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放假差點因袁世凱廢掉

  春節這個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應該有幾千年歷史了,早在4000多年前的大舜時代,就有在這一天慶祝的習慣了。但「春節」這個名詞,腳只有100多年的歷史,而且,這個詞還是袁世凱定的
  1931年(即民國二年),一份由內務總長朱啓鈐上呈的緊急報告,上呈到了剛剛坐上總統寶座的袁世凱的案頭。該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曆元旦爲春節,端午爲夏節,中秋爲秋節,冬至爲冬節,使我國民都得休息。」
  這是春節這個字眼第一次在中國被提出,算來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時間。
  日本改曆的順利之原因
  朱啓鈐之所以要打這份緊急報告給袁世凱,與此前一年在全國鬧得雞飛狗跳的「廢除舊曆」運動有關。
  1912年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布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頒布的頭幾條政令當中,除了剪除辮子,勸止婦女纏足等外,最重要的就是宣布將立刻廢除舊曆,而採用公曆以便與世界接軌。
  這樣一來,舊曆年當然就不能過了。民國政府宣布將「元旦」的「冠名權」從舊曆年初一,挪至公曆1月1日,於是舊曆年就失去了名字,成了一個「非法」的存在。
  民國政府如此急於改曆,一般認爲是受了日本的影響。
  日本在明治五年(公元1872年)時就宣布革除從中國學來的舊曆,改而推行從西方學的公曆,需要强調的是,日本弃用中國傳來的「唐曆」改用「洋曆」,並非只爲了「脫亞入歐」,而是有非常現實的考慮——爲了省錢。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政府曾經過過一段瀕臨破産的日子。當時,明治政府一年的歲入不到1000萬日元,負債腳高達1.3億。入不敷出,窮的叮噹亂響。
  明治4年,即1871年,明治政府又跟西方學,對日本發工資的方法進行了徹底改革。
  以往幕府時代的日本給武士家臣發工資,都是按年發放,被稱爲年俸,其實當時的中國也是,看古裝電視劇裏皇帝罰大臣,動不動就是罰俸一年,不是皇上心狠,而是當時俸祿就是一年起算。
  但現在,日本士族沒了,社會要脫亞入歐搞工業化,工業化的特點就是人口流動性比農業社會高,所以工資必須按月發放。
  但問題隨之就産生了,從中國學來的那套農曆制度,縱有千般好處,但腳有一個缺點,就是動不動就要來個閏月(每十九年七閏)。一閏月,政府就要憑空多發一個月的工資。時值闊氣的大清不在乎這點錢,可窮酸的日本可受不了。
  於是缺錢就逼著日本硬把節日給改了。1872年,日本政府發布政令,從1873年起日本全國廢舊曆改新曆。那會兒的日本人也真是比較軸,1872年11月宣布要改曆法,同年12月新曆法就推行了,日本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告別了他們此前用了1500年的「唐曆」。
  這麽一改,日本1872年的12月一下子隻剩下了兩天,政府宣布乾脆這兩天也不算了,並入11月。而1873年按舊曆本應有閏,改曆後也不用算了。這樣一來,日本政府僅通過換個曆法,就居然憑空省下了兩個月的公務員工資。
  袁世凱發明「春節」這個詞
  如果說日本的改曆之順利,是明治維新成功的縮影,那麽中國的改曆之艱難,則是也算是我國近代革新艱辛的體現。
  有明治政府的珠玉在前,1912年中華民國創立時,孫中山就想效法之。但他和他的同僚忽略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當時的民國政府其執行力遠沒有日本明治政府那麽强,而民間的守舊勢力腳又遠較日本强大,所以政令一出,舉國上下一片抬杠之聲。結果是1912年1月1日,只有在南京的民國政府自己小範圍的過一把新曆元旦,全國老百姓,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依舊在當年的2月18日,即農曆初一過了舊曆年。這一天全國上下家家放鞭炮,店店關門歇業過年,連在政府上班的職員們都多數請「病假」不到崗。舉國一致,把臨時大總統的皇皇政令視若廢紙。
  袁世凱上臺之後,這個棘手的問題就又擺在了他的面前:曆法還改不改了?硬改,法令沒人執行,繼續給政府出洋相。撤銷,明擺著宣告政府改革出師不利,今後的工作更沒法幹了。
  長考後,袁世凱就耍了這麽個小聰明:新歷年仍舊是法定元旦,但另行發明「春節」這個節日,安給舊曆年。袁世凱還在批准推行春節的命令中特地加了一條:「在公人員,春節可予准假一日。」
  注意,這裏說的是「准假」,在當時的民國律令當中,春節其實仍不「放假」,但如果你是公務員,這天想請假則請便。袁世凱想的很明白,這一天你即便逼著他們來上班,也是磨洋工,索性讓他們隨便請假算了。
  就這樣,自1914年(民國三年)起,「過年」正式以「春節」的名義被沿用了下來。
  廢止春節禁令無疾而終
  袁世凱後來復辟帝制而變得臭名昭著,「春節」就被反袁人士一同反對了。1924年,孫中山再次就提出了廢除春節的建議,然而時值北伐戰爭在即,江山還沒打下來,改曆法這種事情當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了1928年,國民黨擊敗北洋政府,蔣介石在南京宣布完成「統一」,爲了體現自己是孫中山事業的正牌繼承者,蔣介石以無比的熱情投入到了廢除春節的工作中。1928年12月,民國政府頒布《中央對普用新曆廢除舊曆協助辦法》,明令要求「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國使盡公曆,同時廢除舊曆和禁過舊年」,並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燃烟花爆竹、互相拜年等一切過年的民俗活動。
  這使得1929年的春節成爲了中國有史以來過得最爲雞飛狗跳的一個年。是歲,在國民黨政府控制力較强的省份,都出現了警察上街禁放爆竹,禁賣春聯,遇有關門歇業之店鋪勒令其開門的事件。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但正如孫中山時代的臨時政府對全國的控制是孱弱的,蔣介石的手中權力也並不如他想像那般强大。他「不許過春節」的政令在大多數地區都遭遇了「軟抵抗」。
  當時北京的《晨報》就曾描述就北京一城而論,在陽曆新年的時候,除各公共機關門口結幾塊彩牌,與停止辦公幾天外,社會上絕無甚麽表示爲新年點綴的,而在陰曆新年時候,無論何界都一律休息,而群趨於行樂一途,燃放爆竹徹宵不絕,比之陽曆新年實在熱鬧百倍。」
  1931年,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之下,民國政府再也無心就春節的事情與民衆折騰了。最遲到1933年,民國政府對各地「不遵訓令過春節」的干預完全停止,各地回歸舊俗。而日後隨著這一節日推行日久,廢止春節最終成爲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在處理過年這件事上,袁世凱的手腕頗爲巧妙:用一個看似滑頭的「春節」,和一天假期,規避掉了官民矛盾。
(羅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