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港珠澳大橋冷清之困? 陳觀生

  疫情過後,應未雨綢繆。如何盡快擺脫因疫情造成的困境?賭牌重投、旅遊業復甦、特色金融發展等都是需要本澳社會深入探討的問題。而如何發揮港珠澳大橋的真正作用也應列入特區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以世界領先標準建設的港珠澳大橋,把珠江入海口粵港澳三地以陸路的方式進行了物理意義上的實際連接,從而縮短了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實際距離。但必須承認,當年我們對大橋的功能、定位認識還是不深不透的,尤其是隨著時間和時代的變化,如何利用好大橋,發揮大橋應有的作用,讓其功能最大化,對於澳門未來經濟多元化發展,有著顯著的意義。
  大橋通車後效益差強人意
  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境基礎設施,於2018年10月23日正式開通。由於大橋涉及「一國兩制」三地和粵港澳三方政府合作,其建設和運營管理難度都非常高。正式開通以來,在各方營運主體的共同努力下,大橋運營正常,據初步統計,截止2019年12月,具備資格通行大橋的車輛約9.11萬輛,其中小汽車7.5萬輛、貨車1.5萬輛,另有穿梭巴士、跨境巴士、跨境計程車配額等。2019年大橋收費總車流157萬車次,絕對數日均約4301車次;單日最高峰車流量為2019年4月19日7106車次。
  大橋開通正常運營的一年多時間裡,由於受跨界通行政策等因素影響,交通量偏小(絕對數2019年日均約4301車次,折算成小客車數約5400車次),交通量低於工可研究報告通車初始年車流量預期值(絕對數1.4萬車次/天,折算成小客車數約2.75萬車次/天),港珠澳大橋在不同通行服務水準下的設計年平均日交通量可達4.5萬-8萬輛(折算後)。2019年6月以來受香港修例風波影響,大橋車流量明顯降低;2020年2月份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車流量更是急劇下降,最低日車流量僅100多車次,目前,日車流量基本維持在500車次左右。對比晚半年開通的南沙大橋(廣州南沙—東莞)日均車流約12萬輛,深圳灣口岸2019年日均約1.27萬車次的跨境交通量,港珠澳大橋交通量明顯不足,造成大橋資源嚴重浪費。
  客觀來講,大橋建成通車後面臨到了很多沒有預料到的事情。根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統計的資料,自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到2019年10月20日運營一年的情況看,港珠澳大橋每日的車輛通行量平均數大概是4215輛,全年通車流量是152.58萬車次,總收入(主要是通行車輛收費)約為2.85億元人民幣,平均每天只有78.76萬元人民幣。大橋運營不到一年,香港便出現反修例風波,2000年又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大橋基本處於封鎖狀態,到現在還沒有解封。從客觀的角度講,大橋的目前運營情況肯定令人不滿意,甚至可以說是非常不滿意!確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雖然,當下是因為疫情所困,粵港未能正常通關。但是,即使在疫情和香港發生「黑暴」之前,大橋車流量也未及設計預計最低車流的一半,而所收過橋費更遠遠不夠支付大橋營運護理的開支,更談不上還本。
  國家和粵港澳三地耗時十多年,花費上千億,付出巨大財力、物力、人力建設的港珠澳大橋,不管政治意義、社會意義有多大,都無法避開其基本功能——車輛通行問題,當然令人不得不關心的經濟效益也是始終無法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現實問題。
  大橋冷清非澳門一方可改變
  就澳門本身來說,港珠澳大橋冷清的原因基本與澳門無關,也非澳門一方可以改變。目前對港珠澳大橋效益尚不理想的原因分析,基本共識的是:整體大橋結構呈現的單Y路線本身造成一個事實,就是通行車輛少、投資回報率低。另外,在香港《國安法》發佈實施前的社會運動、全球疫情爆發都對港珠澳大橋運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首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跨界通行政策協調溝通不暢不足,起碼是在通車後的這兩三年跨界通行政策開放力度不大,沒有很好地發揮出大橋的效能。目前規定上橋的粵港澳三地車輛要申請許可,有指標和配額限制,加上香港和深圳之間的口岸改造與新口岸增加對車流有分散作用,車流盤子就那麼大,分流後大橋通行的車輛就少了。
  雖然2019年粵港澳三地政府在採取相關積極措施推動跨界通行政策,進一步放開做了一些嘗試。如2019年2月25日開放落馬洲(皇崗)、文錦渡、沙頭角口岸約1.4萬輛配額車輛免手續通行港珠澳大橋,2019年4月29日開放深圳灣口岸約1.9萬輛共計3.3萬輛配額。並在2019年4月份,新發放專屬通行港珠澳大橋口岸的私家車配額4500個,同時調整了粵港澳跨境非營運小汽車指標管理政策,放寬了投資類、人才類、捐款類指標申請範圍和條件。2019年10月4日,澳門新發放三年常規配額914個,供澳門私家車往來港澳。相關政策和措施實施後,大橋車流量有所增加。但這與港珠澳大橋設計的通行能力來講還是差距很大,杯水車薪,沒有用。顯示跨界通行政策開放步伐不夠大,還有就是大橋香港那邊連接線網路沒有完善,影響了香港車輛北上。
  有香港學者指出,由於當初大橋採取單Y模式,在橋的西岸照顧到珠海和澳門都有落橋位,而東岸只有香港接駁,深圳則沒有落橋位,結果形成「單Y陷阱」,即內地車輛來往兩岸需要進出香港兩次通關,過往的內地車輛還要受香港對內地車輛的配額限制。因此,大大影響珠江兩岸內地車輛使用大橋通行的意欲。其實,大橋最早由港商胡應湘提出,大橋也是「雙Y」設計,即在珠江西岸,分別有珠海和澳門兩個落橋位;在珠江東岸,則也有香港和深圳兩個落橋位。也就是說,從西岸的珠海和澳門來往深圳,不必像現在那樣先進入香港然後出關到深圳。但是,香港擁有最多碼頭業務的李氏富商出於自身私利,力主「單Y」,而最後有關方面也遷就了香港,瓤下今日「單Y陷阱」的苦果。而跨境私家車牌實施配額管理,申請門檻極高,所以大橋通車以後,雖然香港口岸和珠澳口岸之間只需半個小時,但能夠通行的車輛非常有限,現在香港領有兩地牌能走大橋貨車不超過7000輛,領有兩地牌的私家車約有2.8萬輛,而香港的私家車現有60萬輛,也就是多數香港車輛也不能上橋。
