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的前前後後

  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在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升起。
  一、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她位於珠江三角洲南岸,毗連廣東珠海,與香港分處於珠江口伶仃洋東西兩側,兩地相距僅40海裏。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函仔島和路環島,總面積爲16.52平方公里。古時爲船舶岀入港口,故稱澳;又因其地兩山相對,故又稱澳門;舊屬廣東香山縣管轄,又被稱爲香山澳、濠鏡澳、濠鏡等;又因其同媽祖神廟有關,歷史上澳門也稱媽閣。
  明朝時,澳門還只是一個小漁村,隨著明末經濟的發展,外貿增多,南洋各國的商船開始到澳門進行貿易。16世紀前期,葡萄牙殖民主義勢力擴展到遠東,葡萄牙曾派遣一艘船來到中國,打聽明政府是否允許他們來做買賣。由於明朝的嚴詞拒絕,葡人尚未入居澳門。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商人以借地晾曬水濕貢物爲名,開始入居澳門,並於1557年進一步賄賂澳門地方官員,企圖取得在澳門的居留權。1573年,澳門地方官員將葡國商人的賄賂改作地租,從此作爲定例,並著入《廣東賦役全書》,表明政府已正式允許葡國人在澳門租地居留,1614年兩廣總督張鳴岡曾上疏,認爲對付葡人的最好辦法,不是將他們驅逐,而是利用葡人在澳「日夜所需仰給於我」的處境,「申飭明禁」,加强防範和管理。
  葡萄牙人獲得居住澳門的許可之後,不斷擅自擴大居住區,並逐步建立起對澳門居住地的社會管理,其管理形式體現著歐洲中世紀城邦管理的傳統色彩。表現在:建築城堡、炮臺;建立管理澳門機構——澳門議事會(1583年建立);私設總督(1615年弗朗西斯科成爲第一任澳門總督);强化基督教教會的統治地位等。
  雖然如此,鴉片戰爭前300年的澳門,並非葡萄牙的殖民地,明清政府始終有效地控制著整個澳門,澳門葡人也完全服從明清政府的管理。從16—17世紀的情况看,那時的葡萄牙一度被置於西班牙的統治之下,還沒有强迫明朝將澳門變成殖民地的力量,明朝還不至於達到懼怕葡國的程度。
  葡人在這300年的居留中,一直以「借用」的名義占據澳門,並且每年都要向我國地方政府繳納地租和稅款,這與19世紀中葉列强侵略中國的情况迥然有別。可見,1849年以前的澳門是「一個由中國政府行使主權和直接管理,葡萄牙人經營貿易的海島型特殊地區」。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殖民者打敗清政府,西方殖民者紛至沓來,中國的門戶洞開。葡萄牙殖民者步英國之後塵,於1845年單方面宣布澳門爲「自由澳」,其他國家也可以任意在澳門經商。同時,葡萄牙政府又任命葡人在澳門的「兵頭」爲澳門總督,作爲統治澳門的最高長官,並沿襲從前的作法設立了一系列的統治機構,這樣葡萄牙人既不再打著中國的名義,也不再向中國政府繳納地租和稅款,而在澳門自行徵稅。1849年,葡萄牙殖民者在英國的支持下,驅逐清政府在澳門的官吏和海關人員,强行占領了澳門半島。後來又相繼於1851年和1864年侵占了中國的函仔島和路環島。至此,整個澳門全部被葡萄牙侵占。
  1887年3月,葡萄牙殖民者誘騙清政府簽訂了《中葡會議草約》,並寫進了「葡國永駐管理澳門」的字樣,同年12月1日,葡萄牙又强迫清政府簽訂了《中葡友好通商條約》十五款,再次確認《中葡會議草約》中的提法,但同時又規定「惟現經商定,俟兩國派員妥爲會訂界址,再行特立專約」。後來雙方曾多次會商,均無結果,澳門也一直由葡萄牙人占領著。
  二、澳門地位的重要性
  葡萄牙人入居澳門之後,很快形成了以澳門爲中心的海上貿易網絡。16—18世紀,澳門作爲亞、歐、美洲貿易的中繼港和中國外貿的外港,不僅占有重要的國際貿易地位,而且逐漸發展成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明朝後期的80餘年是澳門外貿的黃金時期,那時由於明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澳門便利的水路交通,使澳門外貿迅速的發展起來,從而形成了澳門—果亞—里斯本、澳門—長崎、澳門—馬尼拉—墨西哥三條貿易航綫,通過澳門連接起來的海上航綫成爲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主幹道,在這裏進行的東西方文化交流規模更大,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然而澳門外貿却體現著它的掠奪特徵:海盜式貿易、不繳納關稅、鴉片和人口走私貿易等。
  明末澳門貿易的發展是短暫的,到17世紀40年代後,日本於1639年禁止葡萄牙人往長崎貿易,次年西班牙也宣布禁止葡人在馬尼拉貿易,同時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也不准葡人前往廣州。到清初,清政府更是三令五申「寸板不許下海」。這樣一來,澳門的外貿,特別是正常的商業貿易開始衰落。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東南沿海五口通商,繼而北方和內地商埠不斷開闢,中外貿易的中心由南向北移至上海,加之香港被英國侵占,成爲重要的貿易港口,故而澳門的貿易地位一落千丈,城市經濟也日益蕭條。然而,在澳門正常貿易衰落的同時,旅遊業却開始興盛,走私貿易,尤其是鴉片貿易活躍起來,於是澳門「成了來華外國商人的旅居之地、走私鴉片的集散地以及偷運契約華工出洋的口岸」,這是澳門外貿的新變化。
  長期的外貿使澳門在國際貿易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澳門的政治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林則徐、孫中山、康廣仁等人均與澳門有著深厚的淵源。
  澳門地位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與香港、臺灣以及大陸之間的密切關係。澳門每年都有大量的港資投入,有幾百萬遊客從香港轉到澳門。香港相當部分進出口物資從澳門中轉。香港和澳門社會生活各方面互相滲透,兩地經濟發展中存在互利關係。澳門又是臺灣與大陸政治、經濟聯繫的中介,對發展臺灣與大陸的聯繫起著積極作用。
