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體育產業助澳轉型休閒城 陳觀生

  過去本澳經濟騰飛,博彩旅遊業客似雲來,旺季更應接不暇。一場疫情打破這種繁華的局面,如今旅客出遊受到諸多限制,博彩旅遊業及周邊行業需各出奇謀引客,不僅要改變經營模式、完善產品服務,當局也改變思維,鞏固旅遊競爭力。近年本澳提倡「旅遊+」,結合體育元素是其中一個方向。即將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將掀起一陣體育熱潮。粵港澳承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運會,也將給大灣區帶來運動文化的熱鬧景象。對於澳門來說,也是有助於轉型為休閒城市。
  修法落實非博彩及多元化
  博彩法修訂草案備受社會廣泛討論,早前獲立法會一般性通過,為本澳社會穩定、經濟多元發展讓出更多資源及空間。
  政府稱,未來會在賭牌競投方案中定出非博彩元素的準則,以擇優選取。相信今後博彩業的非博彩元素佔比將越來越多。過去一段長時間內,博企的非博彩元素以餐飲、名店零售店舖為主,未來或集中發展更多主題式、大眾化的項目。例如透過「以大帶小」方式,結合本地正在轉型或發展中的行業共同發展,豐富本澳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更帶動綜合度假村周邊社區經濟發展,惠及更多行業的中小微企。
  近年澳門致力由賭城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轉型,不少度假村內的娛樂設施陸續啟用,豐富旅遊元素,提升本地旅遊吸引力。政府期望在過去發展基礎上,推動非博彩元素朝優質方向發展,促進經濟適度多元。
  疫情影響何時退去無人知曉,唯有擴大客源才可穩步復甦。但在澳門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持續保持新鮮感引客,非博彩元素將成關鍵,甚至可吸引更多回頭客。相關數據指出,訪澳旅客對非博彩元素需求自一六年起有明顯轉變,由以博彩為首選,轉變為以非博彩尤其是購物、住宿等作優先考慮。未來非博彩元素會在過去二十年社會及市場積累基礎上,朝向提質、豐富及多元的方向發展。
  澳門旅遊市場經過回歸後以博彩娛樂作為核心產品,面向內地旅客作為主要客源市場的急速發展階段後,因疫情增加跨境活動的不確定性,以及內地刑法修正案嚴懲組織跨境賭博活動等新形勢下,「旅遊產品多元」和「客源結構多元」,已成為展開特區旅遊服務出口新一輪發展,所急需解決的議題。
  誠然,發展非博彩元素,可以是大投資,也可以主打創意的設施。隨著旅客出遊要求提高,發展非博彩元素,以多元體驗、高質量的主題項目必不可少。惟本澳土地資源有限,增建大型主題項目並非易事,但舊酒新瓶也可吸引消費者。有項目經過改造、革新後,增添異域風情的標誌性建築,再次成為旅客打卡遊覽的勝地,這是一種發展模式;亦可以豐富原有項目的內容,如引進更多特色餐飲、零售,迎合大眾旅客口味,提升服務質素。
  在挖掘本澳的獨特優勢方面,繼「澳門歷史城區」於○五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七年十月底,澳門特區獲評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在美食旅遊產品中,可細分出多個利基市場,包括美食節、地道特色美食路線、美食博物館、烹飪班、品酒活動、食物種植/加工,以及食材交易市場。
  美食旅遊是更廣泛的文化旅遊的一部分,遊客為體驗地方美食而出遊。歐盟有關報告指出,60%的美食遊客,也有興趣參加旅遊目的地的其他文化活動。因此,「澳門美食之都」風味正好配上「澳門歷史城區」故事,為參與澳門美食之旅的遊客,提供獨特難忘的美食與文化體驗。澳門美食之都的旅遊元素仍有待進一步深挖。
  澳門文化體育產業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澳門特區政府早在2002年時,就提出了以「文化和體育活動」促進旅遊業發展這一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概念。多年來,政府也一直致力於推動文體產業的發展,在《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2020-2024)》中進一步提出「文化+體育」的行業融合發展模式,體現出循序漸進、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雖然政府支持文化體育產業發展的力度一直很大,甚至愈來愈強,但在推動這兩個產業融合方面,尚有提升的空間。
  特區政府在框架中提出的四大融合發展行業方面包括: 「文化+體育」、「文化+節慶」、「文化+會展」、「文化+教育」,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業兩大產業構成價值鏈上的延伸和滲透,可見文化、體育及旅遊其實是密不可分、互相有許多共融創新的空間。從而充分發揮各種大型體育活動的優勢和市場特性,深化體育專案的發展方向和內容,具體集中資源打造屬於澳門的成功體育品牌。另外,也可以在這些體育品牌和活動的基礎上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充份發揮它的市場潛力、使產品多樣化同時擴大客源。
  有本澳學者認為,澳門在體育及其營商環境方面,有一定基礎。發展體育產業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國家層面的全民健身計畫,未來5年將會投放大量的資源,並將其作為一種經濟活動;澳門身處大灣區,未來5年的規劃相信都會牽涉到體育這方面,無論是直接或間接,澳門文化體育產業發展具備基本條件,前景應都是比較理想的。
  現在文化體育產業發展還處於初步階段,可以說在摸索當中。怎樣持續發展下去,以及怎樣提升,這也是一個難題。澳門的幾個大型體育賽事,如格蘭披治大賽車,已經形成一種澳門的賽車文化了,澳門是旅遊城市,在體育旅遊發展方面發展得不錯,經驗值得推廣。但文化體育產業在澳門尚未真正形成一個產業,澳門的體育產業現在還處於初步階段,不過有條件正式成為一個產業。作為體育產業,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首先是政府政策上的支援,政府需要提供適當的協助,如場地的配合、資源上的支持等,同時專案本身也要具有一定成熟度,才有機會去發展。
  其實體育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文化體育是一個較大的範疇,澳門需要營造條件去支援發展這一產業。澳門的體育項目在商業市場上運作的不多,所以做體育行銷這方面的公司也難以生存。所以澳門要發展文化體育產業,需要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援,需要有人力資源和場地的配合,這樣才能使澳門從事文化體育產業的人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文化體育產業是新興產業,所以需要扶持。就如政府扶持文創產業一樣,希望政府出臺具體的政策扶持體育產業的發展。觀之世界,體育產業發展興盛,體育有龐大的市場影響力,關注度非常高,大家都支持自己的國家,有凝聚力。香港目前也在大力支持體育產業發展。
  產業是需要自負盈虧的,要發展體育產業需要解決很多的問題,如澳門政府有哪些政策支持澳門的體育品牌?澳門政府有無政策,優先採購澳門本土品牌呢?我們本地的體育服裝品牌,如果政府沒有一些政策去支持本土品牌,發展空間自然小,澳門較多這些微型的體育產業。說起體育旅遊,大家自然想起政府舉辦的幾個大型活動,如大賽車、女排,但如果每一次都是由政府出錢去做,能否長遠去運作呢?
