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周恩來的人格魅力

  2009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參觀時,要求黨政幹部學習周恩來做人的風範:「首先是做人,再就是做一個模範的共産黨人,再就是做一個革命家。」寥寥數語,層層遞進,給了我們一把揭開周恩來人格魅力的鑰匙。我們常說,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件小事可以映照出一個人的品行和靈魂。周恩來的人格魅力體現在許多方面,是一個說不盡道不完的話題。這裏,筆者想以周恩來學習、工作、生活中擷取的幾件小事,作爲他人格魅力的縮影和見證。
  家庭教育奠定人格魅力
  家庭是一個人最初的也是永遠的學校。周恩來一生倡導友善,這與他的家風家教密不可分,更與他的3位母親的教育息息相關。3位母親對他性格的形成、教養的提高影響極大。
  周恩來的生母萬氏,是清河(今淮陰市)縣知事萬青選最喜歡的女兒,乳名「冬兒」,排行十二,娘家人都稱她「十二姑」。她外貌美麗,心地善良,性格豁達開朗,敢於破除陳規陋習,不裹足。她雖然不識字,但從小常隨爲官的父親外出,見識很廣。她的父母也特別願意帶她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由於萬氏聰穎賢惠、辦事精細,在家時就主持了萬府家務。嫁給周恩來的父親後,又開始掌管周家這個敗落大家庭的全部事務。 周恩來的曾祖父周攀龍早先給縣官當師爺,到了晚年才得任山陽知事。周攀龍去世後,周恩來的大伯周貽賡在奉天一個衙門裏當「主稿」,「主稿」屬於中下級職員,收入有限,對於家庭支持不多。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在外做點文書之類的工作,也無錢養家。周恩來的兩個叔父:貽奎殘疾,貽淦夭亡。在這個破敗的大家庭裏,周恩來的母親萬氏便成了頂梁柱。平時,周家經濟入不敷出,要典當借貸;親朋好友的婚喪喜慶、迎來送往,要出面應酬;大家庭內親戚間有矛盾,要調解糾紛……這些事都需要萬氏出面。凡事只要請「十二姑」來,哪怕再棘手難纏,都能迎刃而解。後來萬氏在處理這些麻煩事時又常常帶著愛子恩來。日積月累,生母開朗直爽的性格、排解難題的果斷能力、處理家族事務時所表現出的精明幹練,無疑對周恩來産生了潜移默化的影響。
  周恩來的養母陳氏是他的小嬸母,因爲小叔父得了肺癆,又沒有兒子,周恩來就被過繼給了小叔父「沖喜」,於是小嬸母就成了周恩來的養母。陳氏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能書善畫,詩詞皆通,很早就在學業上爲周恩來啓蒙。陳氏教他識字、背唐詩,給他講歷史和神話故事,令他「終日聽之不倦」。正如周恩來自己所說,「沒有母親的教育,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這樣的家庭不能不影響著我的思想。一個人幼年所受的影響,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風上長期存在」。可見,幼年時的周恩來在家庭中既受到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也能接觸到社會上出現的新思潮,這些都對他影響頗深。
  周恩來不滿周歲時過繼給陳氏,由於陳氏無乳汁哺育,就在南門大街小魚市口施家巷雇了20多歲的蔣江氏給幼年的周恩來做乳母。
  蔣江氏出生於農民家庭,勤勞善良,周恩來一直稱她爲「蔣媽媽」。蔣媽媽也極其真誠地把周恩來當作自己的親兒子看待,她不僅用乳汁哺育了周恩來,還經常帶他在菜地裏種瓜種菜,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輸著勞動人民誠實樸素的情感,教會了他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周恩來熱愛勞動,對學習農家知識的興趣頗濃,常常跟著蔣媽媽在小菜園種菜、鋤草、澆水、捉蟲。蔣媽媽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著他各種各樣的問題,滿足他的好奇心。她還給周恩來講起鄉里農夫怎樣耕田種地,沒有牛就人拉犁,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多麽辛苦。在長期的相處中,勤快又善良的蔣媽媽給童年的周恩來普及了很多農情事務、鄉村野史,給他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潜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勤勞、樸素的品質。這些經歷,不僅讓周恩來和蔣媽媽的心貼得更緊,更使他體驗到了底層人民生活的真實狀况,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質樸,幷對他們産生了親密真摯的感情。
