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爲什麽能崛起?

  帶上船員證,幾個年輕人乘著小船前往香港招商。「冷板凳」是他們常遇到的事,但「領頭的」沒放弃。
  「機會過了就沒有了,我們一定要抓住機會!」「領頭的」多次跟身邊的人說,「長安是一張白紙,什麽都沒有,唯一有的就是土地,我們一定要利用好這些土地,讓它們發揮作用。」
  這是30多年前的事了,當時的「領頭」就是後來成爲東莞市市長的李毓全。1984年,31歲的李毓全就任東莞長安鎮黨委書記,任內,他多次率隊前往深圳、香港等地招商。
  據其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當時,他們多次帶著盒飯到深圳羅湖火車站招商,看到老闆模樣的從香港那邊過來,就主動套近乎、招引他們到長安鎮投資發展。
  正是這種韌勁以及諸多後來者的接續奮鬥,築牢了長安鎮的發展根基。2021年,長安鎮GDP超880億元,同比增長11個百分點。
  880億元的GDP意味著什麽?在東莞32個鎮街中,位居第一。2021年長安鎮GDP已占到東莞全市的8%。
  跳出東莞看長安,同樣發現長安鎮的實力不容小覷——
  雲浮,廣東省轄下的一個地級市,2021年GDP約爲1138億元。這意味著,長安鎮GDP占到雲浮市的77.3%。
  從全國範圍看,長安鎮同樣出色。拉薩是西藏首府,2021年GDP約爲741億元,只相當於長安鎮的84%。
  更亮眼的是長安鎮的外貿進出口數據。2021年,長安鎮進出口總額爲3835.6億元,占到東莞全市的25%、廣東全省的5%、全國的1%。
  在東莞,强鎮長安幷不孤獨。
  統計數據顯示,東莞32個鎮街中,沒一個鎮GDP低於百億元。也因此,東莞經濟發展模式被外界形象比喻爲「諸侯經濟」「街鎮經濟」。
  經濟賽場上,東莞32個鎮街呈現出「百花齊放」發展態勢的同時,如何做到了「多枝齊秀」,引領著東莞經濟由低度逐年向上攀爬?
  百花齊放
  要瞭解東莞模式,得先理解東莞行政架構。和全國很多地級市不一樣的是,東莞是「直筒子」的管理體系:市直管鎮,中間沒有區、縣。
  早些年,筆者和東莞一位已卸任的市委書記聊天時,他向我坦承:「東莞市委書記的權力要比全國很多市委書記的權力,大得多。」
  因爲設區縣的地級市,其轄下的縣委書記、縣長屬省管幹部。換句話說就是,在縣委書記、縣長等人選問題上,不是市里說了算。但「直筒子」的管理體系,市直管鎮,鎮黨委書記、鎮長都屬市管幹部,市里有很强的話語權。
  這種背景下,直筒子管理體系下的市委書記或黨委常委會,其個人意志或組織意志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集權目的不是爲滿足個人對權力的癖好,而是爲讓個人或組織意志更好貫徹,以推動經濟發展和更好服務民生。
  從東莞過去30多年發展歷程和成效看,市委書記相對更强的權力,幷沒有演變成阻礙經濟發展的阻力;相反,集權之後的充分授權——特別是在經濟領域上的充分授權,使得全市32個鎮街呈現出「賽馬式」的競爭格局,促進了東莞各鎮街的跨越式發展。
  從惠陽地區劃出後,1985年,東莞成立縣級東莞市。1988年,縣級市東莞升格爲地級市。模式類似的,同年省內還出現了中山市。
  東莞快速發展史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彼時,借改革開放春風,東莞各鎮村從「三堂」開啓了發展的新征程。
  所謂「三堂」,是利用過去村裏的集體飯堂、會堂和祠堂,作爲工廠落地載體,借此承接源自香港等地的「三來一補」業務,進而帶動鎮村發展。
  東莞32個鎮街中,沒一個鎮GDP低於百億元。也因此,東莞經濟發展模式被外界形象比喻爲「諸侯經濟」「街鎮經濟」。
  原本閑置的「三堂」被充分利用於「三來一補」的加工場域後,有力推動鎮村租賃經濟的發展,也增加了就業崗位,帶動鎮村的工業服務業發展。
  受利益驅動,東莞各鎮村可謂是「不揚鞭自奮蹄」,村、鎮幹部主動走出去,利用其在香港等地的親屬牽綫搭橋招商引資,加速工業項目落地。
  隨著港資、台資等各路資本進駐,東莞經濟出現了蓬勃發展局面。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東莞GDP僅6.1億元,但1992年就破百億元了。10年後的2002年,東莞GDP破千億,達1189億元。2005年,東莞GDP破2千億,2007年破3千億元,2010年破4千億,2012年破5千億,2014年破6千億,2016年破7千億,2017年破8千億,2019年破9千億,2021年破萬億!
