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有個青島

  中國萬億GDP城市有24個,南方18個, 北方6個。除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外,青島是北方唯一入選的非省會城市,其GDP是靠著實實在在的産業支撑起來的。
  青島,這座海濱「島城」,其崛起、落伍、突圍之路,跌宕起伏,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變遷,同時也能給其他城市的發展提供諸多啓示。
  超越大連
  2021年青島外貿進出口表現突出,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8498.4億元,連續5年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2.4%,一年內跨越了兩個千億元臺階。
  在此基礎上,青島2021年經濟數據表現不錯——全年生産總值爲14136.46億元,比上年增長8.3% ,兩年平均增長6.0%,排在全國第十一位。
  城市經濟就是你追我趕。在GDP數據上,青島領先了鄭州、長沙、濟南、合肥等省會城市。GDP體量1.4萬億級的三座城市分別爲寧波、青島、無錫,它們都加緊了對南京和天津兩座城市的追趕步伐。
  大連也是北方著名的濱海城市,計劃單列市之一,地理位置與青島相近,和青島幷稱爲北方的雙子星。青島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GDP滑落時,還曾提出「學大連,趕大連」。最終,青島在2000年超過大連,GDP排名也提升到了第13名。
  但如今,青島與大連之間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大連2021年的GDP爲7825.9億元,幷未站上8000億,全國排名29名。在北方城市GDP排名中,大連只能屈居第十,但它已經是東北唯一在全國能排進30强的城市。從經濟數據上來看,現在大連對標的北方城市也早已不是青島,而是烟臺、徐州等。
  大連的經濟何以至此?上世紀90年代,大連就大膽地提出建設「北方香港」,爲了實現轉型,這座城市曾依靠强力的政府干預手段,將市內重工業企業外遷。在大力改造大連的經濟體系和城市面貌的同時,本土製造業壯大的空間却被毫不留情地擠占了。
  「自上而下」地領導城市轉型之路,與其他城市「自下而上」依靠市場的路徑全然相反。由於經濟的內生動力不强,大連很快就被那些搞外向加工型企業的城市甩開了距離。加上大連的發展始終離不開經濟腹地東北的大環境,東北經濟不振,過於倚重石油、化工等傳統工業的大連,出現了明顯的後勁不足。
  大連市中心摩天高樓林立之時,相比之下青島市中心的城市建設就顯得落後了許多。但相反,青島抓住了國家在沿海地區重點發展的先機,以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爲中心,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在扶持本土製造業上。
  爲了培育一批拳頭産品,1989年,青島在工業系統開展爭創「青島金花」活動,評選出了11個「金花産品」。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青島抓住了國家消費品工業産品的市場機遇,以海爾、海信、澳柯瑪、青啤、雙星爲代表的「五朵金花」叫響全國,成爲了中國製造發展歷程中獨特的「青島現象」。
  可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價值與企業價值已經深度綁定,青島品牌的構建和成長是政府與企業形成合力的結果。
  「金花」的能量
  與其它城市相比,青島市的資源優勢幷不突出,如何扭轉資源薄弱的劣勢,一直都是青島面前的一大問題。所以因開放而强,成了根植於青島基因的一種意識。
  談及青島企業的「進化論」,從市場化、資本化,再到國際化,不得不提到青島啤酒。自1987年,青島啤酒擁有了進出口權後,就開始不斷拓展海外業務。1992年青島啤酒在意大利成立歐洲辦事處,勾勒出了中國啤酒行業的世界版圖。
  擁有近百年歷史的青島啤酒由此發展成爲了中國品牌名片,在國際市場上大獲成功。這讓青島的企業都意識到了品牌的能量,包括海爾。
  青島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GDP滑落時,還曾提出「學大連,趕大連」。最終,青島在2000年超過大連,GDP排名也提升到了第13名。
  海爾創始人張瑞敏曾回憶自己在初期做品牌的日子,「那個時候,中國企業都采取代工,我們大概是唯一一個做品牌的,他們是出口創匯,我們是出口創牌,我們那個時候賠了很多錢,整個集團的利潤率降到1%,平時應該在百分之八九。所以這個是非常痛苦的過程」。
  做品牌,然後走向國際,海爾的路子也是這樣。雖然現在看來一切好像順理成章,但在90年代,擁有國際化視野的人幷不多。1999年,當張瑞敏决定投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建立海爾美國工業園生産家電時,很多人都指責他是盲目擴張。
  儘管當時市場的聲音很難聽,但張瑞敏却提出「國門之內無名牌」「下棋找高手」,海爾必須走出去,「與狼共舞」。
  2006年,海信創始人周厚健也正式提出「海信未來發展,大頭在海外」的國際化戰略,幷於當年正式成立國際營銷公司,把科龍的冰箱、空調海外業務幷入其中。今年3月,海信換帥,周厚健將「大權」轉交林瀾,對此周厚健的解釋之一也是海信正在快速成長爲「世界級企業」,需要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帶頭人。
  「五朵金花」支撑了青島在全國工業的垂直崛起,但令人遺憾的是,直到現在青島爲人熟知的還是這些企業。也就是說,青島的産業更新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新消費、汽車、全球電子、信息等相關産業中所誕生的青島知名品牌幷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在艱難地向新一代新興産業邁進。