  周恩來在淮安城東門東岳廟附近的龔家讀書的時候,一天傍晚,風雨交加,蔣媽媽冒著大雨去接他,要背他回去。周恩來却怎麽也不肯,說:「蔣媽媽,你小脚,路上滑,還是我攙著你走好!」就這樣,他們互相攙扶著回家。後來,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蔣媽媽竟借了高利貸作盤纏,千辛萬苦去南開看望他。兩人見面,抱頭痛哭。周恩來當時雖然正忙於學生運動,但他仍留蔣媽媽在天津住了5天;臨行前,還請四伯父替蔣媽媽買了船票,幷送她幾十元錢。幾十年後,已經擔任了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還曾多次向到北京的家鄉人打聽蔣媽媽及其後代的情况,深切地懷念著這位把自己喂養大的乳母。
  待人以誠善於團結同學
  周恩來在南開學校讀書期間,喜歡廣交朋友,他說:「有友爲勵,益奮吾志。」還說,交友要「相勉以道德,相交以天真,相待如兄弟」。在校期間,他積極發起與組織各種學生團體,把廣大同學團結在一起。其中,在考入南開的第二年,他與同學張瑞峰、常策歐發起成立的「敬業樂群會」便是影響較大的學生團體之一。
  周恩來把課餘時間幾乎都用在了會務上。在他的組織下,會員們參觀工廠、農村,舉辦時事講座,召開辯論會、演講會,探討救國救民的道理。由於周恩來待同學如兄弟,用他的滿腔熱情和聰明才幹熱心爲大家辦事,同學們對他非常信任,紛紛團結在這個組織周圍。「敬業樂群會」的成員從最初的20多人,逐漸發展到280多人,占學校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周恩來自己也在各項活動中得到了鍛煉,一天天走向成熟。
  平時在與同學的相處中,周恩來堅持友善待人。據周恩來的南開同學張鴻誥回憶,1914年8月,周恩來與他在南開中學是舍友。南開中學學生住宿是自願結合的,周恩來、張鴻誥、常策歐等人很談得來,便同住在一個宿舍,即新建的西齋樓35號。早上6點半學校打起床鈴,周恩來比別的同學起得早,爲了不影響其他舍友睡覺,他總是輕輕踮著脚走路。每天晚上10點宿舍熄燈,熄燈後他也自覺不再開燈。他的一舉一動都考慮到不要妨礙舍友的休息。
  周恩來不僅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相交很深,建立了淳樸的友誼,而且還能團結與自己有矛盾的同學共同參加各項活動。
  1913年8月,在南開學校裏曾經發生過一件不愉快的事。那是新生報到的一天,東北同學南士豪、於佩文來到周恩來的宿舍找老鄉玩,當聽到周恩來的蘇北口音,就一起嚷了起來:「咱老鄉的屋裏怎麽有一個南方蠻子?」周恩來一聽話音不對,客氣地說:「二位請坐。」誰知被剛好進門的室友、來自江浙的潘世綸等聽到,頓時氣不打一處來,便說:「這麽客氣幹嗎?他叫你小蠻子,你就叫他小侉子!」南士豪哪能咽下這口氣,舉拳就向潘世綸打去。一旁的周恩來眼疾手快,一把拉過潘世綸,使他躲過了這一拳。火氣正盛的雙方一激動,動起手來。周恩來趕緊拉架,站在雙方中間喊:「我們都是同學,多講友情,不分南北。」正說著,臉上就被南士豪打了一拳。但他沒有還手,仍在勸架。後來同學們紛紛勸架,這事才不了了之。
  這以後,打架的事一直在東北和江浙學生中間議論,形成南北對立情緒,影響了新社團的成立。要想讓雙方都加入新社團中,首先要說服江浙的同學。怎麽說服呢?周恩來沿著花園走了一會兒,終於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便向著江浙同鄉會會長高寶壽的宿舍走去。
  見周恩來進宿舍,高寶壽就問道:「周恩來,我以江浙同鄉會會長的身份問你這個副會長一句,你在東北讀書,和東北人熟,是不是想幫東北人吃掉我們的同鄉會?」衆人的目光一齊注視著周恩來。周恩來稍沉默了一下,誠懇地說:「我想組織新社團是不取消同鄉會的,不分省界,自由結合,聯同學之感情,補教科之不足,沒有誰吃掉誰的意思。」接著他繼續解釋說:「同鄉會與新社團都是友誼關係,一個是重鄉情聯誼,一個是重學業娛樂,互爲補充,互不排斥,沒有矛盾。」幾個同學有點動心,但還是責問周恩來:「那我們同東北人的賬還沒算呢!你被打了一拳忘記了嗎?你這副會長還當不當?」周恩來摸了摸臉,說:「這一拳是沒忘。」接著,他換了一種語氣說:「難道非要你打我、我打你這樣打下去嗎?打群架是違反校規的。我願意爲大家服務,至於要不要我當副會長嘛,大家看著辦!但是,我還是要勸大家一句,不要憑感情用事,要以學業和團結同學爲重。」
