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統派」印象

  統派的話題在臺灣可說是既熱門又冷門。說它熱門,是因爲「獨」派經常叫囂,凡不支持「獨」的都算統派,所以國民黨是最大的統派,什麽中國時報、聯合報都是統媒。這樣看來統派的群衆基礎還挺强大,當然可算熱門。但在真正的統派看來,只有支持兩岸統一者才能稱之爲統派,而近年來臺灣多個民調顯示,明確支持立即統一的臺灣民衆僅占總人數的一成左右。所以,無論是作爲個體的統派還是團體的統派,在臺灣都屬於少數派、冷門。
  統派雖然人數不多,但源流和理念十分複雜,統左派、統右派、中間派、聯合派、主流派、紅統、藍統等概念有區別也有交叉。而作爲統派團體,雖然具體理念和訴求各有不同,在章程中列明支持「國家統一」是基本識別標志。成立於1988年的中國統一聯盟是臺灣第一個公開主張和平統一的政治團體,由中華雜志社和夏潮聯合會共同發起,600多名臺灣學者、作家以及不同黨派人士參加了成立大會,臺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陳映真爲第一任創盟主席,現任主席爲法學博士紀欣。
  創盟迄今,中國統一聯盟始終旗幟鮮明地主張「兩岸統一」,以超黨派民間組織面貌活躍於島內,是立場最堅定的「反獨促統」政治團體之一。除每年定期召開盟員大會、舉辦二二八事件真相研討會、五一勞動節遊行等大型活動外,在臺灣形勢及兩岸關係發生重大事件時,均立即以召開記者會、發布聲明稿、刊登報紙廣告、舉辦演講,街頭抗議等方式,表達統盟立場,向臺灣民衆傳遞有關統一的信息。
  成立於1989年的臺灣勞動黨信仰社會主義,被視爲臺灣的「共産黨」,據說創黨時該黨確曾考慮起名臺灣共産黨,但鑒於當時臺灣解嚴不久,反共思潮仍很普遍,遂定名爲勞動黨。它由當時臺灣地區第一個勞工政黨臺灣工黨分裂而出,隨著勞工立法逐步完善,工運轉入低潮,勞動黨逐步將工作重點調整爲「反獨促統」。該黨現任主席爲吳榮元1949年生於台南,1972年就讀台南成功大學時,接觸到《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典,遂與同學數人秘密籌組成功大學共産黨,幷自製五星紅旗、印刷《共産黨宣言》,事發之後,先後被判死刑與無期徒刑,1975年因蔣介石過世遇特赦减刑,1986年出獄,投身臺灣勞工運動持續至今。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吳榮元曾與中國統一聯盟現任主席紀欣等6位臺灣同胞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閱兵式。
  而成立於1993年的新黨可能是最爲大陸民衆所熟知的臺灣統派「政黨」,新黨網頁上寫明是「中國人的政黨」,以清廉制衡、公義均富、族群和諧、國家統一爲訴求,强調中華民國的「正統地位」。
  以許曆農爲會長的臺灣新同盟會成立於1993年6月,主張反對「台獨」,贊成統一,會員大部分是1949年以前大陸去台人士,多爲原國民黨軍界的將校軍官和國民黨當年的「非主流派」元老,有郝柏村、李煥、許曆農、梁肅戎等退役將領100多名,以及衆多學術界知名人士。
  2005年10月成立的中華統一促進黨是臺灣第113個政黨,用該黨總裁張安樂的話說,「中華統一促進黨是目前在臺灣既能深入基層各角落,又敢公開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黨」。由於具備一定「江湖色彩」,中華統一促進黨更容易深入中南部的草根地區,其理念也影響了一部分臺灣基層民衆。2009年,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時,「中華統一促進黨」揮舞著五星紅旗、打著歡迎橫幅與來「嗆聲」的獨派對峙,他們說,「希望讓陳雲林知道,臺灣也有歡迎的聲音」。
  1991年在臺灣創刊的《海峽評論》月刊是統派知識分子的陣地,創刊以來高舉「統一祖國」、「復興中華」的旗幟,爲反對「台獨」、促進祖國統一做出了獨特貢獻。
  近年來,兩岸關係大幅改善,但統派在臺灣的生存環境幷未有顯著改善。一位臺灣網友說得很直白,「統派在臺灣是被藍綠通殺,因爲臺灣的政治人物都要靠選票生存,而統一是‘票房毒藥’。這裏的殺是一種軟殺,就是在所有的利益和權力上排擠你,在真實生活中孤立你。談統一,只能在網路上談。」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則說得更隱晦一些:「過去幾年,臺灣民衆雖然享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的便利與巨大利益,但對於‘兩岸同屬一中’、‘我是中國人’的認同却未大幅增强,「拒統」的社會氛圍依然存在。2009年1月,我有感而發,寫下《臺灣需要一個統派的第三勢力》,呼籲號召散在臺灣各地的隱性台獨,勇敢地站出來,携手壯大統派的勢力。該文經多方轉載後,居然産生不小的迴響,許多讀者輾轉來函或來電,訓示我不要只是坐而言,要起而行。但是,統派在長期缺乏社會資源,人力財力不足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擴大社會的能見度,爭取統一的話語權,還必須突破重重障礙。」
