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困境:想「獨」談何容易

制約「台獨」有多重因素,非民進黨能拍板,民調顯示鐵杆支持「台獨」者只占極低比例。
  中國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近期在一次英文講話中提到了「不與鄰國軍事對抗,在互惠原則下共存」。雖然蔡英文沒有明確說出「鄰國」是誰,但所有人都知道她所指爲何。此言一出激起兩岸輿論嘩然。「鄰國論」被批是李登輝「兩國論」的翻版。
  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斥責了蔡英文的「小動作」,指出:「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資深媒體人趙少康評價:「明明支持『兩國論』,却又不敢公開主張,只敢捅一下『鄰國』就跑,你去問她又躲躲閃閃不講話,所以我說她是『兩國論』的快閃族」。國民黨新任黨主席、前新北市長朱立倫指出:「蔡英文跟民進黨支持『台獨』,推動『台獨』,已經不是新聞,只是說她在形式上可能還會假(裝)一下,不小心就會暴露出真相,我覺得最嚴重的是長期以來推動『文化台獨』,意圖纂改我們的歷史,意圖製造很多錯誤觀念。」
  蔡英文上臺之後,雖處處宣揚不對抗,却以太極方式推動法理和文化上的柔性「台獨」議題;兩岸關係一改馬英九時代頗爲融洽局面,從「習馬會」時令人振奮的巔峰逐漸跌入冰冷谷底,全球關注海峽局勢的人士皆憂心忡忡。究其根本,蔡英文推動柔性「台獨」,既符合她一貫的政見和作風,也有內因與外因的促進作用。
  蔡英文推動「柔獨」的內因
  蔡英文上臺前後,大陸方面並未對她做出髙於其前任的要求,僅採取了「觀其行,聽其言」的姿態。習近平主席對兩岸關係劃了紅綫,「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越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蔡英文擔任在野黨主席時,就長期攻擊馬英九政府「親中」,她認爲大陸的「利台政策」無非是「溫水煮蛙」,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包藏禍心」。蔡英文此前就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她的就職演說中對此隻字未提,被北京指爲「未完成的答卷」。上任之後蔡英文當局延續了這個姿態,從而爲兩岸關係日趨緊張埋下伏筆。
  2016年蔡英文上臺的同時,民進黨在立法機構獲得總席位113席中的68席,這是自民進黨誕生以來首次在立法機構獲壓倒性優勢。2020年1月大選中蔡英文擊敗藍營黑馬韓國瑜,民進黨在立法機構的席位雖然減少了7席,但仍然保持絕對優勢。蔡英文當局不同於陳水扁時代「朝小野大」的狀況,所以綠營人士歡呼雀躍,認爲這是民進黨的「全面執政」,可以毫無阻礙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國民黨議席萎縮的同時,藍營第二第三大黨親民黨和新黨的議席從立法機構消失,而近年在民進黨所營造的「文化台獨」氛圍下,第三黨勢力崛起,其中比較惹眼的是年輕的新型「台獨」黨派,如臺灣基進黨、時代力量黨,成功在立法機構獲得幾個議席。柯文哲組建的臺灣民衆黨從藍綠陣營中切分了一定份額,該黨在統獨議題上模糊,與兩大黨時不時鬥鬥嘴,所以稱之爲「白黨」,但根據柯文哲的經歷和政治光譜察考,他個人經常被視爲實質上「中間偏淺綠」。
  2016年之前民進黨即便在立法機構只是少數黨,但它仍能通過圍堵大門、發起群毆等方式阻撓議事日程,實在不行就像「太陽花」運動那樣,挑唆學生衝擊立法機構,中斷議事進程。民進黨作爲少數派,時尚且具備如此大的「能量」達成政治目的,當下島內政治版圖上「綠長藍縮」的狀況給了民進黨滿滿自信,這是促使蔡英文敢於抗拒中國大陸的內因。
  民進黨執政後其風格仍然延續它的老傳統——「意識形態」掛帥,蔡英文也不例外,喜歡操弄的議題無外乎「轉型正義」「社會進步」「臺灣正名」「中國威脅」。興許有「全面執政」的「底氣」,蔡英文政府的步伐明顯邁得更大。這種底氣不僅體現在民進黨敢於否定「九二共識」,也體現在敢於違背公投中的民意而强推法案。
  按照過往的經驗,民進黨一旦開始操弄這些意識形態議題,必將影響經濟發展,撕裂族群關係,導致政黨惡鬥,同時也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原本在公投中被壓倒性多數地否決,蔡英文爲了迎合身邊一小振留學歸來的進步主義知識分子智襄團的心意,最終利用立法機構席位優勢强行通過。這使得民進黨丟失了南部綠營基督徒和保守派票倉的支持,爲後來韓國瑜端掉民進黨老集高雄埋下伏筆。
