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青年社團文化傳承功能及其社會影響力的思考 婁勝華

  (二)在青年代青性方面,會員基礎有待擴大
  社會代表性方面,在澳門青年與學生社團中,像學聯在代表大中小學生方面,以及青聯與中華新青年協會在代表青年方面,都具有較高的代表性。但是,澳門青年與學生社團爲數衆多。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在教青局登記的青年與學生社團有165個之多,包括獨立的青年社團與學生會、青年中心,以及一些大型社團中的附屬青年社團。還有一些未在教青局登記的,如青年動力等。因此,即使像青聯與學聯,被稱爲青年與學生的聯合性社團組織,也並非所有青年社團與學生社團都被璣括其中,更何況澳門的青年與學生並非全部都參加社團組織。在青年參與民間組織方面,如前所述,據2016年教青局委托聖公會進行的調查,有占比29.3%的青年參加民間組織。在青年參與社會活動方面,2014年調查顯示,有39.2%的青年參加捐獻等公益活動,有13.1%的青年加入社會團體,有14.6%的青年關注民生或政治事務活動,有15.7%青年參加集會、遊行等集體行動。但即使如此,也只有不到1/3的青年參加活動,還有2/3的青年尚未參加社團組織。因此,青年與學生社團要提高其青年代表性,仍然需要拓展其會員基礎,吸納更多的青年與學生加入青年社團與學生社團中。
  (三)在政策參與方面,參與程度需要深化
  青年社團,尤其是代表性青年社團,一般都是特區公共政策制訂的參與者與咨詢對象,他們比較廣泛地參與到各種政策的咨詢中。但是,即使是涉及青年教育及權益政策的倡導與制定,澳門青年社團的參與程度仍然存在不足。一般情況下,青年社團和學生社團對於青年學生思潮或權益保護,以及學習生活現狀的動態性問卷調查較多,而深度性政策研究則較爲缺乏,更鮮見長遠規劃意義上的政策倡議。無論是教育制度還是青年政策,基本上都是由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的,而非在青年社團的政策倡議或推動下制定的,至多只是在制定過程中徵詢青年社團及學生社團的意見。這反映出青年社團的政策研究能力薄弱、研究力量單薄。
  (四)在青年人才培養方面,平臺與渠道有限
  培養青年人才是青年社團的基本社會功能。澳門是社團社會,社會治理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與平臺是社團組織,而不是政黨,因爲澳門沒有政黨組織的存在。不可否認的是,澳門不少治理人才都曾在青年社團擔任過一定職務,參與過管理青年社團,通過青年社團平臺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並成長爲企業、政府的技術或管理人才。但是,從目前特區治理人才的來源看,多數出自特區政府公務員系統,以及一些代表性社團。相對來說,大部分青年社團在人才培養方面欠缺規劃。雖然一些青年社團內部管理人員是通過選舉方式産生的,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提高青年人才的內部認可程度與競選能力,但是,由於社團內部缺乏政策研究機構,加之社團管理水平有限,所以,青年人才無論是其政策研究與倡議能力,還是組織管理能力與演講說服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此外,青年社團在人才輸出銜接上也需要加强規劃。
  (五)在青年就業創業方面,力度不够
  鼓勵青年創業成爲近年來政府與社會共同關心與推進的議題。相應地,在青年社團中,關注與協助青年創業、就業的組織也在陸續出現。基本形式包括兩種:一種是直接成立的促進青年創業(就業)的社團,如澳門青年創業協會(2009年)、澳門大學生創業協會(2008年)、澳門青年創業促進會(2013年)、澳門青年創業平臺協會(2016年)等。另一種是一些青年社團在其內部設立類似「青年創業或就業委員會」這樣的組織。例如,中華新青年協會內設的「就業創業委員會」。此外,由澳門青年企業家協會、中華新青年協會、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等青年與學生社團合辦的「青年創業創新培育計劃」「全澳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激勵青年投身創業創新事業。而引人獎勵計劃,提供與促進青年多元化訓練,也是澳門青年社團近年新拓展的方式。例如,澳門國際青年獎勵計劃協會引人國際上行之有效的青年獎勵計劃,參與該項計劃的青少年學員因此獲得了規範的多元化訓練。
