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津貼計劃助澳融入灣區 鄒玖勝

  衛生局日前表示,據二○二一年十二月卅一日公佈的第二○三/二○二一號行政長官批示,將第一六/二○二○號關於《居住於內地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醫療保險津貼計劃》行政法規所指的內地地區,由原來的珠海市,擴展至中山市及江門市,以協助更多澳門居民無障礙加入內地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此舉無疑有利澳門居民融入大灣區生活、養老,是特區政府有序落實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一項新突破。
  根據行政法規規定,「津貼計劃」的申請人須為居住於內地特定地區及已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且持有港澳居民居住證及澳門居民身份證的澳門居民,年齡為六十五歲或以上、十歲或以下、中小學教育的學生及具條件申請發放殘疾津貼的殘疾人士。醫療保險津貼每年發放一次,根據第二○四/二○二一號行政長官批示,津貼金額上限為一千元,津貼按實際個人繳費金額審批發放。
  事實上,隨著澳門及大灣區深度融合,越來越多居民進入大灣區學習、工作、生活、養老,在社保方面作出支援,措施適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一早就提出推進社會保障合作,探索推進在廣東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與內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強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銜接,探索澳門社會保險在大灣區內跨境使用,提高香港長者社會保障措施的可攜性。
  因為港澳地區已經是個典型的老齡化社會,並且老齡化的程度仍在不斷加深;港澳養老產業在服務體系上較為完善,選擇的是以市場為主體,政府為輔導的退休保障制度。在老年福利上面,港澳特區政府是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並重,為老年人提供了高品質、專業化的服務。然而,面對越來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港澳養老機構極其缺乏,床位緊張且收費昂貴。由於港澳地區土地資源稀缺,用地審批嚴格,難以建設新的安老院舍,大部分都是私營性質,以營利為目的,收費較為昂貴。相比之下,大灣區有著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土地遼闊,人力資源也豐富,有眾多的高校,護理人員的後備力量較為充足。基於此,在跨境養老方面,港澳和大灣區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大灣區有廣大的地方可供建設養老機構;港澳的保險公司有著充足的資金,為跨境養老社區型保險在大灣區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和空間。
  例如同樣面臨巨大的老齡化壓力,遭遇逼仄狹窄的床位、日漸高漲的費用下的香港就曾作出類似跨境養老的探索。香港曾在2013年及2017年分別就離港養老出臺「廣東計畫」「福建計畫」,讓65歲及以上、選擇移居廣東或福建並符合申請資格的香港老人,無須每年回港也可享受高齡津貼。2015年,香港提出對符合條件的香港老人全數報銷養老床位費用,並推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老人醫療券試點計畫,讓符合資格的香港老人可在深圳使用老人醫療券,以支付該醫院指定門診服務的費用。事實證明,香港推出的離港跨境養老是成功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2017年對此進行的一項調查足以印證上述結論。調查結果顯示,使用老人醫療券的香港老人中,64%的人以深圳為常居住地,逾9成受訪者滿意門診服務,老人醫療券使用人次也逐年增長,2017年較2016年增長了23.85%。
  至於澳門,則是支持其在在橫琴合作建設集養老、居住、教育、醫療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民生專案,探索澳門醫療體系及社會保險直接適用並延伸覆蓋至該專案。為達成這個目標,珠澳兩地政府積極深化合作,首先是2019年7月1日起兩地就推出「常住橫琴的澳門居民參加珠海基本醫療保險」的試點,在不改變現有政策體系、經辦模式的基礎上,為澳門居民來橫琴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籌資由個人和橫琴新區共同承擔。參加的學生及未成年人每年自付保費一百八十元,成人每年自付保費四百一十元。橫琴新區管委會財政補貼每人每年五百九十元,澳門政府則對十歲以下、中小學生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全數津助。此後,特區政府再度加碼,在2020年1月1日起將資助範圍由橫琴擴展至珠海全市。
  而根據珠海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日前發佈數據顯示,該中心二零二一年累計為澳門居民提供社保辦理和諮詢服務逾十一萬人次。截至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底,澳門居民在廣東省珠海市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已達三點三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二點八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一點一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一點二七萬人,分別比二零二零年底增長了百分之七百六十六、百分之一百五十九、百分之七十五點三和百分之七十五。澳門居民在珠海已享受養老待遇並按月領取養老金人員達二千七百九十三人,比二零二零年底增長百分之一百七十四。體現澳門居民對服務有需求。