  周恩來的大度感染了在座的江浙同學,他們紛紛表示要正確對待成立新社團這件事。在同學們散去之前,周恩來又講了新社團入會自由等原則,最後,他說:「即將成立的新社團是我們大家的社團,希望大家講團結,多商議,支持它的組建。」經過周恩來等人的緊張籌備和操辦,南開學校新社團終於得以成立。
  周恩來從南開中學畢業時,在《第十次畢業同學錄》中對他有這樣一段記載:「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感情,摯於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這說明他在學校裏善於團結同學,熱忱幫助同學,與很多同學結爲知心朋友。
  心系群衆彰顯爲民情懷
  周恩來的友善不僅彰顯於他的少年時代,還踐行於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在革命歲月中,周恩來努力奮鬥,爲新中國的建立和發展付出畢生精力。他不僅是國家價值目標的積極追求者、社會價值取向的忠誠踐行者,還是個人行爲準則的模範引領者,是人民心中最受尊敬和最受信任的共産黨人之一。
  周恩來曾寫下一份《我的修養要則》,以明心志,其中寫道:「永遠不與群衆隔離,向群衆學習,幷幫助他們。」
  周恩來的心中始終裝著人民,他很少會忘記他所認識的人的名字和面孔。1957年,他同30年前參加過上海武裝起義的工人會見時,差不多每個人的名字都叫得上來。30年的時光沒有沖淡他對普通群衆的記憶。人們驚嘆周恩來超凡的記憶力,更佩服他那顆裝著人民群衆的心。周恩來在文藝界有很多朋友。一次,他和演員們見面,記起上次聽說有個演員的孩子病了,這次一見面就問那個演員:「你娃娃的病好了嗎?」一聲問候,感動得這個演員幾乎落下泪來。著名電影演員張瑞芳說:「周總理驚人的記憶力,來源於他對情况的深入瞭解,來源於他對群衆的滿腔熱血。」
  周恩來把對人民之愛落實得非常徹底,總把自己作爲普通人置於人民當中,與人民風雨同舟。他在下基層時,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到劇院看戲時,爲了不打擾群衆,總是推遲進場,提前退場;他坐汽車常常向司機交代,不要多按喇叭,白天怕引起行人緊張,影響安全,夜晚怕影響群衆休息。1956年7月,周恩來冒著酷暑,到某煉鋼廠視察。在鑄鋼車間,他問車間負責人,你們這裏的溫度有多高?回答說有40多攝氏度。周恩來說:我到過熱帶地區,那裏最高氣溫也有40多度,可沒你們這裏熱。於是,他對陪同視察的廠長說:你們要關心工人的疾苦,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從此,煉鋼廠的降溫風扇就多了起來,廠裏還爲工人們設置了冷氣休息室,給當班工人供應冰鎮飲料,發放高溫保健食品。
  1959年1月,周恩來到廣東從化看望因病在那裏療養的鄧穎超,却發現溫泉都被幹部療養院占了,當地的普通百姓却難以享受到溫泉。他在視察溫泉小學時問道:「孩子們有沒有洗澡的地方?普通群衆有沒有洗澡的地方?」負責人解釋道:「因爲經費困難,還沒能給當地群衆修建浴池。」周恩來很生氣,批評說:「都知道洗溫泉好,能治病,可當地群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個地方,却洗不上溫泉。你們說,群衆會怎麽想?你們在溫泉邊修建這麽好的房子給我們住,我們隨時都可以享受溫泉,溫泉地區的老百姓却洗不上溫泉,我和小超都感到不安。」「我提一個倡議,凡是到溫泉療養的同志,向當地捐款,給溫泉人民建一座溫泉浴室,我和小超帶頭,每人捐100元。」當地負責人見狀,連忙說:「我們一定想辦法給群衆建浴室,總理的錢就不要捐了。」「不,這是我和小超的一點心意,你們一定要收下。」回到住處後,周恩來就讓秘書送來了200元錢,堅持讓負責人收下。1962年,周恩來到從化開會時,仍記挂著爲普通群衆建溫泉浴室的事,他專門詢問當地負責人:溫泉浴室好不好用?群衆滿不滿意?當得知一座共有18間沖凉房、可同時容納50多人洗澡的溫泉浴室已經建成時,周恩來滿意地笑了。
  愛人者,人恒愛之。周恩來雖然已經離開我們44年了,但是人們還是常常想起他、說到他,一提起他就感到親切自然,斯人如在眼前。周恩來總能給人以愛和理解,而且極其自然而得體,他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以心換心,感動著全中國,感動著全世界。他的人格魅力像一盞明燈照耀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楊愛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