  應該說,上述活動與方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澳門青年的就業與創業。但是,在現有的創業平臺中,由青年社團創辦的基本沒有,絕大多數都是由政府創辦的。在創業資金支持方面,一般是由銀行或政府向青年創業者提供無償援助或無息、低息貸款,青年社團則不具備資金優勢。在政策優惠方面,政府部門可以制定相應的政策,給予青年創業者稅收等優惠,而社團則不具備此種優勢。所以,無論是政策上,還是資源上,青年社團在青年就業創業方面與企業和政府相比,都缺乏相應的優勢。因此,青年社團在青年就業與創業方面應當加强與政府和企業的合作。
  綜上所述,澳門青年社團在澳門社會已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無論是在青年服務,還是在青年代表性以及人才培養、政策倡導等方面,都還存在著提升的空間。
  增强青年及學生社團的社會影響力,首先,需要增强該類社團在青年和學生中的影響力,做好代表青年群體的工作;其次,青年社團要提升服務青年的專業化水平,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設;最後,青年社團內部要加强管理,通過强化內部管理與培養領袖人才,樹立自身的社會形象。
  (一)提高青年社團在青年及學生中的代表性
  青年社團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表現,就在於其是否能够成爲青年的代表組織。如果其代表性足够高,則其社會影響力就足够大。回歸前,由於澳門青年社團的數量少,作爲青年社團的澳門學聯擁有較高的青年代表性。回歸後,青年社團如雨後春笋般涌現,青年與學生加入社團的選擇性增大。但是,在一些社團成員流失的同時,社團會員的重叠度有所提高,這就使得青年社團的代表性不升反降。青年社團的代表性,是由其社團會員人數占所代表群體的比例體現的。如果一個社團會員衆多,占代表群體的比例超過一半,那麽,該社團的代表性就足够高。不過,以目前對青年社團的統計,即使是在學生群體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聯,其學生會員數占學生總人數比例也沒有超過15%。以學聯現有會員15,000人計,澳門非高等教育學生人數2018/2019學年達到77,999人,高等教育注册學生人數爲34,279人,合計112,278人,則澳門學生加入學聯的比例爲13.4%。也就是說,有接近87%的澳門學生並未加入學聯。其他青年社團的會員數量占青年群體的比例則更低。因此,要提高青年與學生社團的社會影響力,就必須提高其在青年與學生群體中的代表性;而要提高其群體代表性,就必須加强青年及學生社團的會員拓展工作。社團內部要成立會員拓展部,負責會員吸納與管理工作。既要留住現有會員,又要吸收新會員。要密切會員聯繫,强化會員服務,吸引青年加入社團;促進會員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聽取會員對社團管理的意見,接受會員監督。同時,要建立會員數據庫,實行會員分級制,增强資深會員的榮譽感與責任感,鼓勵老會員發展新會員。還可以區分積極會員與消極會員。積極會員是指主動積極地參與社團舉辦的各種活動的會員;而消極會員則是指雖然名爲社團成員,實則甚少參與社團活動,甚至連社團召開的會員大會都不參加的會員。通過制度、活動與服務,促使消極會員轉化爲積極會員。青年與學生社團不但要想方設法擴大會員數量,還要推動會員成爲活躍積極的會員,從而真正提高社團在青年與學生群體中的凝聚力和代表性。
  (二)從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入手,增强社團的吸引力
