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全運東風助澳體育運動發展 鄒玖勝

  粵港澳將承辦二○二五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消息傳來,本澳各界尤其體育界深感鼓舞,因這是港澳地區首次承辦全運會,亦是澳門繼東亞運動會、葡語系運動會、亞洲室內運動會後,再一次承辦大型運動會賽事。其對澳門,以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來說,都意義非凡,而如何辦好這一盛事更考驗三地政府的智慧。
  據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簡稱「全運會」,是由中國國家體育總局主辦,以中國各省級行政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解放軍、行業體育協會為參賽單位,以奧運會比賽項目為基本設置項目的的綜合性運動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水準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一般在奧運會結束後一年舉行。前九屆全運會由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廣東省輪流舉辦(第七屆全運會仍由北京市承辦,由四川省和秦皇島市協辦),二○○一年後國務院辦公廳取消由北京、上海、廣東輪流舉辦的限制,允許有條件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申辦全運會。
  早在二○一七年天津全運會後,廣東便牽頭聯合香港、澳門共同討論粵港澳聯合承辦全運會的可行性。二○一八年,三地體育部門在澳門舉行推動大灣區體育發展座談會,在會上確定聯合申辦第十五屆全運會。經三地政府研究,認為具備足夠條件承辦此項大型體育盛事,正式向國家體育總局提出申辦請求。
  而日前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函覆體育總局、財政部、國務院港澳辦表示,經國務院領導同志批准,同意廣東、香港、澳門承辦二○二五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可謂終於靴子落地。中央將國內最高規格最高水準的綜合性體育賽事交由廣東省與港澳兩特區承辦是一項重大的決策,除藉此促進體育事業以至社會經濟發展,更含有深層意義。
  首先是有利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利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更好發揮體育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方面的獨特作用。其次有利於推動粵港澳區域融合發展。成功申辦第十五屆全運會,將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賽事有效整合相關資源,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共融共用,推動粵港澳地區在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全面、深度融合。
  此外,有利於推動大灣區體育事業的提升。二○一九年二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明確提出「共同推進大灣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聯合打造一批國際性、區域性品牌賽事」。粵港澳聯合承辦全運會,將給大灣區體育事業和產業發展找到強有力的抓手。以承辦全運會為契機,加大大灣區體育事業的投入,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深入開展粵港澳體育交流互動,促進大灣區體育產業深度合作、協同發展,促進體育強國建設。
  那邊廂,國務院上月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明確至二五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各類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38.5%,帶動全國體育產業規模達5萬億,即維持年複合增長9%。其將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當中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達到百分之六十,其涵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的銷售、代理或出租、場地和設施管理,教育及培訓等。同時並藉國家明年舉辦北京冬季奧運會的機遇,將冰雪產業總規模推上八千億元,開發一系列以往未被重視的大眾冰雪體育活動。可見體育產業已站在風口,未來前景廣闊。在此大背景下,澳門作為第十五屆全運會承辦地之一,更應把握此次促進體育發展的重大機遇。
  事實上,近年特區政府不斷加強對體育的關注,不止曾舉辦如東亞運動會、葡語系國家運動會和亞洲室內運動會等大型體育盛會,還舉辦了武術、跆拳道、羽毛球、排球、壁球等國際性單項體育賽事,體育公共服務水準不斷提升,全民健身蓬勃發展,競技體育成績顯著,為澳門的體育產業打好堅實的基礎。行政長官賀一誠曾表示,特區政府將發展文化和體育產業作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抓手,推動「旅遊+體育」。故澳門應以「體育+文化+旅遊+盛事+休閒」為方向,依託自身的「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發展定位,著力打造獨特的體育旅遊城市品牌。全運會是國家的大型體育盛事,澳門有份舉辦,既可吸引內地運動員和海內外旅客來訪,直接刺激經濟,又可強化澳門的國際旅遊城市形象,利於講好「中國故事」、「澳門故事」。