  蔡英文力推的年金改革和一例一休也遭遇衆多團體、企業的反彈,被批爲「無情」與「僵化」,與現實情況脫節,再加上爸灣的産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下降、年輕人薪資長期停漲等問題解決乏力,所以在2018年的地方公職人員「九合一」選舉中,民衆投票教訓了漠視民生和經濟的民進黨當局。看似「意氣風發」的民進黨出現大潰敗,22個縣市中僅保住六個縣市的執政地位,地方議會選舉中的成績亦一塌糊塗。
  民進黨內被這次「綠地變藍天」的大敗選所震動,隨後展開了黨內檢討。「這次選舉我們確實被檢驗了」,蔡英文承認用人不當,諸多政策過於「激進」,但又表示,「推動改革的同時,政府沒有給予受影響的人足够的撫慰;在往進步價值前進的時候,沒有注意到社會大衆有沒有跟上……」言下之意就是認爲,「人民跟不上民進黨的改革步伐。」當然蔡英文的檢討遭遇諸多的黨內不滿和黨外批評,她因此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
  兩岸關係跌入谷底之後內政方而屢屢受挫,民進黨當局故伎重演,加快從兩岸關係領域尋找突破口,操控「中國威脅」議題,希望用嚇唬的方式拉回一部分剛摒棄民進黨的選民,也爲2020年元月的選舉提前造下輿論聲勢。其手段無非是利用「中國威脅」塑造拒統的情緒,强化「芒果乾(閩台語亡國感)」。蔡英文2019年元旦就兩岸關係提出「四個必須、三道防護網」的說法,故意挑在中國大陸召開「《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的前一天。
  民進黨當下不敢公開實施「台獨」,所謂的「防護網」就是漸進推動「法理台獨」和「文化台獨」。進人2019年後以民進黨爲首的綠營幾大黨派出手越來越頻繁,忙得不亦樂乎。5月份民進黨當局先後通過「刑法」「機密保護法」「安全法」部分條文修正;至7月初又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條文修正;9月份民進黨「立委」尤美女等與臺灣基進表示,將全力推動「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12月底通過「反滲透法」,聲稱這是「『國防』最後一塊拼圖」。
  「外患罪」的修訂最爲值得關注,此前臺灣涉及大陸的「安全案件」主要適用於「國安法」而非「刑法」;之前「刑法」中的「外患罪」僅針對「外國」;把「外患罪」用於涉及大陸的案件其實有違臺灣現行憲制性規定中的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原則。
  爲響應2019年1月2日習近平主席關於臺灣「一國兩制新方案」的講話,臺灣島內的新黨、勞動黨、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夏潮聯合會紛紛舉行討論會。民進黨管轄的陸委會威脅說參與協商「一國兩制」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情節嚴重者可處5年以下刑期。綠營激進黨派「時代力貸」認爲光有口頭警告不够有威懾力,於是率先提出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在民進黨配合下5月份達成目的。修訂過後的條例明確規定兩岸協商簽訂政治協議,應經過立法機構「雙審議」,舉辦全民公投後才能簽署、換文和生效。
  民進黨自身在兩岸政策上有短板,很難與大陸交流,所以民進黨當局通過修法大力限制兩岸人員交流。比如「機密保護法」原規定公務退離職或涉密人員,出境管制期爲三年並且可以變通縮短,經過修訂後改爲三年不許縮短,並可視情況延次1次,最長可長達6年。
  經過一系列「修法」,有關兩岸的政治和法律態勢出現了三個新特徵:法理上將涉及大陸案件從一國化變爲「兩國化框架」;其次兩岸的政治協商受到極大限制;第三是兩岸的交流門榲被大幅度抬升。
  蔡英文當局在文教領域「暗渡陣倉」的動作同樣頻繁。馬英九時期啓動了對國文、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課綱的微調,這是對陳水扁時代篡改教科書的修正。比如將「日本統治」改爲「日本殖民統治」,「接收臺灣」改爲「光復臺灣」,「清朝」改爲「清廷」,蔡英文當局則廢止了課綱微調計劃。與此同時,蔡英文當局連續推出一系統「去中國化」小舉措,如取消祭南京中山陵,停止紀念光復節和孫中山冥誕150周年,取消遙祭黃帝陵,降級祭奠鄭成功,企圖切斷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政治、歷史和文化聯繫。
  美方姿態刺激蔡英文「聯美抗中」
  全世界研究兩岸問題的學界有一個共識:美國與海峽兩岸存在著一個「三方策略互動模式」。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具潛在衝突性的因素,中美關係也影響著兩岸關系的穩定。民進黨當局推行對抗中國大陸的「底氣」不僅來自於所謂「全面執政」的形勢,更重要的因素是緣自中美關係惡化。