  跨界合作做大體育產業
  冬奧會臨近,勢必再掀體育熱潮,並伴隨奧運熱,帶動體育用品銷量增長。粵港澳承辦2025年第十五屆全運會,大灣區將迎來共同打造體育品牌賽事的大機遇。事實上,縱觀國際上的一流灣區,無一不是體育賽事的集聚區和體育產業引領區。例如,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灣區,國際知名職業體育俱樂部星羅棋佈,職業體育賽事火爆,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服務業和體育科技產業都非常發達。粵港澳大灣區在方方面面對標全球一流灣區,體育不能缺席。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強勁的經濟發展動力、年輕的人口結構和廣闊的市場空間,是發展體育產業的理想之地。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我國舉辦職業體育賽事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近年澳門接連上演體育盛事,繼去年的全國男子三人籃球超級聯賽、早前的國際帆船賽,到近期的WTT澳門冠軍賽,均在澳順利舉辦。疫情限制了觀眾數量,未能起到「吸客」效應,但透過直播賽事在社交平臺造成的熱話,間接增加澳門舉辦體育賽事的口碑,亦豐富澳門旅遊+內涵。
  近年與運動相關的商業項目在澳門湧現,如健身房、體育課程遍地開花,健康食品店舖亦成行成市,還有新穎的本地運動服裝品牌崛起。內地方面,健身APP大行其道,還有健身鏡、代餐產品等備受追捧;海外運動網紅彈起,德國第一健身女神潘蜜拉已經有七百萬人追蹤她的IG、四百萬人訂閱其頻道,成為標桿人物。疫情還促使戶外運動興起,如爬山、冰雪運動、海上運動等,還有加速電競成熟,上述反映人們對體育競技的愛好和需求日益增加,勢不可擋。
  體育活動盛事所帶來的商業利益及引客效益,並非朝夕可成事。如美國NBA、歐國盃等全球知名賽事,是幾十年累積下來的碩果,澳門要仿效並不容易,並受到軟硬條件制約。單憑澳門之力,要打造多個體育盛事品牌,未必現實。
  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珠三角經濟乃至亞太發達區域的中心城市之一、中葡平臺、「一帶一路」戰略參與地區,除了在發展文體產業方面擁有一定的區域優越性,其對外開放程度高也有利於進一步擴大澳門文體產業發展的聯動性與影響力。近年來,隨著大眾健身、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為適應體育消費和旅遊消費快速升級的趨勢,為發展以「體育+旅遊」產品為亮點的旅遊發展模式,旅遊和體育兩大產業在融合過程中形成了多層次、多結構的對接發展模式。澳門在傳統及近期都擁有不少優質體育品牌賽事資源(如賽車、排球、拳擊、乒乓球、籃球等),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發展體育產業,以體育帶動旅遊業,擁有廣泛的發展前景。推動體育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小量政府投入撬動大量商業投資,形成大體育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良性互動,達致經濟適度多元的目的。體育產業可以是製造實體產品,也可以是服務性產品。如果是實體產品,澳門礙於自身條件的限制,未必可以做到的,可以在一些服務性的產品方面去努力。
  一個具吸引力的賽事項目,需要不同元素支援,包括贊助商、場地、體育用品銷售以至觀眾等,還可細化至賽事開發、賽事運營等環環相扣。觀乎本澳體育領域,向全球推廣的體育活動為數不多,官方主辦的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馬拉松……。大型賽事有限,倘要透過「旅遊+體育」吸引旅客,提振旅遊業走向多元,除推出扶持措施,更要創造更多體育話題,引起媒體廣泛報道,最終吸引旅客訪澳。
  隨著國家體育產業穩步發展,在政府引導下,未來將有更多國際賽事在澳舉辦。如何乘此東風,讓賽事發揮更大經濟效益,需要把賽事與周邊活動有機結合,拓展賽事邊界,包括營造氛圍、賽事營銷,鼓勵不同領域的商界參與,甚至跨界合作等,做大做強,讓賽事輻射面擴大,逐步形成產業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