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尋根凝心鑄魂 ——2021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側記

  4月4日,辛丑(2021)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黃陵縣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華夏兒女共聚此間,祭拜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
  兩岸同步舉行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辛丑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黃陵橋山廣場舉行,臺灣地區同步舉行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並進行兩岸公祭視頻連綫直播。當天上午9時50分,典禮正式開始,現場擊鼓鳴鐘,鼓聲雄渾,鐘鳴悠遠。34通鼓聲象徵著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同祭初祖的共同心聲,9響鐘鳴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最高禮數。
  今年公祭典禮活動主題爲「彙聚中華民族力量,開啓偉大復興新征程」,在敬獻花籃和恭讀祭文後,全體參祭人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瞻仰軒轅殿,拜謁黃帝陵。現場參加公祭典禮的臺灣同胞蔣玉蘭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兩岸本就一家。作爲生在臺灣又在大陸工作的炎黃子孫,能够來到黃陵參加公祭典禮,她倍感自豪,並樂於將切身經歷分享給更多的臺灣同胞。
  今年的公祭典禮嚴格控制參祭規模,參與活動的工作人員、演職人員均已完成新冠疫苗接種,確保防疫安全。此外,今年的典禮通過製作8K超髙清VR互動場景,生成全景漫游服務,提升和完善了「中華雲祭祖」祭祖網絡互動平臺,增强了網絡祭祀的現場感。
  《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因爲帶領中華民族先民開啓了燦爛文明的先河,軒轅黃帝被後世尊譽爲「人文初祖」。自漢代起,中華民族就開始了祭祀黃帝的活動。上世紀80年代以來,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已成爲海內外炎黃子孫溯源尋根的傳統盛事。
  典禮中的臺灣「印象」
  「衆所周知,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拜謁黃帝陵既表達了華夏兒女慎終追遠的心意,也是中華傳統文化與價值觀的體現。」福州市臺胞投資企業協會會會長陳奕廷表示。
  此次是陳奕廷第二次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海峽兩岸本是一家人,血濃於水,我們同文、同祖、同血緣、同習俗。」陳奕廷表示,他自己的三個孩子目前都在大陸念書,作爲一名父親,在緬懷先祖的同時,亦希望兩岸的年輕人能通過祭祀軒轅黃帝,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感悟到作爲炎黃子孫與有榮焉。
  作爲一名臺灣「80後」,陳語歡是首次參加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他坦言此前對黃帝文化的認知僅來自於電視、網絡與書籍,甚至是一些神話故事中。「我來到黃帝陵,感覺到似乎是一段長達幾千年的旅途,現在回到了一個起點。黃帝就是所有炎黃子孫的根脉,這是一種非常濃烈的情感。」陳語歡如是說。
  對臺灣女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長蔣佩琪而言,當被問及首次祭拜黃帝陵的心情時,她說雖不曾看見長江美,夢裏常神游長江水。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汹涌在夢裏。」「我祖籍是福州連江縣,在臺灣,我們家每逢聚會一定都吃很傳統的福州菜,我從小就聽父親講很多家鄉的事,當我來到大陸見到這裏的景物,吃到這裏的菜肴,就總會想起父親說過的話。」蔣佩琪坦言,人如果沒有了「根」,就如同是浮萍一塊。回到大陸的這些年裏,她越來越有找到「根」的感覺。「我出生在臺灣,但我常以『連江的女兒』自居,有『根』的地方就會有認同感和凝聚力。」蔣佩琪說道。
  多年來,前來拜祭黃帝陵的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已逾百萬人次。連戰、吳伯雄、宋楚瑜、鬱荔明、蔣孝嚴、洪秀柱等臺灣知名人士都曾率團到黃帝陵謁陵祭祖。
  巍巍橋山、泱泱沮水,黃帝陵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寄托著海內外華夏兒女的民族情感。正如黃帝手植柏歷經滄桑不老,亦如人文初祖殿前香火傳承不滅。
  海峽兩岸名家書畫展啓幕
  當日,辛丑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第十四届)海峽兩岸名家書畫展在西安啓幕。本届書畫展由陝西省台辦、民革陝西省委會、黃帝陵基金會主辦。
  「海峽兩岸名家書畫展此前已連續在大陸舉辦十三届,並先後5次赴台展出,引起了很大反響。」陝西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二級巡視員劉樹良表示。
  黃帝陵甚金會副理事長蔡少林表示,舉辦此次書畫展旨在通過書畫國粹,緬懷黃帝開創中華文明的豐功偉績,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爲加强兩岸的文化合作與交流、增進兩岸同胞的溝通與情誼、推動兩岸關係和諧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筆者在書畫展現場看到,此番展出的作品主題豐富、風格鮮明,吸引了不少民衆冒雨前來觀展,並拍照留念。
  西安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游麗秋表示,兩岸文化一脈相承,陝西與臺灣之間的文化交流根基深厚、互補性强,該協會將繼續發揮紐帶作用,推動陝台各領域的交流合作。
  本届書畫展共展出作品300餘幅,參展書畫家500餘人。劉樹良表示,舉辦兩岸名家書畫展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增進民族認同,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途徑,也是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振興中華文化的體現。
(孫正好、張一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