  自中美建交開始,歷届美_政府都承認「一中政策」,2016年特朗普上臺之後,這一届美國政府對「一中政策」的認知也沒有改變,但略有點「脫軌」。特朗普曾非正式地試探性表示應該考慮不受「一中政策」束縛,提出把「一中政策」與中美經貿問題掛鈎,但沒有得到美國政界、學界和商界的回應,最後不了了之。特朗普早年經常出入於脫口秀節目,「大嘴巴」風格相當突出,被美國主流媒體比喻爲「闖進瓷器店的大象」。他本人缺乏從政經驗,政治敏感度不足,動了這個念頭也不足爲怪。所以美國精英階層似乎也沒把特朗普的態度當真,他的真實意圖想法無非是把臺灣當作與中國大陸對抗的籌碼和棋子,即所謂「以台制華」戰略。
  特朗普政府開啓了圍堵中國的模式,不僅在經貿上挑起貿易戰,在科技領域屢屢興起制裁,還在外交方面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印太戰略」。早在2017年12月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定義爲「競爭對手」,將對華全面戰略確定爲國家安全戰略中的最優先級,印太戰略要從安全領域對中國大陸進行戰略制衡。報告强調美台有「共同價值觀」,將幫助臺灣强化「防禦能力」和「反遏制能力」,即有大打「臺灣牌」的用意。
  白宮在特朗普離任前解密了一份關於印太戰略框架的文件,進一步印證並揭示了這個戰略的核心內容。文件聲稱要在衝突中防止中國大陸在海上和空中「主宰第一島鏈」,所謂「第一島鏈」即從日本到臺灣以及南海周邊對中國形成包圍的島嶼,很明顯臺灣是被美方吸納入印太戰略第一島鏈中的夥伴。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那邊也很大程度上配合著特朗普的步伐,從2017年開始頻繁推出所謂「友台法案」。2017年7月美國衆議院通過《2018年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要求美國國防部長提交評估美國海軍軍艦停靠臺灣港口的可能性報告,以及美國在夏威夷、關島或者其他適當地點接受臺灣軍艦進港的可能性,將里根政府時期的美方對台「六項保證」寫入其中。8月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在《支持特朗普對台軍售》的涉台決議案中鼓吹「『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是美台關係基石」。2018年1月10日,美國衆議院通過《與臺灣交往法案》(俗稱「臺灣旅行法」),要求美國政府解除美台高層官員互訪限制。
  有法案依據後,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阿扎2020年8月9日訪問臺灣,與蔡英文舉行了會談;緊接著國務次卿克拉奇9月17日飛抵臺灣,這是雙方斷交41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髙的國務院官員。同年11月底,美國海軍二星少將史達曼也進行了一次秘密的臺灣之旅。
  至於停留在國會議員提案層面,未成爲法案的「友台方案」更是不勝枚舉。共和黨衆議員泰德•尤糂提出「臺灣獎學金法」,進一步加强所謂「美台戰略夥伴關係」;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和民主黨參議員莫克雷提出「臺灣關係加强法」,建立與臺灣的强有力夥伴關係;共和黨衆議員史蒂夫•夏波特和民主黨衆議員謝殳提出「臺灣使節法」,要求美國在台協會辦事處處長的任命程序等同於駐外大使。
  特朗普政府開啓的與中國對抗姿態導致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給民進黨當局傳遞了錯誤信號,强化了蔡英文政府抗拒大陸的決心,與此同時推出所謂政治上「聯美抗中」,經濟上「新南向政策」。
  蔡英文的所謂「聯美抗中」就是强化經貿、軍事方面與美方的合作。美方把臺灣列爲16個在貿易上有逆差的對象之一,爲了迎合特朗普簾掛在嘴上的「美國優先」與「公平貿易」訴求,蔡英文委派駐美代表主動向美國商務部說明原因;派遣「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帶團赴美簽署30億美元的農産品採購意向書,同時民進黨當局也解禁了美國猪肉的進口。蔡英文當局也積極表態,要成爲美國印太戰略第一島鏈的積極夥伴,特朗普任期之內,台方總共對美軍備採購11次,總價值達到183億美元。
  臺灣《中國時報》2016年就刊文指出蔡英文「聯美抗中」戰略非常危險:「不僅惡化兩岸關係並帶來台海不穩定的變fit甚至可能引爆軍事衝突……蔡英文倘若背離『友美和中』的大戰略,落人『聯美抗中,迷思,將無法提振投資臺灣的信心,一旦凱達格蘭大道出現數十萬憤怒失業的群衆要求其下臺,美國也將愛莫能助。」《中國時報》還指出蔡英文可能因此戰略打擊投資信心,導致人氣髙開低走,這一評估從後來發生的事實去審視是準確的,只是未能預測到美國特朗普政府帶來的大變數。
