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元年,中國如何與世界互動

  回望過去一年,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危機仍未結束,全球範圍內的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議題聯動蔓延,部分地區恐怖主義、難民問題、領土爭端等持續加劇。短期內逆全球化趨勢難以改變,世界局勢將朝向更加複雜的方向發展。
  2021年,中國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隨著新時代中國進人新發展階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也踏上新征程。在高頻次的元首「雲外交」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强調「向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穩步邁進」。與此同時,中國在而對簕權主義與强權政治時,也錘煉了新時代外夂的鬥爭精神,更加敢於鬥爭和善於鬥爭。
  眼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其變革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叩開2022年的大門,中國外交將爲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下稱中共二十大)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而受疫情影響,變局之中的世界也將迎來諸多挑戰。
  2021中國外交戰略呈現三大特點
  「總統先生,你好。今天是我們第一次以視頻方式會晤,看到老朋友我感到很高興。」2021年11月16日上午,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晤。正如這場會晤所展現的,兩國元首清晰地看到了對方的表情,不像以往電話會晤「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視頻會晤的形式更好地拉近兩國元首之間的距離,增强現場感。
  此前的7月,中國共産黨迎來百年華誕。在這個重要的月份,習近平密集開展「雲外交」。他同來自160多個國家的5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等領導人、逾萬名政黨和各界代表共聚「雲端」,探討「爲人民謀幸福與政黨的貴任」這個重大命題。
  習近平還以視頻方式出席了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六次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第四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届部長級會議開幕式等重要國際會議。
  新冠疫情之下,綫上會晤、綫上辦會等「雲外交」逐漸成爲外交新常態。面對疫情引發的困難局面,中國領導人一直通過綫上方式,積極開展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交往。
  縱觀2021年,中國的外交戰略有所變化,共呈現出三大特點:
  第一,中國不斷加强在外交領域的鬥爭精神。正如2021年3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所强調的:「努力成爲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勇士」。中國在外交工作中也運用了合作與鬥爭兩手,既要敢於鬥爭,又要善於鬥爭。
  新冠疫情以來,美國在抗擊疫情中的表現遠不如中國,却一直在利用疫悄「污名化」中國。中國抗疫鬥爭越成功,就越要質疑抹黑;中國與各國合作越好,就越要挑毛病。這充分暴露了美方對中國的偏見和妒忌。對此,我們要有針對性地與各種「污名化中國」的言論進行鬥爭。
  第二,在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更加積極地提供全球公共産品。
  2020年第73届世界衛生大會開幕式上,中國曾莊嚴承諾將疫苗作爲全球公共産品,爲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貢獻。
  中國說到做到——截至2021年11月,中國已向11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過18億劑疫苗,居世界各國之首,年內將提供超過20億劑疫苗。中國化危機爲機遇,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贏得國際社會點贊。
  第三,中國重視並積極推進在經貿、氣候變化以及阿富汗議題等方而的國際合作。在中國的積極推動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於2022年1月舊生效。這彰顯了中國在推進對外經貿合作方面一個積極姿態。
  在氣候領域,中國一如既往地積極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在聯合國氣候大會各方談判陷入膠著的關鍵時刻,中美兩國發布聯合宣言,共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具體舉措。
  阿富汗形勢給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安全與合作帶來挑戰,「中國+中亞五國」外長會晤機制的設立爲各方在阿富汗問題上的加强合作提供了更有效的平臺。
  「習近平外交思想」提供行動指南
  近年來,中國隨著實力不斷變强,外交風格也發生轉變,展現出更加積極進取的一面。這讓西方世界感到不舒服,給中國貼上了「戰狼外交」的標簽。
  面對外界對中國的批評與攻擊,我們要以差異化的方式進行應對:當外國政府在涉及底綫方面對中國進行重大挑釁,我們需要堅決、有理有據地予以反擊;當非政府的反華組織「污名化」中國的時候,我們不僅要予以回應,還要揭露其背後動機;當一些個人或機構在不那麽敏感的問題上對中國持批評看法時,我們亦可嘗試以間接、柔性的方式回應。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外交思想」對中國外交工作的意義顯得尤爲重大。9月,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習近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出版座談會上發表講話:「習近平外交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爲新時代中國外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會公報亦强調,在外交工作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爲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的外交要有更高的目標,注入更新的內涵。首先,中國外交繼續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夢」爲戰略目標,不斷開拓進取、奮發有爲。其次,我們在外交理念、制度和實踐中,要對推動全球治理起到更好的引領作用。這就需要我們提出反映時代潮流、有前瞻性的理念,在國際合作中創立新機制。
