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持久戰走過第二年,勝利曙光已現?

  隨著世界各地進入聖誕節和新年假期,艱難的2021年即將畫上一個句號。然而人們心頭回蕩的不是歡慶新年的鐘聲,而是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深深憂愁與煩悶。全球多國出現變異新冠病毒和捲土重來的疫情,給即將到來的2022年蒙上一層陰影。
  全球各國與新冠疫情的戰鬥已經走過了第二個整年,但是疫情在世界各地依然處于「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狀態,目前仍然沒有消退的迹象。從熱帶島嶼到寒冷極地,從車水馬龍的城市到人烟稀少的鄉村,新冠病毒傳播速度之快、感染範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超出了最初的預期。
  這是一場漫長的「戰爭」,即便最樂觀的衛生專家,如今也不敢輕言抗疫勝利的時間節點。然而回顧全球抗疫第二個年頭的點滴與脉絡,從中也不難發現其中的經驗與教訓。對于2022年新的抗疫戰鬥,尊重科學,同心協力,嚴防死守,依然是阻擋疫情侵襲的不二法寶。
  變異毒株來勢凶猛
  自2020年3月新冠疫情被宣布爲全球大流行以來,世界疫情幾經起伏。
  全球疫情在2021年經歷的若干輪擴散與反彈,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印度和巴西等國家中,表現得極爲明顯。眼下,歐洲區域是全球疫情的焦點,因爲從10月份開始,歐洲出現連續上漲的新增確診病例,使得歐洲成爲世衛組織六大區域中唯一出現疫情上升趨勢的區域。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歐洲平均單日新增35.9萬例新冠確診病例,占全球日增病例的66%。不止是歐洲,亞洲的韓國、新加坡等部分國家的疫情狀况也進入高發態勢,與此同時,美國疫情數據也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在6月中下旬歐洲第四波疫情之後,入秋後各國防疫政策也各不相同,英國取消了大部分管制政策,意大利則管控得更加嚴格,其他國家雖然略有放寬政策但都基本維持之前水平。不少專家認爲,歐洲疫情之所以迅猛反彈,冬季室內活動增多是原因之一,但過早放鬆防疫限制措施、疫苗接種率有待提高等問題尤其值得關注。
  變異的新冠病毒成爲了2021年全球疫情中最凶殘的「殺手」。從2020年新冠病毒被發現之後,醫學專家就在研究中捕捉到了這種病毒極其狡猾的變異特性。
  今年5月在印度發現的新冠變種病毒「德爾塔」,毒性超過原始毒株千倍,具有更高的傳播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很快就傳入歐洲,在6月中下旬帶來了歐洲第四波疫情,隨即也在世界各國迅速蔓延。世衛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今年7月曾表示說,「德爾塔」毒株以極快的速度席捲全球,導致新冠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激增。目前,「德爾塔」毒株已成爲全球流行的主導新冠病毒。
  11月26日,世衛組織將兩天前由南非政府上報的一種新冠病毒變異株B.1.1.529列爲「需要關注的變異株」,幷命名爲Omicron(奧密克戎)。這種比「德爾塔」毒株具有更多突變的變種新冠病毒,在傳染性上較「德爾塔」有「後來居上」之勢。儘管有多國立刻采取了邊境封鎖、入境限制等措施,但「奧密克戎」還是突破了防綫在多國出現,這讓全球抗疫壓力在2021年的歲末陡增。
  中國「動態清零」受肯定
  疫情的反復使歐美多地深陷防疫疲勞,各國間的考慮也不盡相同:有些國家開始逐步放弃對疫情的防控,提倡「與病毒共存」;有些國家則認爲只有提高疫苗接種率,才能放鬆防疫措施。這種防疫政策的分歧對于全球的整體防疫形勢來說,顯然起不到積極作用。
  在2021全年的全球疫情反復中,作爲人口大國的中國却幷沒有暴發大面積的疫情,年內僅僅是幾次局部的疫情,在采取迅速果斷的防疫措施之後,幷沒有形成大面積的擴散與蔓延。在近日舉行的2021大灣區科學論壇生命科學分論壇上,鐘南山院士談及新冠病毒新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及疫情發展走勢時也表示,奧密克戎毒株的發現帶來了新問題,但很多國家高度重視,采取嚴格管控措施,這說明從近兩年的抗疫實踐中,世界慢慢體會到中國的做法是對的。
  在12月11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長吳良友表示,總體來看,近期國內疫情呈現傳播鏈條多、局部散發和小規模聚集性特徵幷存的情况,但目前全國疫情形勢總體平穩。這是中國堅定執行「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抗疫策略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最好證明。
