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對相關人物條目的處理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所收錄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人物條目,是以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領導人物、英雄模範和科技專家爲主要對象的。從1980年開始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一版起,對解放軍人物條目的處理,就是一個重要問題。《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一版解放軍軍事人物分支學科,是在官方編纂的大型辭書中首次對解放軍人物進行評價。
  正視歷史,撥亂反正
  在官方編纂的大型辭書中應收錄哪些解放軍人物?又如何對這些人物進行評價?20世紀80年代,在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一版解放軍軍事人物分支學科時,編纂機構經過反復研究和多次請示,按照中央軍委批准的原則確定:全書擬收錄的解放軍人物爲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和元帥,大將、上將,中央軍委常委、國防部長、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主要武裝起義、創建革命根據地和長期擔任重要軍職的領導人等。同時,提出了關於軍事人物評價的基本原則:要貫徹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實事求是的精神,清除過去在歷史研究、人物評價中「左」的影響,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保持百科全書條目釋文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這是人物條目編纂的總體原則。
  在遵循上述總體原則的同時,還要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如是否收錄那些在我軍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後來被錯殺的人物?他們中有的人物從未出現在以往官方編纂的史書、辭書中,如果收錄的話又將如何表述和評價?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於受「左」傾錯誤的影響,各革命根據地在肅反工作中致使一些人被無辜錯殺,這是革命的重大損失。黨的六届七中全會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一切經過調查確系錯誤處理而被誣害的同志,應該得到昭雪,恢復黨籍,並受到同志的紀念。」根據這一決議,在建國前和建國初期對大多數因錯誤處理而被殺害人員進行了平反昭雪。但在公開出版物中對這些人物介紹不多。報經上級批准後,編纂機構決定對其中曾在我軍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同志列條上書,恢復他們在我軍歷史上應有的地位。最後確定收錄25位被錯殺的髙級將領(按照犧牲時間排列):徐其虛(1906—1929)、袁文才(1889—1930)、王佐(1888—1930)、徐百川(1901—1931)、周維炯(1908—1931)、李明瑞(1896—1931)、姜鏡堂(1902—1931)、許繼慎(1901—1931)、曹學楷(1898—1931)、舒傳賢(1899—1931)、徐朋人(1903—1932)、曾炳春(1901—1932)、李文林(1900—1932)、孫德清(1904—1932)、戴克敏(1906—1932)、萬濤(1904—1932)、柳直荀(1898—1932)、程克繩(1893—1932)、段德昌(1904—1933)、曠繼勛(1895—1933)廖榮坤(1903—1933)、王炳南(1892—1933)、季振同(1901—1934)、曾中生(1900—1935)、高敬亭(1901—1939)。
  在確定收錄條目之後,編纂機構的同志搜集、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在一些公開出版物,如《辭海》中對這些人物只籠統寫爲犧牲,有的辭條只在條頭注明生卒年。是按照其他出版物概要叙述他們的犧牲,還是對歷史真實情況如實記錄?編簍機構提出三種方案:一是按照歷史的真實情況概括地記述他們的犧牲過程,他們的親屬和後代也提出了這樣的希望;二是按照《辭海》的寫法,籠統地寫爲某年某月犧牲;三是僅在條頭注明生卒時間。經慎重研究,編纂機構決定如實反映這段歷史,在1989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一版這些高級將領條目中,都注明了何時何地被錯殺,有的還寫了平反時間。
  雖然這些條目多數爲短條,但這是第一次在官方編纂的辭書中集中反映我軍因錯誤處理被誣害的同志,不少人的小傳更是第一次出現在全國性、權威性的書刊中。據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李維民回憶,在《軍事百科全書》的編纂基礎上,史志部門開始爲這些被錯殺人物寫傳出書,一些在原籍很少爲人所知的人物,其遺屬從此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優待、照顧。時任軍事卷編委會主任蕭克在向百科全書編纂者講述他所親歷的反「AB團」鬥爭時,曾經叮囑道:要好好寫一寫那些被錯殺的同志,讓後人永遠不要忘記用這些同志的生命換取的歷史教訓。