  由此可見,澳門作爲香港之外的另一個窗口和橋梁,它的自由港地位、國際市場、國際資本的聯繫、自由經濟以及自由貿易政策等,爲中國改革開放提供了大量信息、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其地位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三、中葡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澳門是被葡萄牙强行占領的,清政府雖然軟弱腐敗,但其在澳門被强行占領後,也曾多次與葡國協商,據理抗爭。民國初期,軍閥混戰、政局動蕩,民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未與葡萄牙進行過任何交涉,直到1928年4月《中葡友好通商條約》期滿,南京國民政府才對葡萄牙宣布終止《中葡友好通商條約》,同年12月兩國重簽新約,但新約對關稅細則、商業事務等事項重新做了規定,關於葡萄牙對澳門是否繼續擁有「永駐管理權」則刻意模糊,隻字未提,新約簽訂後,葡萄牙對澳門的占領及管理現狀並無改變。1955年,葡萄牙還單方面宣布澳門是它的一個「海外省」,企圖永久地加以占領。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在國際上堅持一貫的立場:澳門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一定要收回。1963年3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指出:「香港、澳門這類問題,屬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强加於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問題」,「我們一貫主張,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經過談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之前維持現狀。」
  1972年3月8日,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黃華在致聯合國非殖民地化委員會主席的信中說:「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占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的問題。」表明了中國政府的嚴正立場和態度。
  1974年葡萄牙發生「四二五」革命,新政府奉行「非殖民化」政策,宣布澳門是葡萄牙管理下的一個「特殊地區」,不再是殖民地,並撤走了駐澳的5000名守備部隊。中葡關係開始朝著友好健康的方向發展。
  1979年中葡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雙方在簽訂的一項協議中承認:澳門是葡萄牙治理下的中國領土。
  四、澳門回歸和發展
  當時在更爲複雜的香港主權問題上,中國與英國已達成多項共識,包括《中英聯合聲明》的草案。中葡關係也穩定發展,談判解决澳門問題的條件與時機日漸成熟。1986年5月20日,中國與葡萄牙政府正式發布新聞公報,宣布6月30日在北京展開澳門問題的談判,切實解决澳門問題。6月,中國代表團由周南率領歡迎葡萄牙代表團。自此,中葡兩國正式就澳門問題在北京舉行了四輪會談。
  前三輪會談,中葡雙方討論比較順利。但在周南訪問葡萄牙時,葡萄牙政府就交還澳門的日期上改變原本的立場,並將此日期延至21世紀初。結果,周南在會晤葡萄牙總統後,取消了原定的參觀訪問計劃。其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1986年12月31日鄭重聲明:「在2000年前收回澳門是中國政府和包括澳門同胞在內的十億中國人民的不可動搖的堅定立場和强烈願望,任何超越2000年後交回澳門的主張,都是不能接受的。」1987年1月6日,葡萄牙國務會議經過4個多小時的討論後,原則上同意於1999年將澳門治權交還中國。
  經過多次和平談判,中葡兩國政府總理終於在1987年4月13日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中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起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根據「一國兩制」的方針,將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直屬於中央人民政府,實行澳人治澳的方針,除外交和國防軍事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同時,中國政府對澳門的基本方針政策五十年不變,澳門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法律基本不變。由中葡兩國政府於1987年4月13日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至1999年12月20日澳門政權移交期間的十多年,被稱爲過渡期。
  在整段過渡期內,澳葡政府在中方的督促下,采取了三大措施,確保澳門政權順利交接,包括中文合法化、公務員本地化和法律本地化,合稱「三化」。
  1999年12月20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儀式在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熔基的監督下進行,首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與新政府成員一同宣誓效忠澳門政府及中央政府。1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準時通過澳門關閘進駐澳門。正午12時,由編號ZA00—01(即表示「駐澳」在澳門行駛的車輛,而Z字是取自「駐」的普通話拼音首個字母,A是取自「澳」的普通話拼音的首個字母)的軍用吉普車與車上三名持槍禮兵帶領澳門部隊,護衛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順利進駐澳門。從關閘到澳門部隊營區,駐澳門部隊沿途受到了澳門市民的熱烈歡迎。
  澳門回歸後,由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爲穩定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所以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後,澳門社會的各個方面均有顯著的改善。
  回歸以來,澳門這塊「彈丸之地」,不論是經濟總量、財政收入、生産總值或人均GDP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回歸前的連續四年負增長,到回歸後的連年跨越式增長。1999年澳門本地生産總值爲64.9億美元,人均GDP爲1.6萬美元,到2018年,澳門GDP約爲545.4億美元,人均高達9.3萬美元;失業率逐年下降至1.7%。如今,澳門人均GDP位列亞洲第二、世界第三;人均壽命84.4歲,高居世界經濟體第二位。
  在「一國兩制」的構想下,澳門「滄海」變「桑田」,從中葡文藝小城搖身一變成世界旅遊城市。20年來,澳門的成績可圈可點,治安好了、口袋有錢了、生活幸福感提升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繁華的澳門,一個充滿生機的澳門,一個和諧的澳門。
(賴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