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歷史教育 促進國家認同 ——訪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吳志良

  【中新社澳門6月18日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何更好地傳承歷史,堅定文化自信,加強國家觀念,強化國家認同,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尤其是在回歸祖國大家庭不久的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任務更為艱巨。」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吳志良18日參加全國港澳研究會2021年學術研討會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作上述表示。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決定了我們「往哪裡去」,決定了民族和國家的命運,那應該如何理解「國家認同」?
  吳志良認為,「國家認同」的內涵要素包括五個維度,即主體維度的身份認同、空間維度的領土認同、時間維度的歷史認同、理念維度的文化認同和權力維度的政治認同。完整「國家認同」必須涵蓋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
  「中國之所以能够立於不敗之地,要感恩於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積澱,感恩於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歷史文化的滋養,感恩於歷史文化傳統的薪火相傳,感恩於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發揮,感恩於國家建設的不斷進步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令國人的‘國家認同’不斷增強。」
  吳志良指出,歷史上澳門雖然被葡萄牙殖民統治,但嚴格來說,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沒有深度滲透至華人社會,特別是文化價值方面,中、西並存且中華文化一直佔主導地位;經濟上,澳門完全依賴中國內地,國盛國衰,直接關係到澳門之興衰。所以說,澳門一直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有深厚而樸實的愛國主義傳統,不少有識之士也堅持不懈地傳播中華歷史文化。
  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堅守以及對國家的親近感,不僅為澳門順利回歸和特區成立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也為特區愛國主義教育奠定了社會基礎。吳志良說:「澳門特區政府第一份施政報告,就將愛國主義作為教育發展的總目標,並在2006年以法律形式正式施行。10年後,教育部門正式推出中學歷史教材並為絕大多數學校所採用,歷史教育步入正軌。」
  吳志良指出,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加入了澳門史專題。這種編排方式,既體現了澳門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澳門在國家大局中是地方與中央的關係,又凸顯了澳門在中國與世界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充分肯定澳門在中西經貿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澳門在國內和國際格局中所處的位置,有利於學生更清晰、更完整地形成和確定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
  「值得一提的是,澳門的歷史教學不僅限於課堂,不少學校還鼓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考察澳門的歷史文化古跡、風土人情並撰寫考察報告,然後與更多的同學分享,既提高了同學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又令其對歷史人物、事件有更加感性、直觀的認識,增加其個人體驗感和對澳門的歸屬感。」吳志良說。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有許多保育完好的文物古跡,為學生們提供了很好的考察對象。
  吳志良指出,這些文物古跡是歷史滄桑的印記,也是中華民族光榮與屈辱的見證。另一方面,澳門近、現代史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縮影,這些人物、事件都與中國近、現代化進程息息相關,通過學習考察,學生們同時加深了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增強了國民意識。
  澳門的歷史教育不僅在學校推廣開展,許多公共機構、社會團體也定期組織不同形式的導賞考察活動,增加市民對文物古跡的瞭解和澳門歷史的認識,從而增強市民的家國情懷。
  吳志良介紹,澳門基金會、文化局以及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多年來培養了數以千計的文物大使,通過他們的導賞和講解,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增加了對澳門歷史文化的認知及其與中國歷史關係的了解。
  他還向記者透露,值中國共產黨100周年華誕之際,澳門基金會與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半小時漫畫黨史》,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重點向青少年介紹中國共產黨黨史。
  「知史明理,知史明智。我們相信,祗要持之以恒,澳門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將取得更大的成功,澳門居民的國家認同也將更加牢固。」對澳門未來的歷史教育,吳志良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