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入世」後

  在中國,新冠病毒的肆虐,「封城」時的不安,似乎徹底成爲了回憶。
  即便在武漢,現在的街頭車水馬龍,東湖的櫻花盛開時,人群擁簇進去。和其他國內城市相比,武漢的健康碼管理稍顯嚴格,每進入一個商場或其他公共場所,不僅要出示「綠碼」,還要打卡確認地點時間。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差別了。
  不過,仍需警惕,在逐漸恢復的日常生活中,依然有危機潛伏。
  新冠疫苗的低接種率,就是潛在的危機之一。截至目前,中國大陸的新冠疫苗接種率在10%左右,是一個較低水平。4月15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一個國家疫苗接種率達到 70%、80%,才敢打開國門」。
  誰先達到了形成免疫屏障的接種率,誰就能率先打開國門。吳尊友呼籲,必須儘快地接種疫苗,「一定要在秋冬季以前,把我們的疫苗接種率搞上去,我們就爭取了主動」。
  率先形成免疫屏障的以色列
  去年12月,第一針「獲批」注射的新冠疫苗,在英國開始接種。隨後,歐陸國家和美國先後上市了4款新冠疫苗。從效果上看,疫苗對降低病毒傳播、減少發病率的作用十分顯著。
  拿以色列作爲例子,它是率先形成了免疫屏障的國家。所謂免疫屏障,是指在達到一定的接種率後,擁有了免疫力的人群占到多數,從而,病毒將無法繼續傳播。很明顯,100%的接種率是最好的,但它並不可行。
  首先,人群中總存在一部分人,他們的體質不適合接種疫苗。其次,無論哪款疫苗,都不能保證在每個接種者身上形成免疫力,這個指標就是疫苗的有效性。在早期(不考慮變異病毒的情况下),美國輝瑞疫苗和摩德納疫苗的有效性超過90%,中國上市的幾款滅活疫苗,有效性約爲80%。
  要形成「免疫屏障」,由於有效性的不同,所要求的最低接種率也不同。所以,根據國産疫苗的有效性估算,張文宏表示,「我們只要完成70%的疫苗接種,(其保護率才)基本達標」。當然,這個指標越高越好,「最好能達到80%以上,而且還上不封頂」。
  在以色列,截至今年3月中旬,約50%人口接種了疫苗,按照其疫苗的有效性估算,即將達到免疫要求。
  高接種率的效果顯著,以色列研究者們發現,在接種第一針疫苗2周之後,新冠肺炎發病人數、住院人數、重症患者人數分別下降了57%、74%和62%,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接著,到第二針疫苗接種一周後,新冠肺炎發病人數、住院人數、重症患者人數,更是比較對照組下降了94%、87%和92%。
  這是一組振奮人心的數據,它顯示出,疫苗在脫離臨床試驗後,在現實中確實起到了保護作用。但要知道,這組數據的來源處,是達到高接種率、且疫苗資源充足的以色列。
  在病毒大流行的背景下,守住一國一城,並不會終結流行。
  但吊詭的一幕出現了,在以色列的年輕人不願意接種疫苗,爲此,政府不得不組織送比薩、啤酒等活動,吸引年輕人來接種。然而就在國境邊上,以色列的鄰國黎巴嫩、埃及、叙利亞等,由於疫苗資源不足,接種率不到1%(2021年3月數據)。
  明星疫苗頻繁「翻車」
  疫苗資源的分配不均,不僅要追問分配機制,它同時是産能不足的體現。早在去年12月,在英國的第一針疫苗接種後,沒過多久,率先「獲批」的輝瑞就傳出産能不足。據媒體報道,英國原先預定的1億劑疫苗,在規定時間內,輝瑞僅能提供一半。
  無獨有偶。隨後,摩德納、阿斯利康等後續「獲批」的新冠疫苗,亦表示産能無法達到預期。這堪稱歐美疫苗的第一次「翻車」,在此影響下,遑論兼顧在全球的分配公平,即便是在美國,疫苗資源也相當緊張。今年2月間,美國紐約曾發生醫生抗議事件,他們表示,自己身處一綫「戰場」,接種順序却在末尾,這樣的混亂在當時不是個例。
