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政府對華政策頻現分歧

  【香港中通社12月16日電】德國新任總理朔爾茨12月15日首次在聯邦議院闡釋新政府的中國政策,稱「我們必須將中國政策導向基於在現實中發現的中國」。同天,德國巴伐利亞號巡防艦駛入南海,是德國軍艦近20年來首次進入南海。後默克爾時代,三黨聯合執政的新德國政府將如何定位對華路線,引人矚目。
  朔爾茨15日還指出,德國的政策意味著在氣候變化和疫情大流行等挑戰上與中國合作。「我們以所有人都共同遵守的規則,為中國提供公平的經濟競爭,以實現互利共贏。」他還說,「我們不會對關鍵的人權狀況視而不見,並將直率地指出違反普世規範的行為。但這不能改變中國將在國際社會中佔有重要中心地位的事實。」
  而德國新內閣中的綠黨曾批評前政府對華過於軟弱,綠黨人士、外長貝爾伯克還曾明確表示,德國不應再繼續前總理默克爾的對華政策。
  朔爾茨有沒有能力協調各方力量,如其所說繼承默克爾的對華路線?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16日分析指:「對於默克爾的對華路線,各方其實有著不同解讀。朔爾茨說要繼承默克爾的對華政策遺產,他的意思主要是,要繼續維護和中國的經貿合作。這與綠黨主導的外交部今後在政治外交上對華態度可能更為強硬,兩者並不矛盾。」
  德國新政府上台1週後,就在幾個重大問題上發生明顯分歧,包括在「北溪2號」項目及「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問題上,總理、外長的表態都呈現出明顯差別。如何看待新政府的團結治理能力?
  崔洪建闡釋道:「從目前的職位分配等情況看,德國新政府似乎是想形成這樣的局面:哪個黨認為自己在哪一塊能幹得好,或在競選時這方面主張提得較多,就負責該方面的工作。例如,目前綠黨負責外交、環境,自民黨負責財政,社民黨負責社會政策。這樣的框架建立後,三方能否協調好權力與義務,最終形成合力,以及這樣的執政方式能走多遠,都有待觀察。目前不能低估新政府的磨合短期內給效率帶來的影響。」
  新政府上任伊始,德國軍艦便在近20年來首度駛入南海,從中可以看出其對華態度嗎?
  崔洪建指出:「由於該軍艦8月已出發前往印太地區,這次出訪更多是上屆政府的決定。派遣軍艦一事,反映出德國上屆及本屆政府有一致的地方:包括上屆政府提出的印太戰略,本屆政府將沿襲並加以落實,不會進行根本性改變。此外,在經貿合作方面,朔爾茨表態稱,既要合作,又要公平及互惠。換言之,他開始為經貿合作附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