  由於財力不足,爲了維持自身以及組織的生存,統派幾乎沒有「職業革命家」。以中國統一聯盟爲例,統盟有3500個盟員,僅有7個專職工作人員,主席們都是「義工」。促統團體無法從台當局申請到經費,統盟經費來源於向盟員收取的年費,盟員年費是1200元新臺幣,比國民黨多了六倍,還會對執監委進行定額的樂捐,或尋求民間捐款。留美出身的紀欣職業是律師,因爲精力大多放在統盟的工作上,收入自然受到影響。紀欣生活簡樸,在臺北是租房居住,出入都搭捷運。副主席王曉波現職是世新大學教授,副主席藍博洲目前辭去了教職專心寫作,生活都相當簡單。統盟秘書長謝尚文說:「有年輕人表示要專職投入統運,我們都說不要,你該讀書去讀書,該工作工作,你有了生存的基礎,統運才能生存。」近年來兩岸交流頻繁,到統盟總部參訪的大陸客人越來越多,接待費用對於統盟是不小的壓力,有時不能請客人吃飯,他們就請客人「吃水果」,「好在大家也都能理解」。
  幾乎所有的統派團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財務困難。一次,《海峽評論》雜志擬請幾位大陸駐台記者到飯店餐叙,沒想到前來的大陸記者人數遠超預計,費用將遠超預算,只能將記者們帶回編輯部吃外賣,正好讓記者體驗了一下統派吃盒飯的傳統。
  臺灣勞動黨的經費來源比較特殊,除黨費外,活動經費主要依靠白色恐怖幸存者、老政治犯及其家屬的捐贈。勞動黨內有左翼政治犯及家屬近千人,其中部分老政治犯出獄後,或因家族事業或因自主創業具有較好的經濟實力,而對勞動黨給予大力資助,這些自稱爲「老同學」的老政治犯,是勞動黨幕後最核心最堅定的支持力量。
  經費、資源的困難自然影響到統運的後續發展。紀欣坦言:就政治資源來說,吸收年輕人是比較吃力的,年輕人更多爲自己的政治前途著想。學生運動很有力量,但年輕人往往會在運動後投身政黨爭取參與選舉。統派組織成員年齡偏大也是共有的問題,近年來各團體都爲吸引年輕人著力不少。臺灣政治大學研究生王炳忠現在已是新黨的得力幹將,中華統一促進黨的杰克是從美國回來的年輕人,問及他的入黨動機,他反問:「做中國人很奇怪嗎?」
  對於統派組織來說,經費、資源的困難不是最大的困難。或者說,作爲民間團體,這些困難是正常的,他們已經習慣了。他們焦慮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反獨」和「和平發展」成爲主旋律,促統沒人提了,統派的聲音發不出去,投書臺灣媒體都沒人敢登。面對這種情况,有人建議,臺灣統派團體應該進行整合,强化組織、集中力量,增强曝光率,發揮更大的能量。對此,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認爲,我個人支持這樣的想法,也樂見其成,只是,據我所知,民間統派團體雖然在反獨促統的大方向上愈來愈有其識,却因會員屬性不同,發展經驗不同,對某些特定議題的看法不一,要立即做全面組織上的整合,有現實上的團難。倒是性質比較接近,會員屬性較爲近似,且有長遠合作經驗的團體,應該先團結起來,做更緊密的結合。2010年3月27日,中國統一聯盟與勞動黨、夏潮聯合會、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等19個統派團體,正式成立了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由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與紀欣擔任召集人。
  針對有人憂心,和平發展幷不必然走向和平統一,甚至有可能使「和平分立」固化與長期化,紀欣認爲,統派决不會也不可能放弃統一的目標,而是藉和平發展論壇建立更廣泛的社會統一戰綫,開闢民間支持兩岸和解合作統一的輿論平臺。只是身爲臺灣的中國人,即令看到兩岸進入和平發展的新局,仍不免爲統一的進程感到焦慮。和平發展既是推進和平統一的準備階段,在此階段中,臺灣統一運動的首要任務應是努力扭轉民意,幷重建、恢復、擴大臺灣人民的祖國意識與中華民族認同。
  2012年伊始,兩岸關係經受住了一次重大考驗,臺灣民衆選擇了和平、合作、前進。現在,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抵制「台獨」分裂行徑帶來的嚴重危害,已成爲大多數臺灣同胞的自覺行動。在這種大背景、大趨勢下,臺灣統派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近期,臺灣統派以高度的責任感振臂高呼,在臺灣教科書的撥亂反正問題上發揮了重要、積極作用。這些聲音、這些付出,兩岸同胞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我們由衷相信,臺灣統派一定會「潜龍騰淵,燏燏皇皇」。
(王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