  吊詭的一幕出現了,在以色列的年輕人不願意接種疫苗,爲此,政府不得不組織送比薩、啤酒等活動,吸引年輕人來接種。
  疫苗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畢竟是能解决的。更令人不安的是,隨著人群的大規模接種,幾款歐美的「明星疫苗」們,在安全性上一個個「翻車」,幾無遺漏。
  早先「翻車」的是mRNA疫苗,即輝瑞疫苗和摩德納疫苗。據外媒報道,將mRNA疫苗接種後,出現了少量嚴重過敏反應的患者。過敏反應,被質疑與疫苗相關,具體而言,是指mRNA疫苗中遞送載體的一個成分:聚乙二醇。
  事實上,mRNA疫苗的安全性一直備受爭議。最直接的原因是,在新冠疫苗之前,它從未「獲批」使用在人類身上。即便在實驗室內,科研人員可以進行安全性試驗,但環境畢竟與現實不同。
  有研究表明,因mRNA疫苗的第一次使用,聚乙二醇也第一次進入人體內部,它引起的不良反應至今沒有定論。不過,今年1月後,mRNA疫苗接種工作中,要求有嚴重過敏史的人員禁止接種。
  一款從未使用過的新型疫苗,尚有未發現的隱患,這終究是一根「眼中釘、肉中刺」。
  然而,不只是新型疫苗如此,在最近,腺病毒載體疫苗也「翻車」了。
  這次是阿斯利康和牛津合作的疫苗,「黑猩猩病毒載體新冠疫苗」。3月中旬,在接種阿斯利康疫苗的人群中,研究人員發現,部分接種者疑似出現血栓。在當時,歐洲藥品管理局沒有中止接種,隨後,再度出現接種後的血栓症狀以及死亡案例,這引起了恐慌情緒。
  經過一個多月的論證後,4月7日,歐洲藥品管理局發布聲明稱,接種後出現血栓並伴隨低血小板,應被列爲阿斯利康疫苗的罕見副作用。
  可是,禍不單行—
  另一款腺病毒載體疫苗,即强生公司生産的新冠疫苗,在4月13日經美國FDA發表聯合聲明透露,現已報告了6例18~48歲女性因接種强生新冠疫苗出現罕見嚴重血栓病例。據此,美國FDA建議,暫停接種强生新冠疫苗。
  與「變異」賽跑
  美國FDA的建議,顯然引起了連鎖反應。4月13日後,多個國家對腺病毒載體疫苗(阿斯利康和强生的新冠疫苗)發出禁令。
  4月13日晚間,南非衛生部部長穆凱茲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南非政府决定暫停强生新冠肺炎疫苗的使用。
  當地時間4月13日,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發表聲明稱,已决定不購買强生公司的新冠疫苗。
  在歐洲,儘管腺病毒載體疫苗接種後累計出現的血栓病例越來越多,但歐洲藥品管理局認爲,阿斯利康疫苗的收益仍然大於風險。
  不過,許多國家還是限制了阿斯利康疫苗在年輕人中的使用。德國僅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使用該疫苗,法國在55歲以上的人群中使用該疫苗。英國建議向30歲以下的人群提供其他疫苗。
  在一片「禁令」聲中,澳大利亞政府顯得「別具一格」。據澳大利亞聯邦衛生部部長Greg Hunt表示,「目前,不建議政府這時候購買任何額外的腺病毒載體疫苗」。
  腺病毒載體疫苗,突然被描述成「惡魔」。然而這樣的觀點,實屬偏見。
  這並不是一項新技術,事實上,應用了20多年的狂犬病疫苗等,大多屬於這一技術路綫的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應用較久,作爲第二代疫苗技術,相比滅活疫苗更靈活,相比核酸疫苗更保守。
  顯然,不是每一款腺病毒載體疫苗都注定「翻車」。歐美國家相繼發出的禁令,大有「一刀切」勢頭。4月14日,俄羅斯相關部門就此表示,俄羅斯「衛星V」也是腺病毒載體疫苗,但截至目前,並沒有相關血栓案例。