  1997年《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出版,作爲中國第一部現代型專業性軍事百科全書,爲了進一步全面系統地反映軍事知識,解放軍人物學科又增加了46個被錯殺人物條目,其中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因肅反擴大化被誣害而犧牲的高級將領。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如實記錄這段歷史,反映了我黨我軍評價人物實事求是的精神,也反映了我國革命鬥爭的複雜性。《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條目這樣處理,是對這些人物的紀念,不僅無損於人民解放軍的形象,更讓後人銘記了生命換取的歷史教訓。
  審視歷史,嚴謹求是
  百科全書中的軍事人物條目是從人物的經歷和活動這一特定視角反映中國革命史。對一些過去在黨史軍史中有爭議的問題,《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纂者以兩個歷史決議和《中國共産黨歷史》《中國共産黨的七十年》等權威結論或評述統一思想,盡可能對人物條目進行客觀論述和公允評價。鮮爲人知的是,通過編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推進了黨史軍史中一些人物評價相關問題的穩妥解決。
  粟裕是人民解放軍戰功卓著的高級將領、軍事家。在1989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一版中,「粟裕」條目充分反映了他的戎馬生涯和高超的指揮藝術,其中有這樣一句話:「1958年在所謂反教條主義中受到錯誤的批評。」這一表述是經過相關機構審慎研究確定的。
  1958年全軍開展「反教條主義」鬥爭。在複雜的國際政治環境和黨在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影響下,劉伯承、蕭克、粟裕、李達等一批主持全軍訓練和院校工作的將帥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遭到了錯誤的批判。會後不久,粟裕的總參謀長職務被調整。歷史證明,這次「反教條主義」鬥爭是錯誤的。2011年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認爲,會議背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把學習蘇軍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並已經基本糾正的一些偏差和軍隊管理、軍事訓練、院校教育中出現的一些缺點,誇大爲嚴重的『教條主義』」,「反『教條主義』鬥爭對軍隊建設造成的損害是巨大的,教訓是深刻的」。
  1978年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開始著手處理歷史遺留下來的冤假錯案。鄧小平明確講:要了結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這樁公案。但在1984年粟裕去世時,中共中央的訃告沒有提到他蒙受的冤屈和遭到的不公正待遇。
  1986年4月《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一版解放軍軍事人物分册條目釋文初稿送給相關同志徵求意見。粟裕的夫人楚青提出,希望能够在「粟裕」條目中客觀記述上述事件,並向時任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楊尚昆進行申訴。據楚青回憶,1987年9月她給編纂機構寫信,提出在「粟裕」條目中寫上1958年因所謂教條主義受到錯誤的批判,並請告知劉伯承、蕭克條目中對這一問題的表述。
  編纂機構給楚青的復信明確了幾點:一是在劉伯承、蕭克條目釋文初稿中各寫了一句「因所謂教條主義問題受到錯誤的批評(或批判)」。二是鑒於1958年粟裕受到錯誤批判並曾傳達到團以上幹部,影響很大,撰寫人在粟裕條目釋文中曾寫有與劉伯承、蕭克條目相同的內容。後來在有稿定稿時該句釋文被略去。三是編纂機構建議在釋文中保留「1958年因所謂教條主義受到錯誤的批判」一句。
  接到信後,楚青在寫給楊尚昆的報告中提出,大百科全書是代表國家和軍隊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將在國內外發行,影響深遠,仍希望在人物分册「粟裕」條目中寫上1958年受到錯誤批判的內容。其後,編纂機構領導致電楚青,談到已向主編單位明確提出「粟裕」條目應寫上受到錯誤批判的內容,與同時受到批判的劉伯承、蕭克的條目保持一致。1987年9月11日,軍委常務會議決定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粟裕」條目寫上「1958年在所謂反教條主義中受到錯誤的批評」。這是官方第一次公開指出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對粟裕的批評是錯誤的。   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同時刊登了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淸、張返聯名撰寫的《追憶粟裕同志》的文竄。文章對粟裕的豐功偉績和崇高品德作了全面的實事求是的評價,並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失誤:這個看法,也是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意見。」這就代表中央軍委爲粟裕作了公正、正式的平反。