  近年來,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展現出了中國智慧;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新發展銀行(NDB)、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等則代表了制度上的創新。
  「一帶一路」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該倡議提出8年來,中國已同140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個雙邊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貢獻巨大,有助於相關國家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對於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繁榮發展具有深遠持久的意義。
  臺灣問題成爲撼動全球的重要議題
  這一年,臺灣問題成爲中美之間頗具爭議的熱點話題,也成爲撼動全球的重要議題之一。
  對於中國來說,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不可逾越的紅綫。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沒有妥協餘地,沒有退讓空間。對於美國而言,臺灣問題是遏制中國的主要籌碼,是美國「反華」戰略中的抓手。美國想要通過打「臺灣牌」製造中國崛起的設大阻力。
  2021年11月,立陶宛不顧中方强烈反對和多次勸阻,批准臺灣當局成立所謂「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立陶宛挑釁中國底綫,其背後是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圖謀。中國因而決定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爲代辦級。
  未來,臺灣問題不僅關乎中美關係,也將成爲中國處理對外關係時所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臺灣議題之外,中美兩國這一年的互動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月20日(拜登政府上臺)至9月10日(中美元首迎電話),美國對華采取以「戰略競爭」爲主的策略,而中方對美也不抱幻想、堅決鬥爭。在經歷3月中美阿拉斯加對話和7月的中美天津會談兩場交鋒後,中方讓美方自以爲是的對華政策碰了壁。
  第二階段是明10日至11月16日(中美元首視頻會晤),中美互動的特點是重新對接。特別是雙方成立了聯合工作組,圍繞雙邊關係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商談並取得了進展。中美此前在天津會晤時,中方向美方提出了兩份「糾錯清單」,其中一項便是撤銷對孟晚舟的引渡要求。中美兩國元首通電話時,習近平亦就孟晚舟事件闡明中方立場,要求美方儘快妥善解決。自此,美方開始重視中方的合理關切,希望緩和中美關係,孟晚舟事件的最終解決富有積極意義。
  第三階段是11月16日至今,中美關係繼續調整,尋求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能源安全、阿富汗問題等方面開展積極合作。與此同時,中美也試圖通過溝通管控分歧。
  2021年也是歐洲的選舉年,中歐關係備受考驗。這一年,德國經歷了「超級選舉年」,執政長達16年的默克爾離任;法國完成大區及省議會選舉,2022年4月迎來下一届總統大選。此外,葡萄牙、荷蘭等歐洲其他國家也在2021年舉行了選舉。
  在中美交惡的背景下,歐洲對中國也有了新定位。
  在全球治理領域,歐洲與中國不斷開展合作。4月,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爲全球治理、國際抗疫合作以及中歐務實合作注入新動能。在經貿及技術領域,歐洲視中國爲强勁的競爭對手,例如爲了與中國競爭,歐洲與日本、美國合作開發量子技術。
  與此同時,歐洲一部分人將中國視爲制度性對手,認爲雙方存在價值觀分歧。歐洲部分國家更追隨美國,在涉疆、涉港甚至臺灣問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脚,導致北約部分成員國在對華問題上日趨强硬。我們希望未來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能從其自身利益出發,不受美國因素的影響。
  中國從未停止對接世界的脚步
  2021年,中國迎來多個周年紀念節點: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周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周年、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周年……中國以這些重要節點爲契機,繼續其對接世界的進程。
  如果將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作爲起點,50年間中國對接世界共經歷了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1年至2001年,中國經歷了漫長的融入世界的過程。第二階段是2001年至2010年,中國熟悉並瞭解國際規則,在國際機制中愈發活躍。第三階段是2010年至今,中國在國際機制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並回報和貢獻世界。
  要特別强調的是,中國已是聯合國第二大會費與維和攤款國,按照《聯合國憲章》規定,中國一直在及時、足額、無條件向聯合國履行財政義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應有作用。
  自新冠疫苗問世以來,中方積極開展合作,除了提供疫苗,還同19個發展中國家開展疫苗聯合生産,並同30多個國家一道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夥伴關係倡議。
  然而,西方國家故意曲解中國的善意,認爲中國在搞「疫苗外交」。正如多年前的「一帶一路」倡議,亦被一些國家曲解爲是中國在製造「債務陷阱」,其背後邏輯如出一轍。中國疫苗的國際合作是踐行人道主義精神的全球共同抗疫的義舉,並不附帶任何政治前提。疫苗是戰勝疫情的武器,不是搞政治操弄的工具。
  進人後疫情時代,世界衛生組織(WHO)仍是全球衛生領域最重要的權威組織。我們需要通視世衛組織發出的警告,而對突發重大衛生公共事件,世衛組織也應進一步完善其預警機制和行動機制。