  相關香港學者表示,其實歐盟一體化,他們國與國車輛通行都極為方便。難道大灣區通行,還要比人家嚴格?近期廣東方面開明了,不要求對等,可單方面讓「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其實,香港才60萬私家車,完全放開一天也不會有20萬流量入粵,在廣東車輛大海裡不過增添幾滴水,而且會給廣東帶來收益。港澳的私家車進入內地越來越便捷,即使未完全享有「國民待遇」,也至少應該像歐洲申根各國那樣方便。
  澳門要善用大橋機遇
  港珠澳大橋建起來,澳門、珠海尤其是橫琴都多了一條通往香港的通道,澳門由過去的陸路3個小時壓縮為半小時。隨著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珠江西岸會迎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港珠澳大橋建成後香港和澳門的聯繫實際增加了不少,它已給澳門及香港居民心裡留下了來往只要半個小時的心裡距離,這種美好願景、心理距離的縮短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疫情的控制,香港社會穩定下來,各界更為重視經濟民生問題,制約港珠澳大橋跨界通行的政策瓶頸會慢慢得到解決,對澳門的發展會帶來很多的機遇。比如旅遊業、會展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通過和香港陸路的互聯互通都可以得到緊密合作,取得促進和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8年10月23日參加港珠澳大橋開通剪綵儀式時強調,對港珠澳大橋這樣的重大工程,既要高品質建設好,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又要用好管好大橋,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開通儀式致辭中表示,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有利於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有利於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有利於提升珠三角地區綜合競爭力,對於支援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推進內地、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義。要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縮短通關時間,將港珠澳大橋打造成為香港、澳門和內地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紐帶。
  大橋建成通車後,相關管理部門根據自己前期的調研和預判,制定了很多上橋的規定、配額等限制性要求,初衷是為了確保大橋的正常有序運營,出發點是好的。但歷經近幾年的實際使用和運營情況看,與先前的認知和判斷之間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甚至可以說有令人差強人意之感,說明當初的認識和推行的大橋管控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有表面化、簡單化的問題。而且也嚴重違背了中央領導對港珠澳大橋發揮作用的政治要求。
  澳門如何借助大橋來助力拓展自己的優勢,融入大灣區發展?
  首先,面對目前大橋人流、物流存在的嚴重不足問題,應從政治層面爭取國家、地方、港澳三地對該工程的性質、定位和功能進行重新認識和調整,要從如何讓大橋發揮更好的作用,讓廣大人民群眾受益,帶動粵港澳大灣區整個領域發展,發揮應有的綜合性效益的角度去考慮、調整制定相應措施。
  其次,先從港澳之間的密切關係和不存在「兩制」阻礙出發,更好地提高港珠澳大橋港澳之間的通行效率,降低通關成本。隨著疫情的控制,香港社會恢復穩定,港澳下一步都著力於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港澳之間合作發展就會有更多的機會,也會展現出更大的希望。
  其三,澳門還要更好地擴大和加強與珠海的合作,尤其是共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這一平臺,增強極點功能,融入和助力大灣區建設。澳門要更好的發掘大橋一橋通三地,跟香港陸路連接的這種優勢,通過深度合作區這個更大的平臺來更好地發揮橋樑的作用,更好的聯繫香港專業人才資源、國際化資源、資金資源等為澳門所用。
  其四,提高港珠澳大橋的使用效能和價值,還取決於珠江西岸經濟的發展,珠海、中山、澳門經濟體量、人口規模都還比較小,珠中江GDP加起來還不到深圳的一小半,香港的一小半,要利用好大橋的價值,總體上還是要把珠江西岸的經濟發展上去,把珠澳這樣一個大灣區極點培育好,做大做強,經濟上去了自然而然會對交通有更多的需求,大橋的通行功能和作用也可以帶動起來。
  澳門作為大橋的一極,可以在與西岸城市加強溝通協作方面有所作為。特別是旅遊和文化產業,澳門有非常完備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產業基礎,具備相應的人才優勢,可以開展特色旅遊線路、人才培養、展會服務等。澳門最大的問題是體量小,如果不與其他城市協同,可運作的空間非常有限,有必要借助港珠澳大橋,在西部城市中獲取更多的資源方面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