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反省權威」實質是大搞「去中化」

  蔡英文上台後成立,與「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黨產會)」互為犄角,被稱為「東西廠」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昨日正式公佈「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提出改成「反省威權歷史公園」規劃構想,未來將移除大廳內蔣介石銅像,改造堂體功能與外觀,破除園區的崇拜軸線。促轉會強調,中正紀念堂園區興建計畫,本身就是威權統治的產物,在民主化的今日,應解除中正紀念堂的空間威權性格。四樓大廳的蔣介石銅像為全台最大的威權象徵塑像,應以移除為優先選項。促轉會還強調,目前園區的平面軸線配置、圍牆、入口之引導路徑、全區之高度配置及景觀視線等,整體構成「仰望、崇拜『堂體』」視線與路徑。該崇拜軸線應予破除,以扭轉園區的威權空間性質;園區內其餘威權象徵,應配套予以處置。
  有關中正紀念堂轉型議題,「促轉會」曾於二零一八年十二月提出「五項原則建議案」,事後建議案送至「行政院」,由「文化部」處理中。該「五項原則建議案」分別是「解除現存地景的威權性格」、「銘記從威權統治到挑戰威權的歷史軌跡」、「推動人權、民主、法治相關研究調查與普及公民教育」、「規劃能夠有效履行以上原則所列舉職能的組織或架構」及「修法過程中,應有回應轉型正義工作的過渡措施」。
  「促轉會」昨日公佈的這個「轉型方案」,就是落實「五項原則建議案」的具體措施。表面上是去除及反省「權威」,實質上卻是要割斷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一切政治文化聯繫的紐帶,從圖騰文化的角度,實行「去中化」。
  實際上,中正紀念堂既然是為紀念蔣介石而建,就按照蔣介石的大中國情懷及以「反攻大陸」方式來實現國家統一的政治意圖,在設計中處處體現「大中國」意識。不但「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的外形是仿照北京故宮的建築物設計,而且園區環外迴廊及中式庭園(光華池及雲漢池)等,也是充滿頤和園和蘇州園林的情調。而且其高達七十六公尺的主體建築,更是隱含豐富的象徵語彙。其外表同位於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一樣是以藍、白二色為主,象徵「中華民國國徽」中的「青天白日」;紀念堂平面為方形格局,象徵蔣中正的「中正」,坐東面西,遙望中國大陸。仿效北京天壇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攢尖頂代表八德,而隱藏其中的人形象徵天人合一。紀念堂正面共有花崗石八十四階、大廳階梯五階,合計八十九階,代表蔣介石享壽八十九歲。台階中間為「中華民國國徽」圖案的丹陛,在中國傳統建築上,只用於宮殿或廟堂。環繞整個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環外迴廊,每隔四點五公尺就崁一個中國式燈籠窗,共有二十六種造型,聚集了燈籠窗各種樣貌,別富特色。內部亦有多處庭園造景,人行步道總長約五公里。而庭院內雲漢池及光華池,寓意「漢影雲根」及「光復中華」,池內飼養許多錦鯉,也是園區內著名景點。中正紀念堂牌坊規制是「五門六柱十一間」規格,與古代皇陵前「神路」建築的牌樓相同,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最高等級,氣勢磅礡。牌坊之上的牌匾題字原為「大中至正」,此四字為歐陽詢體,由秦孝儀指定,出處是蔣介石最崇拜的思想家王陽明講學語錄《傳習錄》:「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總之,中正紀念堂的文化元素,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圖騰元素。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彰顯台灣地區是中國的一部分。
  正因為如此,「台獨」團體及人物,就一直將中正紀念堂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經常以此紀念堂為標的「鬧事」。如果說,成為李登輝走向「台獨」重要推手的「野百合學運」,是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進行集結靜坐,還是利用其地理位置及集結方便,盡管也帶有「向大中國挑釁」之味,但也是貪圖方便的話,那麼,後來「獨派」團體及人物的系列舉動,就都是帶有主動挑釁之目的。每逢「二二八事件」的紀念日前後,都有「獨派」團體在此舉辦各種政治活動。也曾有「獨派」人物趁著夜色塗鴉,在御路「國徽」寫上「兩岸反統一」、「暴政必亡」等字樣]。在「獨派」人物王獻極污損蔣介石銅像之後,就陸續發生「獨派」團體或人物對蔣介石銅像潑漆、塗鴉、砸蛋、丟擲魷魚粥等污損事件。
  陳水扁上台後,就開始動用公權力對中正紀念堂大動手腳。先是將中正紀念堂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並籍口「整修」,以「空間解嚴」的概念,使用大量的裝置藝術(如風箏、新聞照片等)布滿整個大廳,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名單也陳列於大廳兩側,以與蔣介石銅像代表的「威權統治」相對。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七日,陳水扁政府主導「去蔣化」,將牌樓的「大中至正」四字卸除,改由新鑄的「自由廣場」四字以代之。
  馬英九當選並就職後,曾一度「撥亂反正」,「行政院」會議直接廢止陳水扁時期的《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日恢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隨後「文建會」公告原「台灣民主紀念館」名稱變更為「中正紀念堂」,並重新掛回「中正紀念堂」匾額。但卻只是形式主義,並不進行實質性的正本清源,甚至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並未將原本的「大中至正」掛回。這就後患無窮。
  實際上,蔡英文上台後,比陳水扁走得更遠。她出於其「既想『獨』而又不敢『獨』」,在其他領域動手,為未來接任人正式「台獨建國」鋪墊道路。「黨產會」是要徹底推毀中國國民黨再次上台的經濟基礎和財政實力;而「促轉會」則是藉著「反權威」之名,徹底剷除「反獨」的政治基礎。盡管在其運轉的過程中,也順帶為所謂「共諜案」平反,但更多的是為當年的「台獨案」平反,給予了進行「台灣獨立」活動的「正當性」,等於是鼓勵「台獨」活動。但在也平反了一些歷史性的「共諜案」的同時,卻更嚴厲地打擊「統派」團體和人士,並制定「國安六法」、「反滲透法」等法律,把主張統一、反對「台獨」的團體和人士打成「共諜」,不管是否有進行實質性的搜集情報活動,都投進監獄。
  現在,民進黨當局假借「反省權威」之名,要清除中正紀念堂內的「中國文化元素」,並要搬遷蔣介石的銅像。不過,尚未決定如何處理安置蔣介石銅像的主體建築。但有消息說,由於現在「立法院」的所在地,是借用台北市政府的原台北第二女子高中的校舍,不但空間不足,影響「立法院」的正常運轉,而且每年都要向台北市政府繳交五千萬元的租金,也不划算,因而提出了遷址的計劃。此前曾先後規劃華山特區、空軍總部舊址等,都因各種原因擱置了下來。去年游錫堃重啟遷址規劃,還成立了「『立法院』未來國會願景規劃諮詢委員會設置要點」,並籌組了「未來國會願景規劃諮詢委員會」徵詢各界專家意見。而朝野「立委」提出的七件遷建地點提案中,其中就包括了中正紀念堂,由「台獨」分子把持的「文化部」也樂見其成。如果是最後決定是以地理位置靠近「總統府」,而且面積廣大,交通方便等為由,採用遷址到中正紀念堂的方案,現有的主體建築可能就要拆除,並按照「國會大廈」的模式,興建新的大型辦公樓,就「順道」將該主體建築物的中國文化元素全部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