  由此可見,東莞GDP在破千億元後,每增加千億GDP所需年份進一步縮短,普遍爲2-3年,甚至1年。
  這和東莞製造業快速發展有關,更和東莞區位優勢有密切聯繫。否則,很難解釋當2021年東莞GDP已破萬億元,但同爲直筒子管理體系的中山市還在爲突破4千億元GDP大關而努力。2021年,中山GDP爲3566.17億元。
  廣州和深圳,是廣東省兩大中心城市。東莞位於廣州和深圳中間,被喻爲「位於廣州和深圳這兩大中心城市的中心」。
  獨特的區位優勢,使東莞享受到這兩大城市——特別是深圳產業的溢出效應。逐漸地,東莞形成大朗毛織、虎門服裝、厚街鞋業、大嶺山傢具、長安五金模具、石龍電子……「一鎮一品」的特色經濟。
  早在十多年前,東莞就被外界喻爲「世界製造業工廠」,有「廣深高速塞車,全球缺貨」一說。
  但東莞幷不喜歡這一稱號,東莞希望搶占產業鏈高端,打造東莞「智」造。
  多枝齊秀
  三年前,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東莞市主要領導公開表示,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特別發達,華爲、OPPO、vivo手機出貨量進入全球前五,「全球每4部手機就有1部產自東莞」。
  2021年數據顯示,東莞GDP排在了甘肅、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等5個省份(自治區)前面。
  傲人成績和東莞具有前瞻性的謀劃與努力緊密關聯。發展初期,由於缺乏規劃,東莞到處是工廠,「村村點火,戶戶冒烟」,也因此,東莞給人「一片繁榮,一片混亂」的感覺。
  東莞下决心改變這種局面是從2001年開始。彼時,東莞每年還保持兩位數增長,但主政者决定改變東莞給人的「低端、混亂」的印象。
  2001年一天,時任大嶺山鎮黨委書記黎惠勤接到市里的會議通知電話,會議由當時剛出任東莞市委書記的佟星主持。
  到會後,黎惠勤發現,參會人員不多,主要來自東城、大嶺山、寮步、大朗、黃江等幾個莞深高速公路沿綫的鎮街,而不是來自所有鎮街,他隱約感覺「可能有大動作」。
  《東方光芒——東莞改革開放30年史記》一書,披露了2001年謀劃時的情形,佟星說:「東莞發展到今天,已成爲頗有名氣的加工製造業基地,有一萬多家加工貿易企業,相當多的企業是租用了鎮村的廠房。歷史地看,這是一種成績和進步,但這種過度依賴外資和粗放經營的路子難以長久。」
  佟星想改變這種模式,探索和加快產業升級。他的構想是:在莞深高速兩邊征100平方公里土地,然後建一個大型的高新科技園區,以其强大和優質的研發、服務和聚集功能來支撑和推動東莞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引導和促進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帶動和輻射鎮街發展。
  黎惠勤第一個發言表態支持,因爲在大嶺山鎮擔任黨委書記時,他曾費盡心思力邀一些擁有高新技術的大企業入駐,但對方直言「投資環境不好」。
  說白了,就是東莞不够漂亮。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的東莞主政者也希望集中搞個較大規模的工業區來辦工業。時任市長鄭錦濤曾下到鎮村調研,但阻力很大,最後不得不擱淺。
  主要是因爲,工業園區需要從各鎮街劃出一些區域來成立,這意味一些鎮街因此失去GDP,失去土地,也可能因此失去鎮街未來發展所需的空間。
  佟星主持會議時,就有鎮黨委書記提出類似擔心:「把我們鎮的土地給統了,以後我們鎮發展靠什麽?如果項目虧本,要不要鎮裏來承擔風險?」
  最後,市里將工業園區定在大朗、大嶺山和寮步3個鎮,從這3鎮劃出72平方公里建設一個工業園區。