  從以上數據亦可看出,珠澳兩地推行的醫療保障領域合作專案取得了預期的成效,也為內地與港澳地區醫保政策體系銜接發展提供了借鑒。由於中山、江門也有不少澳門居民生活,現時實行制度可謂是順應居民的訴求。未來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粵澳融合日漸緊密,相信北上跨境回鄉養老、參與內地社保的人員亦勢必增加,政府在條件成熟情況下,應擴大內地醫保津貼城市,有序地調升津貼額度。同時留意物價波動和內地醫保收費變動,與時俱進地對醫保津貼作出調整,確保不影響長者生活。
  另一方面,從二零二零年十一月起,珠海社保中心先後與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工銀澳門、民眾建澳聯盟、中國建行澳門分行簽訂「珠澳社保服務通」合作協議,為澳門居民提供珠海社保業務跨境服務。目前,六家澳門服務機構在澳門境內的服務網點已達七十三個,遍佈澳門各區,讓澳門居民足不出境即可享受到「多點辦、就近辦、方便辦」的珠海社保服務。截至2021年12月底,澳門服務機構已累計為澳門居民提供珠海社保辦理和諮詢服務超11萬人次。當中涉及諮詢、紙質受理、社保掌上辦、網上服務平臺、社保卡申領等,顯示本澳居民對灣區政策實行的需求、在澳直接辦理灣區政務申請有一定需求。故特區政府未來應繼續擴大灣區城市互聯合作,推動更多跨域線上便民服務,多與本澳社團合作為市民提供更專業的服務,助力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
  當然,在優化整體醫療保障制度,或還可以更進一步,例如有議員就曾提出建構全民醫保制度,讓在澳的廣大本地居民同樣有購買醫保機會,擴大醫保覆蓋面,體現公平性。優質健全的醫療服務一直是民生發展的根本,長期以來,社會對本澳醫療方面的訴求十分強烈。而藉粵澳合作機會,現時部分常住內地的澳人已有資格參加內地醫保制度。但與此同時,尚有許多居住本地的澳人仍然沒有醫保機會,特區政府是否應該以此為契機,加快推動研究落實本澳自己的全民醫保制度,完善本地醫療體系,真正實現「錢跟病人走」,讓居民未來在就醫方面有更多選擇權,自由選擇使用私人或公立醫療機構,甚至到鄰近地區就醫,這樣不僅有助降低個人醫療所產生經濟風險,同時可紓緩本澳公立醫院壓力,長遠更好完善本澳醫療保障體系。
  如若覺得推行全民醫保太冒進,亦可先在大力推進粵澳法規銜接、制度銜接的過程中,探索澳門醫療券在內地三甲醫院的使用,逐步解決澳門福利跨境可攜轉移問題,讓回鄉養老成為長者的另一個選擇,紓緩原居養老壓力。因為現時公共醫療體糸存在睇病難、排期長、市民對本澳醫療系統冇信心的問題,很多人一旦有病,第一時間考慮的並不是本澳醫療系統,而是寧願花錢去中國內地或香港使用自己認為有信心的醫。最重要的是,很多人認同政府在醫療系統投放了巨額資源,但卻對這個醫療系統不認同,這對本澳醫療系統似乎不公平。現時的醫療券可分流市民去私人醫療機構,但有市民不需要用醫療券的可能會用到其他方面或者根本就使用不到,而對於真正有長期疾病患者來講,五、六百元根本幫助不大。所以,可將現時醫療券改為內地的醫療門診卡,市民可累積享用這一福利政策,甚至將醫療券過渡作一部分醫保費,這樣醫療券的作用才可真正幫助到市民。
  長遠而言,由於澳門長者人口數量大,養老服務需求量高。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澳門總人口為68.31萬人,65歲及以上長者人口占12.9%,人口老齡化指數達97.1%。除了完善現有的安老政策之外,可以把握人口老化的趨勢以及長者群體所帶來日漸強大的潛在消費力,推動銀髮產業發展,加強養老服務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進一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設計,完善長者相關的產品及服務之餘,亦有助促進澳門經濟多元;而廣東珠海與澳門在地理位置上毗鄰,且兩地居民交往頻密,促進澳門和珠海在養老服務業上合作,既能把澳門在專業護理方面的優勢資源和豐富經驗拓展到珠海,豐富和發展兩地養老服務產業,又能為珠澳兩地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兩地的社會發展水準,因此特區政府可積極研究以橫琴為試點建立珠澳合作養老機構,探索大灣區養老服務新合作模式。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一個嶄新的模式,在現時對全國乃至全世界而言,都是較少有的模式,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混合在橫琴共同發展,對於澳門是一個新機遇。習總書記、中央當局曾明確橫琴深度合作區由粵澳兩地共商、共建、共管、共用,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重要動力,有利於推動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為新發展階段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提供了重大機遇。其實行政長官賀一誠也曾指出,深合區建設無先例可循,並非普通的開發區,深合區率先在重要領域及關鍵環節大膽創新,以期為澳門廣大居民打造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未來,各部門要做好工作對接、明確重點工作計劃和任務、制訂配套政策和法規,確保深合區建設的順利推進。可見,落實好橫琴深合區的「一主線四定位四任務」,任重道遠,但正因為是新事物,則代表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