  制約「台獨」的三重因素
  臺灣政治版圖目前看起來綠長藍縮,島內綠營黨派貌似相當活躍,但這並不代表著當前施行「台獨」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便民進黨,主流看法同樣認爲可能性極低,所以即便兩次政黨輪替上臺,民進黨也不敢鋌而走險。包括民進黨在內的綠營「台獨」目標,其實受到三重因素制約:一是島內的民意、政情和選情;二是美方的態度;三是陸台經貿關係和中國大陸的政策與壓力。簡而言之,這不是民進黨自己能拍板的議題。
  按照「陸委會」和臺灣政治大學公布的歷年民調數據,支持臺灣儘快獨立的民衆所占比例極低。「陸委會」的資料顯示,2009年時支持儘快獨立的有6.8%,2015年有7.7%,2017年反而降到5.1%,2018年因蔡英文施政不當導致支持率下滑,支持儘快獨立的再降到4.5%。據臺灣政治大學2020年7月發布的民調,保持兩岸和平與維持現狀的意願仍然占據了大部分,主流民意並未跟隨激進「台獨」派別和政客的步伐起舞。
  政大的民調還顯示一個有趣的問題,臺灣民衆在島內政治傾向上「中立無黨派」的人數有37.8%,傾向國民黨的有15.8%,傾向民進黨的有36.8%,傾向臺灣民衆黨的有5.3%,傾向時代力量的有3.3%。這組數據說明,很多人投票給民進黨是出於其他議題考量,並不意味著支持「台獨」,即便是有民進黨傾向的部分人群亦然。否則就無法解釋柯文哲爲何能當選臺北市長,「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爲什麽逍遇慘敗,韓國瑜在被綠營大扣「親中」帽子的情況下何以能爭取到高雄大量綠營選民,曾以極大優勢端掉民進黨老巢。
  從政情層面考察,島內藍營黨國民黨、親民黨和新黨,尤其是國民黨的基本盤未被撼動,隨時可因時局改變而翻盤,他們是制約綠營激進「台獨」的最大內部力量。
  民進黨本身雖以島內「獨派」大黨的面目昭示於人,但其兩岸政策和「台獨」主張歷來具有搖擺性,在內部受選情邏輯的支配。早期的民進黨,「獨」並非其全部屈性,只是黨內某個分支的主張,有些早年的民進黨元老甚至具備濃厚的「統派」色彩黨內除了反對國民黨這一點有共識外,其他方面沒什麽共識,思想光譜五彩繽紛。民進黨初創時在「台獨」主張上比較收斂,也與當時的大環境有關,解嚴之初從相關法律來看,「台獨」依然是犯法行爲。創黨之後增加了一個新共識——所謂依據「住民自決」的「本土化意識」,認爲本土化意識有助於扣擊國民黨,擴張民進黨的基本盤,以此爲基礎逐漸演化成了「台獨意識」。1988年的「4‧17決議」,體現出「台獨意識」在黨內占據主導地位,1991年10月的五全大會上正式確立「台獨」黨綱,自此以後「台獨」成爲民進黨的重要標簽。
  結果現實很結實,「台獨」主張並未如民進黨所想的那樣大受歡迎,加上民進黨政治言行上的極端色彩,嚇跑了主流民衆。確立「台獨」黨綱後參加第二届「國代」選舉迥遇失敗,1996年參加「大選」再次進遇滑鐵盧。歷經幾次挫折,民進黨想擠入主流政治舞臺,尤其渴望上臺執政,在選票利益導向之下開始調整「台獨」路綫,轉向爲「務實性台獨」。1992年底民進黨公布首個兩岸關係的系統文件《現階段兩岸關係與對中國政策》,這個文件不再提出赤裸裸的建立「臺灣共和國」主張,代之以更隱性的「一中一台」論述爲甚調。時任民進黨主席施明德1995年聲稱,如果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獨」。
  經過2008年和2012年兩次大選的失敗,民進黨內務實派認爲,之所以敗選是
  因爲臺灣主流民衆不放心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在內部興起凍結「台獨」黨綱的呼聲,2014年時把「凍獨」的提案交到民進黨黨代會上討論,獲得40余位黨代表聯署支持。黨內激獨派對務實派的主張强烈反彈,兩邊爭執不休。面對一觸即發的情況,時任黨主席蔡英文當會議進行到提案討論時以時間不足、無法充分發言爲由,要求把提案送交民進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詳細討論,等於巧妙地將提案冷凍起來,避免了黨內撕裂。
  美國姿態是影響民進黨兩岸政策和「台獨」主張的重要外因。1998年中美關係急速升溫時,7月份美國總統克林頓以口頭方式宣布「三不政策」——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臺灣參加任何以國家名義才能加人的國際組織。民進黨見狀後再度調整路綫,中常會特意發表七點聲明,提出「任何改變臺灣獨立現狀的要求」必須經過「公投」方式確認,但民進黨不會輕易舉行公投。