  由於前述3鎮中間有個名爲松木山的水庫,後來工業園區取名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就是現在大家熟悉的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前稱。
  如今,松山湖聚集華爲終端、華貝電子、生益科技、普聯技術、歌爾智能等一批龍頭企業。生物產業領域,松山湖也引進東陽光、紅珊瑚藥業、菲鵬生物、衆生藥業、博奧木華等各類生物技術企業超300家。
  松山湖的成功,有力輻射和帶動周邊鎮街的土地升值和產業發展。
  不只是松山湖
  松山湖的成功,顛覆了過去城市發展從「產城人」到「人城產」的轉變,即從過去以產興城、以城聚人,轉變到以人爲中心,注重對人創新能力的挖掘,幷以良好城市品質吸引和聚集高端產業落地發展。
  發展工業的同時,注重「生態綠城」的建設。2001年起,東莞提出幷踐行「一年一大步,五年見新城」的發展思路。
  有人說,改革開放40年來,東莞主要幹了兩件事:一是把世界上的有錢人吸引到東莞來投資,二是把全國貧困的人口吸引到東莞打工。
  2004年、2005年,東莞市鎮兩級光是花錢買樹的投入,就高達27億元。
  「有什麽樣的環境,才會有什麽樣的產業」,在佟星看來,「沒有一個好的城市環境,就不可能聚集高素質的人才和高新技術企業,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輻射」。
  錨定發展思路後,一届接著一届幹,從產業到城市面貌,東莞終於迎來了重大變化。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東莞32個鎮街中,望牛墩鎮GDP最低,但也超100億元,達107.5億元。虎門、南城、長安3個鎮街的GDP則都超700億元,長安鎮以880億元雄踞32個鎮街榜首。
  松山湖作爲園區沒參與排名。但2018年披露的數據顯示,彼時,松山湖GDP就已和虎門、長安等一道,雄躋東莞鎮街發展的第一梯隊。
  分析到這裏,東莞的發展路徑已很清晰:2000年以前,市里賦予各鎮街充分發展經濟的權限,各鎮村積極主動外出招商引資,也因此享受著高速發展帶來的紅利,但誘發了產業圍繞著低端和租賃經濟打圈圈的困局。
  2000年以後,通過統籌部分鎮街閑置土地,東莞高品質建立連片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同時强化城市建設,注重城市經營理念,助推產業、城市以及人,齊步向前走。
  這樣,既有普遍的强鎮(街),又有多個足以引領整個城市或區域某個板塊高質量崛起的發展動能。
  成功打造松山湖以後,在「雙城三地」連接處,即在廣州南沙自貿區、深圳大空港以及前海自貿區的連接處,東莞正致力於打造一個濱海灣新區。
  從規劃上看,東莞濱海灣新區將打造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特色平臺、珠三角核心區融合發展的戰略節點、東莞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以及濱海生態宜居的智慧新城。
  有人說,改革開放40年來,東莞主要幹了兩件事:一是把世界上的有錢人吸引到東莞來投資,二是把全國貧困的人口吸引到東莞打工。依靠這兩件事,東莞迅速發展起來。如今,東莞的目標是把全世界最有頭腦的人,吸引到東莞來貢獻智慧。
  2021年,擁有1047萬常住人口的東莞,其GDP正式破萬億,達10855.35億元——成爲全國第15個GDP過萬億、人口超千萬的城市。
  邁入「雙萬」新征程,東莞雄心萬丈。2021年數據顯示,東莞GDP排在了甘肅、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等5個省份(自治區)前面。
(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