  另外,俄羅斯「加馬列亞」中心表示,腺病毒載體疫苗是一項技術,疫苗各不相同,沒有直接可比性。
  舉一個例子說,康希諾公司的腺病毒載體,采用的是「人-5型腺病毒載體」,此前也曾用在疫苗製作上。而阿斯利康使用的是「黑猩猩腺病毒載體」,是第一次應用於疫苗製作。
  不過,這是否與導致血栓症狀有關,還需進一步研究,目前沒有定論。
  在多國政府突然責難疫苗安全性之際,尤其值得說明的是,目前接種者出現的症狀,還沒有與接種疫苗産生絕對相關性。
  比如說,强生疫苗已經在美國接種超過600萬劑,根據現有的發現血栓症狀的人數,其不良反應率不到百萬分之一。在疫苗接種中,常常出現「偶和性」,即正常發病的人因爲注射疫苗,容易被認爲是由疫苗導致了症狀,事實上,只是巧合。
  由於現實中的千千萬萬種可能,疫苗的接種,實爲一項複雜的社會工程。
  在多國政府突然責難疫苗安全性之際,尤其值得說明的是,目前接種者出現的症狀,還沒有與接種疫苗産生絕對相關性。
  此外,考慮到新冠病毒的變異仍在發生,問題更趨複雜。有研究已經表明,對變異後的毒株,尤其是「南非變種」的新冠毒株,現有幾款主流疫苗的有效性,都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
  因此,有觀點從風險收益比出發,認爲疫苗接種的好處仍然大於那未定的風險。
  新的「選手」
  將目光從「明星疫苗」處移開,事實上,現在仍在研發階段的疫苗,還有百多種。除了已經「入世」的疫苗,我們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解鎖。
  首先仍是「老面孔」,今年2月,陳薇院士團隊的疫苗附條件上市。亮點在於,該疫苗是目前中國批准上市的新冠疫苗中,唯一可采用單針接種程序的疫苗,更簡單、更高效,有利於加快建設免疫屏障。
  緊接著,陳薇團隊帶來另一款産品,「不用打針的新冠疫苗」來了。3月23日,康希諾公告披露,其與陳薇院士團隊合作開發的吸入用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已獲得NMPA藥物臨床試驗批件。
  目前,在國內上市的新冠疫苗已有5款。除了它們,有一張「新面孔」尤其值得期待。
  4月8日,康泰生物自主研發的滅活新冠疫苗I/II期臨床試驗數據預印版發布,顯示出優異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具體來說,披露的數據顯示,接種中劑量5ug一組,「0、28天」兩針免疫28天後,活病毒中和抗體的濃度「全球第四高」,爲康復者血清中和抗體的2.65倍。
  這是目前國産疫苗中,在免疫性能方面在I/II期中最好的表現。而現有的案例說明,中和抗體濃度和疫苗有效性是正相關的關係,這預示著,其三期大規模的臨床測驗中,有望取得突出成績。
  新冠疫情沒有結束,新冠疫苗的研製也沒有停下。事實上,更多疫苗的出現,仍具有重大意義:不僅是在無可奈何時,可以挽救一下「翻車」的前輩們;此外,新上市的疫苗也能彌補持續的産能不足。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産疫苗的産能按原計劃進行,預計2021年,國藥集團的滅活疫苗産能可達10億劑,科興生物的産能在同一水平。此外,陳薇團隊研發的疫苗,雖然才剛上市不到兩個月,但預計今年的産能可達5億劑。
  等到産能跟上後,現有問題部分緩解,「免疫屏障」才真正是一張可執行的藍圖。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向治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