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聲音

  1945年6月26日上午,在美國舊金山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上,一位儒雅、沉靜的長者,用毛筆在憲章上簽上了「董必武」三個剛勁有力的正楷字。這三個字代表著中國共産黨在國際舞臺上首次正式亮相。
  德不孤,必有鄰。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始終爲世界傳遞溫暖與希望,爲各國共同發展注入信心和力量。
  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自主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公開要求取消列強在華特權, 廢除各種不平等條約,一年後召開的中共二大更進一步要求「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黨的二大在全中國人民面前、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研究員表示,中國共産黨1931年在瑞金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並設立了外交人民委員部,這可以説是黨領導下最早的對外交往機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裏進一步規定「以徹底地將中國從帝國主義壓榨下解放出來爲目的」,不承認帝國主義在華政治上、經濟上的一切特權、與反革命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無效、否認反革命政府的一切外債等對外主張,這與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主張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以説是新中國外交的先聲。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捷報頻傳。根據雅爾塔會議決定,4月25日將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聯合國制憲會議。美國隨後代表中、美、英、蘇四大國向有關國家正式發出參會邀請書。美國駐華使館在給美國國務院的備忘錄中,表示「中國共產黨已成為最活躍的力量」,抗日戰爭「是成功的」。經過中國共産黨的不懈鬥爭和盟國的强大壓力,國民黨當局只好接受出席過「一大」、經歷過長征的董必武代表中共中央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
  在1945年聯合國制憲會議討論托管制度時,董必武等中國代表主張托管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被托管地區的自由與獨立,維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樹立了中國嶄新的國際形象。與此同時,在美國的幾個月期間,董必武和助手用英文編寫並印製了5000冊《中國解放區實錄》廣為散發。年過六旬的董必武還廣泛會見華僑領袖和進步人士,實地走訪華僑勞動群。他的言行對於海外僑胞和世界人民瞭解中國共產黨起到重要的作用。
  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在1949年3月的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前後,毛澤東提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的兩個重要外交方針:「另起爐灶」和「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係,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係;「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就是要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餘勢力清除乾淨,然後再考慮建交的問題。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毛澤東從國際主義和中國根本利益出發,毅然决定出兵,大大提升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最顯著的影響之一就是中國參加了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當時的中國尚未返回聯合國,却第一次作爲世界大國登上了國際舞臺。
  1954年4月26日下午,日內瓦會議在國聯大廈開幕。從4月27日至6月15日,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如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由于美國代表的破壞,歷時51天的日內瓦會議關於朝鮮問題的討論以未通過任何協議而宣吿結束。儘管如此,中國參加的這一會議討論仍然意義重大。正如周恩來所言:「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證明瞭蘇聯、中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是在尋求用協商方式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的,是用各種建議求得達成協議,達成朝鮮的民主統一、民族獨立。」
  而日內瓦會議的第二階段討論印度支那和平問題。1954年5月8日,當會議關于朝鮮問題陷入僵局的時候,周恩來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了六點建議,從而推動了整個會議的進展,終于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决議》。7月21日,周恩來出席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最後一次會議。他在發言中指出:為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世界各國應該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進行協商和合作」。
  早在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在亞非會議上改爲「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緬聯合聲明中改爲「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
  而在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再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于解决印度支那問題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最後,會議通過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實現了印度支那的停戰,結束了法國在這個地區進行多年的殖民戰爭,確認了印度支那三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的民族權利。歷時3個月的日內瓦會議閉幕,新中國在國際會議上的外交首秀幾乎完美收場。
  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真正「出圈」,是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山城萬隆開幕。這是首次僅由亞洲、非洲國家發起和參加的大型國際性會議。周恩來總理兼外長親率中國代表團、衝破重重阻力出席萬隆會議,在會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響亮口號,不僅促成會議圓滿閉幕,還極大豐富了國際關係內涵。
  會議期間,大多數國家訴求和平,但仍有個別國家抨擊共産主義,公開質疑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關鍵時刻,周恩來並未按原計劃宣讀預先準備的發言稿,而是在散發書面原稿後重點作即席發言。他表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他強調「求同」而不是「立異」,表示中國「準備在堅守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亞非各國乃至世界各國,首先是我們的鄰邦,建立正常關係」。
  周恩來的發言獲得了絕大多數國家代表發言贊同,緩和了大會緊張氛圍。在全體會議之餘,中國代表團還積極主動同各與會國代表會晤交流,爲大會最終一致通過《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做出積極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公報》吸收了中國代表團建議,形成了和平共處、友好合作十項原則,體現了「團結、友誼、合作」的新型國際關係。而這十項原則的主體內容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至此之後,中國聲音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有影響力和傳播力。
  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則讓中國有了真正的國際話語權,國際威望不斷提高。
  1971年10月25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弃權,第二十六届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2758號决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台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自那以來,中國作爲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組織內爲實現聯合國憲章的宗旨、維護世界和平、加强各國友好合作、促進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
  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後,毛澤東又從國際戰略的高度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其核心要義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團結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和人民。
  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會見了到訪的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指出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的身份認同直到今天仍沒有變。
  和平發展的新興大國
  上海市國際關係學會會長楊潔勉表示,從1979年到2012年的30多年裏,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導下,黨的外交理論主要是「和平求發展」,實現了從「革命與戰爭」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理論轉變,確立了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本外交路線,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探索世界經濟治理的實踐和理論。
  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同志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問題、世界大戰打不起來的判斷,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蘇東劇變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强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確保我國正確發展方向。
  黨的十三届四中全會以後,中國打破西方國家制裁,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一方面,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更加融入國際社會——1979年1月,中美建交;1978年8月,中日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89年5月,中蘇關係正常化;1991年,中國同東盟開啟對話進程;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妥善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另一方面,中國深入參與或創建國際機制——2001年6月,第一届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上海舉行;2001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成功舉辦;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主辦第29屆夏季奧運會;2010年5月,上海成功主辦第41屆世界博覽會……
  可以説,每一次國際盛會,幾乎都少不了中國的身影,而中國作爲新興大國的地位和影響力也得到了世界公認。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確立了習近平外交思想,同時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係、共建「一帶一路」等新理念新主張新倡議。
  2013年3月,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後首站出訪俄羅斯,創造性地提出了「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爲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的新理念,强調要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這是對傳統國家關係理論的重大突破。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時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時指出,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通過加強「政策溝通、道路連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2013年10月,習近平訪問印度尼西亞時在其國會發表重要演講,表示:中國致力于加强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願同東盟國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届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 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將帶動各國經濟更加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各國基礎設施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創造新的經濟和就業增長點,增強各國經濟內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推動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關係持續深度調整,國際形勢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世界主要力量加快戰略調整,國際環境中變亂交織的因素更趨突出。與此同時,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方向並未改變,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繁榮穩定、合作共贏仍是國際社會人心所向。
  中國提倡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係、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這是契合時代發展潮流,並符合各國共同利益的,已贏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理解和支持。
  國際舞臺上的中國,正在發出最强音。
(金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