  中國自疫情暴發以來便持續堅持「動態清零」,以「常態化」的防疫政策和手段,成功爲人民的健康安全夯築起堅强堡壘,這與許多西方國家防疫松松緊緊,甚至「躺平」所導致的全年遭受疫情反復折磨的「常態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位流行,病毒不斷變異,境外疫情輸入我國的風險持續存在。吳良友表示,流調溯源結果顯示,武漢暴發疫情後的四十多起聚集性疫情都是境外輸入造成的,因此需要在「外防輸入」上下更大功夫,而「動態清零」總方針也將堅持不動搖。
  疫苗接種藥品研發進展迅速
  根據WHO的數據,到2020年底,全球範圍內有8284萬人確診新冠,有190萬人因此而死亡。2021年12月19日,世衛組織網站最新數據顯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17日17時14分,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達271963258例,累計死亡病例達5331019例。
  雖然從數據上看,2021年的新冠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顯著超過了2020年,但是從Our World In Data網站公布的一項統計來看,全球範圍內因新冠病毒新增的死亡人數在2021年中是呈現波動下降趨勢的。而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計算,全球新冠病死率目前也處于低谷狀態,今年11月14日全球病死率的移動平均值爲1.63%,比年初的最高值下降了1.08%。
  新冠病死率的下降,疫苗的研發與接種,起到了關鍵作用。儘管「德爾塔」「奧密克戎」等變異新冠病毒對現有疫苗具有更强的抗藥性,現有疫苗的效用時間也在半年左右,但接種疫苗目前無疑仍是解開疫情困局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2021年是新冠疫苗在全球進行廣泛接種的一年,主要國家的疫苗生産與分配、治療新冠病毒的藥品研發均取得重要進展。據世界新冠肺炎疫苗地圖實時追踪,截至北京時間12月20日,全球疫苗接種總劑數已達到78.75億劑次,世界研發新冠疫苗的機構數量達到244家。另據國家衛健委消息,截至12月18日,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267368.8萬劑次。
  口服藥物研發取得突破,成爲2020年11月注射疫苗研發成功以來的又一重要進展。2021年9月28日,日本藥企鹽野義制藥發布消息稱,其面向新冠輕症患者使用的新冠病毒口服藥已開始進行最後階段的大規模臨床試驗。11月4日,全球首個新冠口服藥獲批,英國藥品和保健品管理局宣布批准默沙東的莫努匹韋(Molnupiravir)上市;11月5日,輝瑞也公布其新冠小分子口服藥Paxlovid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可使住院或死亡風險降低89%。
  目前新冠藥物研發主要圍繞阻斷病毒進入細胞、抑制病毒複製、調節人體免疫系統3條技術路綫開展,多個中國新冠藥物也進入臨床試驗,有望成爲抗疫「新利器」。據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日前介紹,中國已有自主研發的新冠藥物完成Ⅲ期臨床試驗,正申請附條件上市。另有多個藥物在國內外開展Ⅲ期臨床試驗,當前顯示出積極療效。
  疫苗分配依然欠缺公平
  WHO的數據顯示,今年夏季,全球單日接種疫苗劑數超過4000萬劑。但9月開始,全球疫苗接種速度開始放緩。有分析稱,這是因爲在美國等中高收入國家,大多數願意接種疫苗的成年人都已完成接種,目前主要還剩12歲以下的兒童,以及一些疫苗懷疑論者拒絕接種疫苗。
  而與此同時,疫苗接種的困境却仍在持續。自開始新冠疫苗接種行動以來,地區接種不平等一直是一個突出問題。Our World in Data今年10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高收入、高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已達60%-70%,而低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僅爲2.8%。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低收入國家民衆接種的疫苗只占全球接種疫苗總劑次的0.6%。而非洲地區疫苗完全接種率僅爲7%,仍遠低于全球其他地區。