  根據劉華清、張震的文章,1997年出版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粟裕」條目又及時修訂了釋文內容,對上述問題表述爲:「(粟裕)1958年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將原條目中的「批評」改爲「批判」,雖然只修改一個字,但性質不同;補充了粟裕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事實。可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字字千鈎,特別是涉及對人物、事件的評價,每一個字都是嚴謹、慎重,有據可考的。同樣,對於其他人物條目的編纂,編纂機構也秉持了這種嚴謹求是的態度,以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權威表述爲依據,穩妥處理歷史遺留問題。
  編纂過程中的嚴謹求是,還體現在注意條目釋文的平衡。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對同一類人物的條目考慮了條型、配圖、表述、評價等的平衡性。包括:對同一職務等級或軍銜相同的人物,如收錄的元帥和元帥、大將和大將條目,考慮了條型、條目內容的詳略相當。在相關人物條目中,對重要的提法保持一致,如關於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中的所處環境是「艱苦」、「極艱苦」還是「極其艱苦」均作了統一。處理好人物集體和個人,個人與上級、下級、同級、群衆之間的關係。對同一個戰鬥中人物個體是決策人還是指揮員或是參加者,對其當時所處地位、所起作用等進行了明確表達。例如,劉伯承、陳錫聯、李德生三人條目涉及夜襲陽明堡機場戰鬥,根據當時三人的不同職務和作用,條目分別表述爲李德生「參加」了這次戰鬥,陳錫聯「指揮」了這次戰鬥,劉伯承「組織所部進行」了這次戰鬥。
  尊重歷史,功過兩論
  對於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第一版編纂中是否收入「林彪」條目,又該如何評價,曾經存在相左意見。對此,筆者專門訪談了《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林彪」條目撰寫人、軍事科學院原研究員蔣鳳波。他回憶說:當時,對幹將「林彪」條目收錄上書確實有反對意見。編審室經過反復討論認爲,林彪雖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嚴重罪行,但他是我軍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予以設列條目。因此,1983年2月,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擬收錄解放軍人物名單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由於剛剛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公開審判,編纂人員最初對林彪在歷史上的功過如何評價有一些顧慮,他們將陳雲對《遼沈決戰》一書的意見作爲參考。1983年8月,在《關於對編寫〈遼沈決戰〉一書的意見》中,陳雲對編寫《遼沈決戰》的指導思想、結構、內容和具體編輯辦法談了一系列的指導意見。在談到如何寫林彪的問題時,他指出:林彪作爲四野的司令員,在當時正確的地方,我們也不必否定。
  編纂人員以陳雲的談話爲指導寫出「林彪」條目的初稿,與其他重要條目一起送給一些老同志徵求意見。黃克誠在看了「林彪」和其他幾個元帥、大將的條目釋文後,於1984年2月11日約見「林彪」條目編纂人員,談了對條目釋文的意見。他說:編寫歷史人物把林彪列上是應該的,這比過去實事求是多了。寫這個條目有很多難處,輕了不行,重了也不行,是很費力的。「你們寫人物志,要學習司馬遷……你們現在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用歷史學者的態度,去評價歷史人物。……不能只看一面,要看兩面,要全面地觀察,作出全面的評價,寫出歷史的真面貌。不要受『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傳統說法的束縛,要打破這個束縛。」「對林彪也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寫他的歷史。他在我軍歷史上是有名的指揮員之一,他後來犯了嚴重的罪行……評價他的整個歷史,應當分兩節,一節是他在歷史上對黨和軍隊的發展,戰鬥力的提高,起過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後來他對黨、國家和軍隊的嚴重破壞。兩方面都寫明確,不含糊,才符合歷史事實。」
  黃克誠說: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主席、朱總司令手下有幾個著名的戰將,一個是彭德懷,一個是林彪,一個是黃公略。林彪先當連長、營長、團長、縱隊司令,以後當了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長。他指揮的紅四軍在紅一軍團中戰鬥力最强,戰功最大。林彪的確有指揮作戰的能力。他生前我是這麽說,他死後我還是這麽說。有人說林彪不會打仗,這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不符合歷史事實。在毛主席、朱總司令領導下林彪指揮了不少戰鬥戰役,是很有成績的。在五次反「圍剿」和長征中,他指揮了强渡烏江、臘子口等戰鬥。抗日戰爭初期他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戰鬥。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冬我們進軍東北的部隊是10萬多點,經過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隊進關時是100多萬人。