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什麼不接受大元帥軍銜

  軍銜是軍人地位和榮譽的象徵。軍銜評定既不是純粹的「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必須堅持公道合理、實事求是的原則。
  爲了推動評銜工作順利進行,毛澤東主動提出不授大元帥軍銜,以身作則,爲全軍官兵樹立了標杆、作出了榜樣。在他的帶動下,一大批共和國締造者放棄評銜,使評銜工作中的許多矛盾得以順利解決。
  毛澤東堅辭不授銜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予軍銜等級設置上,我軍曾參照蘇聯等國的做法,專門設立了「大元帥」這一軍銜。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討論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了軍官軍銜爲4等14級,其中,第一等爲元帥,下分兩個級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以立法的形式被確定下來。
  毛澤東,是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按照(條例)規定,符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元帥軍銜標準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毛澤東。
  1955年1月14日和15日,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專門就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人員等問題進行研究,會上經過大家討論,取得了一致意見,認爲毛澤東理應授予大元帥軍銜。
  一次,彭德懷、羅榮桓等到中南海向毛澤東等彙報評銜工作進展情况。毛澤東聽完彙報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衆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爲好。」他問劉少奇:「你在部隊裏搞過,你也是元帥。」劉少奇當即表示:「不要評了。」他又問周恩來、鄧小平:「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評啊!」他們倆都擺手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毛澤東又轉身問過去長期在軍隊擔任領導工作、後來到地方工作的鄧子恢、張鼎丞等同志,他們也都表示不要評了。
  最終,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級別的只有朱德、彭德懷等10人。因爲毛澤東堅決不授大元帥軍銜,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就成了新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空銜。
  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主動放棄元帥軍銜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因而,在最初擬訂的方案中,除了朱德等最後授銜的10位元帥以外,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也在元帥人選之列。
  但在元帥名單最終確定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
  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聯名給毛澤東「關於軍委開會討論元帥、大將、上將軍銜的具體確定名單」的報告中,明確提出授予元帥軍銜的人選。1955年8月17日,中央軍委第44次會議,宋任窮還曾提出:「滕代遠、李先念、譚震林等同志以及陳毅、鄧小平、周恩來、劉少奇同志今年是否授銜?」此後,1955年9月14日上午,軍委召開臨時會議,討論元帥軍銜問題時,聶榮臻說:「主席講他和中央負責同志暫時不授銜,待第二批、第三批再說(毛澤東、鄧小平暫時不授)。」至9月20日,總幹部部印發《元帥、將官名單》,其中元帥爲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位。
  根據中央決定,已到地方工作的部隊幹部原則上不參加授予現役軍銜。當時,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劉少奇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鄧小平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他們均以不在軍隊擔任職務爲由,堅持放棄授銜。
  對此,1955年9月23日,國務院第十八次全體會議討論幷通過授予解放軍有功人員勛章的第一批名單等問題時,主持會議的陳雲解釋說:「有些同志曾長期在解放軍中服務,現在轉業了,沒有授予軍銜。授予元帥的同志定爲10位,也不是可以授予的都授。如鄧小平同志,在革命戰爭中對建軍和指揮作戰都是有功的,他是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考慮可以授予,但他現在的主要工作是中央秘書長,授個元帥不好,他自己也認爲還是不授予爲好。」
  李先念、譚震林等功勛戰將因去地方工作未被授予軍銜
  李先念、譚震林等一大批我軍高級將領,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初,都在軍隊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爲我軍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新中國成立後,他們服從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需要,離開軍隊轉到黨和國家領導機關工作。
  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聶榮臻聯名向毛澤東報告14、15日軍委座談會關於軍銜問題的討論情况,在初步擬訂的將帥人員名單中,提到:「李先念、譚震林、滕代遠、王維舟、邵式平、馮白駒、周保中、王世泰等同志都是與部隊有歷史聯繫或與某一地區有聯繫者,是否須授予現役軍銜或預備役軍銜,均請主席考慮決定。」
  2月4日,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署名,向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呈報了《關於地方負責幹部的軍銜評定和授予問題的請示》,建議「與軍隊有歷史聯繫和與某一地區有聯繫的代表人物」的軍銜,可采取三種方式辦理:一是「須評定軍銜又授予的」;二是「只評定軍銜不授予的」;三是「授予預備役軍銜的」。總幹部部的具體意見是:「須評定軍銜又授予的」有王維舟、馮白駒、周保中;「只評定軍銜不授予的」有滕代遠、李先念、薄一波、鄧子恢、張鼎丞、王世泰;「授予預備役軍銜的」有程子華、蔡樹藩、譚啓龍、何長工、張際春、姬鵬飛等。此外,對於兼任軍隊職務的地方幹部,凡兼任分區政委(地委書記)以上職務者,對其軍銜采取評而不授的辦法。
  最後,在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人格魅力感召下,大家堅決服從中央規定,坦然放棄了評定軍銜。他們雖然沒有被載入將帥名册,但他們的英名將永遠鐫刻於歷史的豐碑上。
(王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