  世衛組織10月7日宣布啓動「全球新冠疫苗接種戰略」,希望在今年年底前爲世界各國40%的人口接種新冠疫苗,明年年中爲70%的人口接種新冠疫苗。此前,世衛組織設定的目標是,到9月底,世界各國至少讓10%的人口接種疫苗,但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未能達到這一目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非洲和中東地區國家。第76届聯合國大會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在12月14日也表示,聯大新一年的首要工作任務是推動實現全球新冠疫苗接種以及疫苗公平分配。
  譚德塞10月7日指出,目前全球有足够的疫苗供應以實現世衛組織設定的疫苗接種目標,「只要疫苗能得到公平分配」。而現實情况是,富裕國家大量囤積疫苗,甚至有大批過期銷毀,加劇了疫苗分配的不均。世衛組織全球衛生籌資大使、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日前發表文章指出,西方各國9月承諾在今年年底前通過「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爲92個最貧窮國家40%的成年人口提供疫苗。截至11月25日,美國只交付了其承諾的25%的疫苗,歐盟只提供了其承諾的19%。
  相比之下,在疫苗供應方面,中國體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在全球抗疫的艱難時刻,中國鄭重表示,努力讓疫苗成爲各國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産品:向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援助疫苗;爲「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提供疫苗滿足發展中國家急需;支持和協助其他國家在當地加工、生産疫苗産品,助力提升全球疫苗産能……截至目前,中國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18.5億劑疫苗。中國將努力全年對外提供20億劑疫苗,幷在向「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捐贈1億美元的基礎上,再向發展中國家無償捐贈1億劑疫苗。
  抗疫仍需加强全球合作
  2020年底的時候,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宏醫生曾預測:2021年全球疫情「好不到哪也壞不到哪」。而這一年的疫情走勢,也證明了他的這種判斷。他當時認爲,新冠疫苗的研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果疫苗接種達到60%,全球新冠疫情或許在2022年春結束。而最近,張文宏又表示,「這個冬季和春節我們將和國際社會一起度過最後一個寒冷的冬季」。
  張文宏的這個預判無疑讓人十分振奮。在日前于日內瓦舉行的世衛組織新聞發布會上,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範•科霍夫也表示,新冠大流行非常有希望在2022年結束。
  不過奧密克戎毒株的發現,讓2022年的全球疫情防控形勢面臨更嚴峻挑戰。專家指出,未來打好抗疫「攻堅戰」離不開防控措施、疫苗和治療藥物多管齊下。
  更關鍵的是,在已經肆虐全球兩年的新冠疫情面前,抗疫已經不是哪一國單獨的事情,而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戰勝疫情唯一的選擇就是全球的緊密合作。
  從去年5月中國宣布支持全球抗疫合作的多項舉措,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一年多來,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其意義日益凸顯。然而依然有少數西方國家大搞競爭與對抗,設立「抗疫鴻溝」,將疫情政治化、借疫情搞污名化。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院長、世衛組織前總幹事陳馮富珍在今年9月于北京舉行的「可持續發展論壇2021」上表示,新冠疫情不僅是一場衛生危機,也暴露出很多領域的脆弱性,同時暴露出世界領導力的危機,破壞了全球衛生合作體系及各國來之不易的社會發展和進步。她强調,國際團結合作是應對疫情的最有力的武器。
  全球疫苗免疫聯盟首席執行官塞思•伯克利近日呼籲全球共同努力,確保疫苗公平,「我們知道,只要世界上大部分人沒有接種疫苗,(新冠病毒)變異就會繼續出現,大流行將繼續延長」。
  病毒變異加快、「抗疫鴻溝」加深、「抗疫疲勞」滋長、少數西方政客和媒體「抗疫干擾」不斷……衆多挑戰面前,人類惟有同心携手,團結合作,用科學的手段打贏這場抗疫「持久戰」。
  面對即將到來的2022年,我們由衷地期待,全球的疫情將走過最後一個冬天,能如張文宏醫生所言:人類「終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劉朝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