  而對美國的明確態度,爲應對2000年大選,1999年5月民進黨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除延續七點聲明的核心內容,首次在文中認同了臺灣現行的體制,願意「維持現狀」。此後民進黨大致延續著以「維持現狀」爲基調,漸進推動「文化台獨」和「法理台獨」,慢慢實施「去中國化」,其具體策略則根據時局不斷微調或搖擺。
  拜登政府從阿富汗撤軍時導致的混亂局面引起全球嘩然,同樣震動了民進黨當局,在臺灣引起激烈討論。蔡英文隨後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趕緊聲明,她的策略並不是只依靠美國,聲稱要讓「自己更强大……只依賴別人的保護,不是我們的選項」。這說明民進黨也認識到,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聯美抗中」上具有較大風險。
  中美關係雖然暫時有點「脫軌」,但幾十年構築的經貿關係基礎頗爲雄厚,非常難以被撼動。中國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特朗普掀起的貿易戰和制裁並且改變這種狀況。2021年6月中國對美出口仍然同比增長17.8%,拜登政府多次聲明不會「脫鈎」是基於對現實的淸醒認知。美國隨著政府換届,外交政策常會有大轉彎,中國依憑莅製造業優勢和戰略定力很容易迎來抑暗花明。美方迄今沒有放棄「一中政策」,而且未來會放棄的可能性極小,因爲存在若極大的內外風險與障礙,這是對「台獨」鍛强有力的外部硬約束。
  蔡英文推行「新南向政策」的目的在於疏遠大陸與臺灣的經貿關係,用她的話說也是爲了「擺脫對大陸的依賴」。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幾十年,已經具有緊密的依存關係,並非民進黨當局一個新政策就能扭轉。蔡英文推行「新南向政策」其實沒有産生如她所料的效果,2020年大陸與臺灣貿易額爲2608億美元,同比增長14.3%,大陸對台出口601億美元,同比增長9.1%,從臺灣進口2006億,同比增長16%;臺灣是大陸第八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大陸則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如此緊密的陸台經貿關係涉及到無數臺灣人的生計,這是制約「台獨」最有力的經濟因素。
  自從蔡英文當局不聽勸告,一再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之後,中國大陸方面也相應制訂了新的對台組合政策,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所謂「更軟」是指出台力度空前的促進兩岸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措施,加大對臺灣企業和人員的優惠力度,比如2018年北京頒布「惠台31條措施」,第二年繼續加强力度,再頒布「惠台26條措施」。臺灣企業可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新型金融組織等領域的投資,享受同等的融資、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訂等政策;支持臺灣青年來大陸工作和創業,爲臺胞提供領事保護、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職稱評審方面的便利。
  所謂「更硬」是指在對台政策方面,從單純的「安撫型」措施轉爲「安撫型+懲戒型」。對於主張「台獨」的企業和個人,給予堅決抵制,據《大公報》2020年11月報道,大陸還可能研究制定頑固分子清單,對於涉獨個人做出精准打擊。從2016年起解放軍戰鬥機開始啓動「繞島巡航」,2018年時國防部發言人吳謙明確承認這是「開展海上方向實戰化軍事訓練,錘煉提升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能力」;吳謙還表示,「如果『台獨勢力,繼續恣意妄爲,我們還將進一步採取行動」。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期間,解放軍軍機連續4天大規模「繞島巡航」,創下149架次的紀錄,已經引起民進黨當局的緊張。
  中國大陸這些更軟和更硬的措施是約束「台獨」的第三重也是最有分量的因素,一方面有利於拉近島內支持統一或態度中立者的距離,另一方面可嚇阻激進「台獨分子」不敢鋌而走險,同時也向民進黨和整個綠營發出明確信號,不搞「台獨」有的是甜頭,搞「台獨」不可能成功,只能是死路一條。
(洪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