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振奮民族精神 習近平「奧運中國」印記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電】「我真希望給習主席頒發一枚金牌!」國際奧會主席巴赫曾說,就推動奧林匹克運動而言,習近平是當之無愧的冠軍。
  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助力中國百年奧運夢圓;2015年為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冬奧代言,打動世界;掛念冬奧籌辦進度,五度實地考察……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與「奧運中國」的交集多且深。
  從北京到北京,象徵人類文明的奧林匹克與中國兩次相遇、彼此成就。奧運與中國大地的「化學反應」已經發生,並仍在繼續。
  觀察家指出,習近平站在「國與民」的高度運籌奧運這件大事,為中國增添了多彩的「奧運印記」。
  從城市肌理的維度看,習近平給「奧運中國」帶來綠色印記。
  2008年北京奧運會,「綠色承諾」超額兌現;2022年北京冬奧會,「綠色辦奧」位列四大理念之首,也是習近平在多個場合講話的高頻詞,輻射辦奧實踐各個環節。
  在2022年1月初的考察中,習近平瞭解了低碳化零排放的制冰技術,細數「水立方」變身「冰立方」等妙法,為冬奧村賽後轉換為人才公寓的做法點贊。
  「綠色場館」之外,京張高鐵、新能源公車所代表的綠色交通,「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所指向的綠色能源,通過生態涵養和節水技術解決「雪從哪裡來」的難題……綠色融於城市肌理變遷的一個個細節裡。
  有外媒認為,北京冬奧會「將是一項碳中和賽事」。
  「把發展體育事業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為冬奧會打下美麗中國底色」「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在習近平的設計圖上,冬奧會是中國綠色發展的承載,更是新起點。
  從經濟聯結的維度看,習近平給「奧運中國」帶來金色印記。
  張家口的蛻變,以申辦冬奧成功為界,由塞外山城變身聚寶盆,「冬季到張家口來滑雪」成為時尚,運動休閒產業興起,冰雪裝備製造業發展壯大。
  在「冬奧小城」崇禮,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從事和冰雪相關的工作,超過3萬人端上「雪飯碗」。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當年送給東北的話,如今也已成為張家口的寫照。
  金色印記來自於運籌。習近平強調,「要把籌辦冬奧會、冬殘奧會作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進一步發揮北京對京津冀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隨著路網升級、冬奧一小時生活圈形成,京張聯繫更為緊密,體育文化旅遊帶逐漸變得立體。
  觀察家認為,京張攜手辦冬奧的設計與實踐,嵌套於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國家大目標下,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點睛的重要一筆,中外企業也從中國的冰雪經濟中淘寶掘金。
  從國家「精氣神」的維度看,習近平給「奧運中國」帶來紅色印記。
  一百多年前,中國教育家張伯苓預言,「奧運舉辦之日,就是我中華騰飛之時」。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紅色代表喜慶、圓滿,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中國紅」成為世界感知中國熱情與自信的色彩。承襲北京奧運會的榮光,北京冬奧會更有底氣,也有了更高遠、更具文明內涵的追求,「中國紅」愈加明豔。
  觀察家指出,在習近平的體育觀裡,國家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是落點所在。他認為「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參與國際體育合作的程度」關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堅信「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正因如此,借冬奧契機「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讓冰雪運動成為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賦能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夯實國家「精氣神」的基礎,成為應有之義。
  置於大的時代背景下,習近平把北京冬奧會定位為「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誌性活動」,以及「展現國家形象、促進國家發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
  充滿中國元素的場館建築、彰顯中國科研實力的技術應用、熱情的冬奧志願者、為北京加油助陣的海外同胞……國家「精氣神」處處皆可感知。
  從「北京歡迎你」到「一起向未來」,「中國紅」在延續中昇華;當冬奧遇上紅色中國年,碰撞出別樣「中國之韻」。
  「雙奧」志願青年:長大的奧運夢
  新華社北京1月31日電:再過幾天,21歲的朱茜就將實現等待了10餘年的夢想——「和2008年的姐姐一樣,用志願服務拉近世界與北京的距離」。
  儘管當年只有7歲,但這段時光在她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那時候很羡慕姐姐,可以參與到北京奧運會這樣的大事。」她說。
  志願服務結束後,姐姐還把志願者的微笑圈送給朱茜。「我太開心了,每天都帶著它,還把它拿到別的小朋友面前炫耀。」回想起當年的情景,她忍不住笑了。
  正因為兒時的夢想,當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面向全球招募志願者的消息發佈後,朱茜很快就報了名,成為國家體育館的一名志願者。
  最初,她被分配到賽事服務的崗位。「和當年姐姐的工作一樣,為觀眾提供引導服務。」她說。
  其後,她又被調派到觀眾服務水準測試的崗位。朱茜說,這份工作要求她們從觀眾的角度發現場館或志願服務的問題,並提出回饋意見。
  為了檢驗志願者的臨場反應,朱茜和同事還會在測試中特意做出一些異常的舉動,如摘下口罩喝水、模擬受傷等,看他們如何處理。
  「模擬完以後,我們會統一小組討論,然後把發現的問題以文字的形式回饋給場館和有關負責老師。」她相信這樣可以讓冬奧會辦得更好。
  在朱茜看來,這份志願服務培訓的經歷讓自己獲益良多。「既提升了我和別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也讓我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收穫更多友誼。」
  和14年前的環境相比,本屆北京冬奧會最大的區別在於需面對疫情的考驗。「在和姐姐取經時,她最多的也是叮囑我做好個人防護。」朱茜說。
  來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余中淇,也將和朱茜一樣實現夢想。
  2008年,餘中淇報名成為一名城市志願者,在奧運場館周邊搭建的小亭子裡提供一些簡單的翻譯和諮詢服務。「由於年齡小,我當時主要是為志願者大哥哥、大姐姐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他說,當時就想著以後有一天要像他們一樣,為北京和奧運提供更好的服務。
  如今,他的夢想成為現實。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他將承擔一個更核心的志願崗位——奧林匹克大家庭助理,為來自國際奧會的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提供聯絡、接待、翻譯等服務。
  「2008年從事的工作內容相對簡單,而這一次更加複雜,需要經過前期多輪培訓和能力上的鍛煉,才能夠勝任。」餘中淇說。
  在他看來,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之間也存在著不小的區別。
  「當年提倡的‘北京歡迎你’的概念,像是我們張開雙臂,讓世界更好地認識我們。而如今,‘一起向未來’的口號,更多意味著我們參與到世界的整體潮流之中,引領世界奔向一個更好的未來。」餘中淇說。
  冬奧即將來臨,餘中淇給自己定下了三個小目標。「首先,希望做好我對接的那位元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的服務工作;其次,希望與這位成員等更多國際友人成為朋友;最後,希望通過自己周到、細緻的服務,向世界展現出中國青年積極、熱情、向上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