  2021年還是中國對氣候變化認識的轉折之年。這一年,中國積極推進《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等相關政策的制定。我們明確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兩個時間表,這遠遠短於發達國家所用時間,對國際社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RCEP作爲現代、全而、高質量、互思的自由貿易協定,對世界、亞洲和中國來說意義重大,生效後將使15個成員國共同受益。RCEP不只是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它包括知識産權議題在內,涉及更多規則與標準。中國將調整相關政策,對標和適應相關規則。
  可以說,RCEP是中國加入WTO以來的又一次全局性開放舉措,站在新起點上求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而在2021年9月,中國還正式提出申請,加入由日本主導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這體現了中方的決心,那便是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推動新一輪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
  另外,在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中,無論是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還是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中國一直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主導地位。中國從未將東盟看作地緣政治的一張牌。中國與東99的合作也早已超越傳統的地緣政治博弈,這與美國、日本等國有著本質的不同。在東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打造的「印太戰略」,無疑是將東盟在區域事務中邊緣化。
  爲中共二十大創造良好國際環境
  全球性供應鏈危機在疫情之後愈發凸顯,海運集裝箱和空運能力不足讓情況雪上加霜,半導體、塑料等嚴重短缺,勞動力不足,這些因素都影響了供應鏈。不過,最新數據顯示,全球供應鏈困局正在緩解。儘管零部件短缺帶來的消極影響仍在繼續,至少汽車這一行業已經出現一些好轉迹象。
  但這距離真正的曙光尚有距離。消費者對商品的强勁需求、美國港口持續擁堵、卡車司機短缺以及全球運費上漲等因素仍將對經濟復蘇構成威脅。更加極端的天氣和新增病例暴發的風險也可能再次堵塞供應鏈。
  相比之下,中國因經濟循環方式及自身擁有的穩定産業鏈、供應鏈,使其成爲受供應鏈危機衝擊最小的國家。中國形成了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可以幫助我們抵禦外部風險未來中國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在深化國際合作中穩住産業鏈供應鏈。特別是可以加强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掃除跨境貿易障礙。
  還有兩個月,第二十四届冬奧會將在北京和張家口舉行。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美國等西方國家借由「人權」問題抹黑中國,還呼籲其他國家一起抵制冬奧會。
  當西方政客試圖聯合抵制時,俄羅斯總統普京已接到中方邀請,將會出席冬奧會開幕式。中方在進行外交邀請時應有所選擇,我們要邀請與中國外交關係較好的國家。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爲各國運動員打造一個專業、安全的比賽環境。
  眼下,中國與一些國家的經貿摩擦逐漸上升到文明、意識形態和制度衝突。
  2021年4月,拜登在國會參衆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時稱:「美國和中國的競爭實爲民主和專制間的競爭。」美國還於12月9日牽頭舉行了所謂的「領導人民主峰會」,宣稱要「重振自由世界國家的精神和共同目標」。
  中國要避免跳進西方意識形態的「民主陷阱」,避免將中國與它們之間的分歧和摩擦歸結爲意識形態或價值觀的矛盾,這些分歧和摩擦背後實際上是國家利益的衝突。以美爲例,它之所以視中國爲最主要戰略競爭對手,主要不是因爲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的不同,而是因爲中國力量地位的上升撼動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世界那麽大,對中國的看法不可能是鐵板一塊。各國看待正在崛起的中國大致可分爲四種觀點:
  首先,一些國家認爲,中國是一個發展和治理成功的國家。特別經過新冠疫情的危機衝擊,可以看出來中國的國家治理能力有顯著提升。
  其次,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很多國家發現中國是一個可靠的夥伴。中國在疫情期間向150多個國家和14個國際組織提供醫療物資,並爲各國在華進行商業采購提供便利。中國也是最早復工復産的國家,其巨大産能爲世界供應鏈做出重大貢獻。
  再次,在一些國家眼中,中國是一個很糟糕的國家。他們指責中國在南海「咄咄逼人」,中國戰機不停飛過台海、「脅迫臺灣」,此外還涉及新疆、香港等問題。
  最後,一些國家認爲,中國是一個可怕的對手。其經濟總量與美國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中國的制度優勢反而更加凸顯,中國也變得更加自信。
  由此來看,伴隨實力的增長「中國不能驕傲,而要保持謙遜。此外,我們還要講好中國故事。我們要進一步闡述中國的戰略意圖——不是要威脅和挑戰其他國家。我們還要建設性地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以外交方式解決我們與周邊國家的爭端。通過我們實實在在的行動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的强大並不意味著中國會成爲像美國那樣自私、霸道、好用武力的霸權國家。
  在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的背景下,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務是要爲黨的二十大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們既要穩定與美國、歐盟、俄羅斯等國家與地區的關係,也要進一步改善與日本、韓國、印度等周邊國家的關系。此外,中方也要繼續參與全球治理等國際事務,展現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姿態。
(吳心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