帶10萬人進去,帶100多萬人出來,建立了東北那麽大的解放區。當然這不是林彪一個人的功勞,這是整個東北局和東北部隊指戰員和東北人民的功勞,但是林彪是主要領導人,他也有功勞,不能抹煞這一點。他和陳雲、羅榮桓、李富春等指揮了遼沈戰役,解放了整個東北。後率部進關,同聶榮臻等指揮了平津戰役,解放了華北。以後又進軍中南,直到中南地區全部解放,他才休息。對於林彪在歷史上的錯誤,譬如,在井岡山時寫信給毛主席,提出「紅旗能打得多久」的問題,其實不能算錯誤。一個下級幹部,向黨的領導反映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是好事。林彪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敢於向上級反映,就這一點來說,是表現了一個共産黨員應有精神,應當提倡。由於林彪提出這個問題,毛主席才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否則,毛主席那篇文章可能寫不出來。至於林彪後期的問題,屬於另外一個性質,那不是錯誤,可以說是罪行,是嚴重罪行。他外逃,機毀人亡,身敗名裂,自己給自己作了結論,這要嚴肅批判,當然,這也要按歷史事實表述出來。總的來說,我的意見就是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用科學的歷史學者的態度來寫林彪的歷史,好的、壞的兩方面都寫,不要只寫一面。我這個意見提供你們參考。
  1985年3月在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纂工作會議上,楊尚昆也談到怎樣寫林彪的問題,他說,不能因爲林彪叛國就對他一概否定,而不作全面的、歷史的評價。林彪在中央蘇區,在長征路上,在抗戰中,特別是在東北解放戰爭中還是有功的。我們對待歷史人物,不能因爲一個人犯了錯誤就否定一切,也不能因爲一個人一時正確就寫成一貫正確。
  根據陳雲、黃克誠、楊尚昆等領導人的指示,編纂人員對「林彪」條目釋文作了一些補充和修改,並按照這一精神處理其他歷史人物條目。1988年,總政治部和軍事科學院在討論人物條目概括評語方案時,對於林彪的概括評語曾經設置了兩案,一是寫「軍事家」,二是不寫概括評語,即不加定性的話,直接陳述條目內容。最終,根據各方面的意見,總政治部在上報軍委的方案中,採取了第一案。在條目釋文中,在客觀介紹其軍事活動、軍事思想及貢獻的同時,也如實反映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罪行。
  1989年11月30日《解放軍報》刊登消息《中央軍委確定33位軍事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名列其中》,文中寫道:「在史詩般的中國人民革命戰爭中,涌現出多少運籌帷幄叱咤風雲的軍事家?經中央軍委確定,33人被冠以『軍事家』的評語,載入最近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人物分册》。」在列出32位軍事家的姓名之後,最後指出「還有林彪」。正式公布林彪被中央軍委列爲「軍事家」。1994年中央軍委又批准增加黃公略等3位軍事家。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對「林彪」條目的處理,是依據發展的階段性對其功過進行分析,突出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編纂原則。對早期曾經爲中國革命作出貢獻以後又叛變革命的人物,《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也進行了歷史的、全面的介紹。例如,龔楚曾參加過南昌起義、湘南起義和五次反「圍剿」,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發揮過作用,曾任紅七軍軍長、中央軍區參謀長等職。但在1934年5月他叛逃投奔國民黨,給革命事業造成了很大損失。對待這些人物,編纂機構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對他們在紅軍初創及創建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不同程度作出的貢獻均加以客觀評述。
  毛澤東曾經說過,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對他們「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苛求於前人的」。在解放軍歷史上,由於所處的環境複雜多變,歷史人物呈現出複雜的特性,有的「先紅後黑」,從革命的一面走向反面,有的「先黑後紅」,從對立面轉化到人民的一面。對這些歷史人物,《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條目釋文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對其在歷史上的作用及影響進行了歷史分析,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解放軍人物條目的表述,代表官方對人物生平進行評價,釋文內容是隨著社會歷史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回顧《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人物條目的編纂過程可以看出,編纂者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爲評價軍事人物的總原則、總標準,妥善處理政治問題、理論問題、學術問題,體現了中國當代軍事辭書的編纂特色。
(關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