  所謂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那麼既然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已確定由粵港澳聯合承辦,三地政府就應盡快將謀劃和發展此次體育盛會擺上重要日程,加強溝通,精心籌備。其實,粵港澳三地辦賽經驗豐富。廣東曾成功舉辦第六屆、第九屆全運會,二○一○年廣州亞運會,二○一一年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眾多國內外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澳門曾承辦二○○五年東亞運動會。香港亦曾舉辦眾多國際單項體育賽事。同時粵港澳互動辦賽近年早有嘗試。二○○八年北京奧運會,馬術項目便在香港舉辦。二○○一年第九屆全運會上,承辦方廣東將散打項目放在香港舉行,將武術套路比賽放在澳門舉辦。在比賽場館設施方面,廣東僅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九個城市便有一百二十四個各類大中型場館。香港啟德體育公園正建設中,投資約三百億港元,預計二○二三年落成。澳門體育館、體育中心運動場等場館設施、設備齊全。因此,相信粵港澳是有實力、有能力辦好這一屆盛會,不負所托。
  當然,籌辦的細節工作亦必須重視。國務院就第十五屆全運會的籌辦,指示遵照「簡約、安全、精彩」六字要求。未來粵港澳三地相信在賽事籌備、分配和協調上,將有大量工作。其中在簡約方面,就本澳而言,本澳主辦東亞運時,大興土木,興建了東亞運體育館(澳門蛋)、國際射擊中心、保齡球中心、奧林匹克游泳館、塔石體育館等多個符合國際規格的體育場館,正好充分利用現成設施,不用再投入大量資源,環保又節約成本。問題在粵港澳首先協調分配項目後,本澳才可進一步改進相關場館設施,有需要時引入現時國際規格的設備,這些都需要時間進行,當然即使屆時確實需要覓大型比賽場館,當局亦可與大型酒店度假村加強溝通,商討使用場館舉辦全運賽事,因本澳幾家大型酒店度假村內,其實有不少可容納幾千至一萬名觀眾的場館,適合大型體育比賽之用,相關機構對於支持體育發展態度積極,亦有舉辦大型體育比賽的經驗,相信為可行的方向。
  在安全方面,最大難題還在新冠疫情,未能預料四年後疫情是否已平伏,但防疫預案須仔細備好和演練磨合,做好運動員和賽事工作人員的疫情防控工作,實現賽前、賽中、賽後全過程、全方面的疫情防控,務必做到「安全參與,公平參賽、平安回家」。
  在精彩方面,要做好各項宣傳工作,讓澳門各界人士都能更瞭解全運會,且支持及參與全運會。這要充分調動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加強官民合作,特別是做好義工培訓工作,從人員接待、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等等方面做好相關培訓,以提供優質志願服務。特別事關賽事正常運轉的關鍵環節,一定要細而又細、精益求精,以確保萬無一失,以保證賽事的品質。
  澳門特區作為第十五屆全運會承辦者之一,除辦賽硬體外,軟實力須到位,看得見,做得好。軟件除賽事組織,還在於推動本澳的體育氛圍。現時本澳大眾體育有聲有色,惟體育場所不足、滲透階層仍有局限。近日有團體公佈「澳門運動設施調查報告」研究成果,發現在過去十二個月有運動經驗的受訪青年中,只有不足四分之一過去十二個月沒有使用過政府場地。籃球場、公園及休憩區、羽毛球場、跑步徑、泳池是最常使用的政府場地。在十七類常見場地中,本澳青年認為最缺乏的運動場地依次為羽毛球場、健身室、泳池、水上活動中心和足球場,其中羽毛球場短缺的狀況尤其突出。此外,大眾運動、競技體育的持份者對場地均有需求,呈互相爭奪之狀。
  綜合量性數據和質性研究,研究團隊提出九點建議,一是提升人均體育空間,共建澳門健康家園。盡早制訂城市內部的規劃標準與準則,對城市的人均開放空間訂定硬性指標,並參考鄰埠經驗設立一個主流體育設施的供應標準,保障各社區、各年齡層和參與不同運動的居民,都可擁有公平的運動機會。例如香港針對主流康樂活動設施,分別設定人口、空間標準。人口標準用於計算需要供應的設施數量,如羽毛球場的標準是每八千人設置一個,籃球場標準為每一萬人設一個。以香港標準計算,澳門的羽毛球場地極為短缺,遠未符合規劃準則。同時,《香港規劃標準及準則》亦訂明設施的標準尺寸,本澳場地建設應盡可能完全達到場地標準,標準包括球場尺寸、邊界與淨高度。在場館建設上,建議融入「傷健共融」的理念,建設和改造更多、更好的無障礙運動場地和設施,符合不同群體需求。
  二是普查全澳體育場地,建立統一租用場地系統。目前,由政府管理的體育設施主要分為體育局、市政署和教青局三方管理,但資訊混亂,租用規則不一,缺乏統一面向公眾的資訊平臺;三是引入氣膜體育場館作為臨時性體育場地,氣膜體育場館技術成熟,在國內外已應用多年,具有臨時性質,適合在閒置土地輪流利用,且造價低、施工時間短,加上氣膜建築使用壽命長、具備良好透光性,低碳節能;四是釐訂場地使用準則,避免業餘運動愛好者與專業運動員在場地使用上產生磨擦;
  五是科學規劃體育用地,將運動場地劃分為「專業場地」及「簡易場地」。前者主要為運動員服務,並作為舉辦國際性大型體育賽事的場地之用;在運動員需求得以滿足後,場地可開放予公眾使用,讓市民亦可享受高質素運動場地。「簡易場地」則主要為「大眾體育」服務,對象主要為運動愛好者,相關場地能快速投入服務,盡可能解決數量不足之困,場地無需設置觀眾席等體育用途以外設施,盡可能使用整塊土地,將資源集中在球場、跑道等建設上,以增加澳門整體運動場地數量。此外還包括創設女性友善運動空間;創造政策誘因,鼓勵學校開放校園;引入新品類運動項目,加建需求高的運動場地;善用集訓中心,平衡不同需要,確保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並軌協調發展。
  體育運動發展不能一蹴而就,惟最怕停滯不前。二○二五年全國運動會距今仍有數年時間,期望特區政府接下來持續推動全民運動,積極完善體育運動場地和社區配套,爭取多些比賽項目於澳門舉辦,強化多元形象,凸顯朝氣蓬勃的城市魅力,讓城市定位昇華,有利全民健康,也對體育旅遊產生加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