  青島還需要更多的新一代企業。時隔多年,青島在2019年啓動了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行動,次年就發布了培育企業名單,2021年青島又發布了一批「青島金花」的培育名單,製造業占比最高。連續性的動作和力度,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青島發展的焦慮。
  青島選擇的路徑是以産業集群來引領品牌。入選了新一代「青島金花」的賽輪集團,其董事長袁仲雪曾談到,青島的輪胎品牌之所以能逐漸走向世界,獲得越來越多用戶認可,最根本原因是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産業集群。
  「2000年以前,國內的子午綫輪胎産能才3600萬條左右。到了2013年,輪胎企業遍地開花。2019年我國子午綫輪胎的産能達到了6億多條。」只有做大做强,形成産業集群,才會有更多的資源、市場、信息和技術。
  在其他入圍的企業中,也出現了多家有海爾以及海信背景的企業。比如如聚好看是海信集團旗下的家庭互聯網AI公司,雷神科技、卡奧斯以及日日順,則是來自「海爾系」。對於薄弱産業,更是需要産業集群的建設以及優勢産業的「先强帶後强」來拉動。
  拜師上海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在談及青島發展的報告中,指出了青島所面臨的發展困境:「重搶牌子、輕用牌子」以及開放平臺首創措施少、開放平臺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制約了開放平臺作用的有效發揮。
  此外,發展空間和重點上不聚焦和多變的問題,也使得空間發展上四處開花,沒有形成集中集約集聚的發展效果。
  2012——2018年,青島工業投資增速幾乎逐年下降,分別爲35.7%、29.8%、16%、16.5%、10.1%、9.3%、9.1%。在這個過程中,青島沒有認清後工業化的發展邏輯,而出現了去工業化的傾向,也使得青島錯過了一些風口和機遇。
  儘管青島比大連等北方城市發展得好,但其綜合競爭力在全國城市的對比下,仍然處於一個下降的狀態。前面的蘇州、杭州、成都,領先優勢在不斷擴大;同行的南京、寧波,在反超後的優勢也逐漸形成,無錫、長沙、鄭州等城市仍在緊追不捨。
  從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城市競爭力報告來看,青島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在2004年排第12名,在 2010年排第10名,而2013年則開始跌出前十,2015年全國排第16名,2021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僅排第20名。
  作爲山東半島城市群內唯一邁進「雙萬」門檻的城市,青島崛起的價值就是發揮龍頭作用,協同帶動山東半島的整體發展。
  北方工業重鎮逐漸褪色,南方創新城市强勢崛起,「南北差异」逐漸趕超「東强西弱」,成爲當今最令人關注的區域問題。在南北經濟差距擴大的條件下,青島的發展也面臨了更大的挑戰和壓力。
  但青島這座城市很重要,尤其在城市群時代。「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明確提出19大城市群建設,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在這19大城市群中,幾個發展較好的城市群都在南方, 如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如何實現南北均衡發展?這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爲北方第二大城市群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將在提升北方經濟的活力中發揮極大作用。
  而青島正是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於它。作爲山東半島城市群內唯一邁進「雙萬」門檻的城市,青島崛起的價值就是發揮龍頭作用,協同帶動山東半島的整體發展。
  目前,整個山東正著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工業生産方式和工業形態已經在發生深刻變革,青島也在科創方面發力,想要打造自立自强的産業鏈和高附加值的創新産業。2021年,青島的多指標在全國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比如截至2021年12月20日,青島市場主體數在190多萬戶,位居全國第八名,人均擁有的市場主體數在大中城市僅僅小於深圳和蘇州的對應數據。
  爲了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加快「補課」速度,青島還「拜師上海」,城市主政者主動帶隊去上海考察,搭建起資源流動的平臺。海爾也搶灘上海,落地了海爾智穀工業互聯網項目。即便上海的要素成本有些高,但他們清楚地意識到,能在最先進的城市裏尋找到最優秀的生態夥伴和人才。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青滬企業家聯誼會會長鄭永剛曾感慨說:「我之前對青島瞭解甚少,也沒有在北方投資的打算。最近兩年,我身邊的企業家朋友常常念叨青島的變化,紛紛來到青島,有的投資,有的在投資的路上,這深深觸動了我。」
  青島還是那個青島,從上世紀的「學大連」到如今的「學上海」,青島再度開始進擊。於這座城市而言,在新的時代機遇面前,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楊閏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