十四日發出《關於印發珠海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的通知》,要求全市遵循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統籌建設的原則,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全市所有新、改、擴建的建築與小區、城市道路、綠地與廣場、城市水系等建設項目,均適用「建設海綿城市」的規定。
  在同是特別行政區的香港,也已經將「建設海綿城市」作為市政建設的基本原則。其實,這是引介自歐洲的城市建設概念。實際上,早在工業革命時期,歐洲的一些城市就運用了該技術,興建了巨大的地下蓄水庫,現在有的成了旅游「打卡」景點。英國人將此技術概念引進香港,去年被揭發的主教山被毀壞的地下水庫,就是此類設施。而位於香港島的跑馬地游樂場,其地下就是一個面積達二點四公頃,容量爲六萬立方米,相當於二十四個標準游泳池的巨大蓄洪池。其所收集到的雨水及地下水,經淨化處理後作灌溉,街道清洗及沖厠用途。該系統目前每日平均處理水量達八十立方米,一年能節省三萬立方米用水量,相等于十二個標准游泳池的水量。回歸後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雨水排放系統整體計劃」,制定了非常高的防洪標準,隨後也更新了城市排水管道工程,提升抗洪能力。現在,香港共建有四條排水隧道,總長度逾二十公里,隧道最大直徑超過七米,每秒鐘排水量達二百二十多立方米。作為曾經入選「二十一世紀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的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全長就達十一公里,有多達三十四個進水口。另外,港府在水浸嚴重的黑點建設了蓄水池,可以暫存部分雨水,等降水高峰期過後再用水泵排走儲存的雨水。由於香港擁有良好的排水系統和防洪設施,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市區,都沒有出現澳門和珠海的水浸難題,就連中央電視台都盛讚香港這個「海綿城市」在應對暴雨方面的優勢,認為值得中國其他城市學習和借鑒。
  澳門特區並非沒有類似「海綿城市」的構思。實際上,此前就曾經提出,分別在司打口和狗場的地下興建大型蓄水池。倘付諸實施,前者可以將內港在新馬路口以南一帶的洪水吸收,但可能就「管」不到新馬路口以北的一大段,而這一段卻是「災情」更嚴重之處。至於狗場,則也可將今次「災情」極為嚴重的青洲一帶的雨水吸收下來。
  不過,最近羅立文司長卻表態,狗場地下蓄水池計劃擱置了。至于司打口地下蓄水池,則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其實,即使是司打口地下蓄水池興建了,也不濟事。因爲一方面在引流蓄水,但另一方面下水道却將濠江水道亦即內港航道的海水「倒灌」反吸進來,兩相抵消。實際上,在前日的互聯網社交工具中,就張貼了一些在暴雨下,海水沖開渠蓋冒出來的片子。這可能也正是耗費一億元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在這次暴雨中未能發揮作用的原因之一。因而連行政長官賀一誠在面對記者們的詢問時,也只能無可奈何地表示,該箱涵渠剛建成,仍未調校好,市政署已檢討有關工作。他更直言箱涵渠「有比沒有好」,但很難發揮很大作用。
  也就在這次暴雨之前,曾經被擱置的內港擋洪閘,又被羅立文提了出來。這當然是好事,而且也可以避免「新特首否定舊特首計劃」的蜚語。不過,鑑於澳門地勢的特殊情況,內港擋洪閘只能是發揮「外防灌入」的作用,幷不能達到「內防倒灌」的效果,亦即管治不了前日互聯網社交工具張貼的「渠蓋冲涌」的情況。何況,還有前山河可能會泄洪的問題。
  因此,有工程師曾經提出的在內港沿岸對開海面興建擋洪堤的建議,可能才是徹底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而且還可作為市區西部輕軌的路基,解決既不能入地,又不上天(架空)的難題。在安裝強大功率的水泵,將市區流到「內港」的洪水抽出去,可能是較爲符合最大公約數的防洪設施。不過,投資額巨大,而且對內港沿岸碼頭的航運業不方便,盡管可以有船閘定時開放的設計。另外,還有與珠海關係,盡管在國務院向澳門特區調撥水域之後,已將習慣控制線靠近澳門一則的海域劃給澳門,而解決了「一下水就是珠海市水域」的問題,但仍有與珠海協調合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