  通常情況下,社團能力建設的重點,需要圍繞社團定位進行。而社團服務與活動方向是社團能力的重要表現。與其他類型的社團相比,青年與學生社團的定位較爲清晰明確。但是,澳門青年與學生社團提供的服務與活動,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量輕質和同質化較高的傾向。在社團活動中,「餐會」「外出參觀旅遊」「康體活動」等高居前列。對於青年與學生社團來說,雖然一定的聯誼性活動必不可少,但是從有利於社團持續發展,尤其是增强社團對會員的吸引力來考慮,社團的服務質量與活動的針對性應該得到優先考慮。
  回歸後,澳門經濟的高速發展與財富增長,推動澳門快速地進入到豐裕型社會。過往在短缺型社會中常見的餐會、旅遊等活動,對青年會員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相反,專業化、多元化與個性化服務的需求在上升。因此,社團提供的青年服務需要轉型與更新。那麽,青年社團提供什麽樣的服務才能吸引青年呢?針對目前澳門青年社團提供的服務存在雷同與重複現象,不難設想,假如一個青年社團提供的服務與活動既是青年所需要的,又是其他青年社團所不可替代的,那麽,該青年社團就不會缺乏青年會員的參與。因爲,凡是有該服務需求的青年人,只有選擇加入該社團,其服務需要才能得到滿足。因此,作爲青年社團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不斷地提升青年社團的專業化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才能够增强青年社團對會員的吸引力。而吸納了大量的青年會員的青年社團,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其社會代表性,並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三)以標誌性的品牌活動與代表性人物,提高社團的社會辨識度
  作爲社團社會,澳門擁有爲數衆多的社團。一個青年社團要想在衆多社團中展現其社會影響力,就必須有出色的表現以及較好的社會辨識度。而青年社團的社會辨識度主要來源於兩方面:一個是具有標誌性的品牌服務及活動;另一個是擁有社團代表性人物。如前所述,青年及學生社團設計、策劃與組織的活動雖然衆多,但是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性活動並不多見,多數屬於人有我有的同類型重複性活動。在澳門青年社團舉辦的活動中,像學聯的澳門大、中學生航天科技交流團,青聯的青年議政能力訓練計劃,以及青年100、婦聯青協的青年女性國際事務培訓計劃等,由於活動連續舉辦多年,活動內容獨具特色,參加者獲益匪淺。這些活動,已經成爲各相關社團的標誌性品牌活動,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就目前各青年與學生社團舉辦的活動而言,類似的標誌性品牌活動並不多,因此,需要開拓更多的品牌性活動,爲社會所認識和接受。
  與此同時,社會認識青年社團,除了通過其舉辦的各類活動外,青年社團領袖的社會表現是另一個重要渠道。社團是人的集合體,社團領袖是社團組織的代表,也是一個社團的「門面」。回歸前,澳門的青年社團數量較少,主要有學聯等。而學聯領袖更多的是本地學校的活躍學生加入後,適應當時環境的需要而成長起來的,具有較高的社會認同度。回歸後,適應社團參政的需要,青年社團內部也以選舉方式,通過內部競選産生領導人。因此,一些敢於承擔、能力出衆、素養深厚、能言善辯、具有社會感召力的青年人才成爲青年社團領袖。事實上,如果青年社團領袖未經過社團內部競選,也就是說在社團內部沒有得到會員認可,何談直接參加社會性選舉而得到選民的認可。由此可見,實現青年社團領袖向選舉型政治人才轉變,需要建立社團內部的選舉機制。不過,目前澳門青年社團領導成員大多實行短任期制,學聯更是一年一任,而且規定了連任届數。實際上,短任期制不利於青年社團領袖累積社會聲譽與社會資本,可以考慮適當延長任期。當然,從培養新人的角度看,長期任職同樣是不適宜的。除了參政人才外,培養若干社團意見領袖(KOL)也有利於增加青年社團的社會影響力。意見領袖大多熟悉社會議題與公共政策,但廣度和深度均有限。因此,有必要在青年與學生社團內部成立政策研究機構,進行政策數據的收集與研究,尤其要是對涉及青年權益的政策開展研究。要提高意見領袖的社會話語權,通過媒體的傳播,充分擴大意見領袖的社會影響力。在新媒體時代,尤其要注意培養善於利用網絡工具的意見領袖。網絡意見領袖能够較好地掌握網絡發言技巧,具備熱點追踪能力,注重反映青年問題,維護青年權益,其觀點往往爲網絡瀏覽者所認同,甚至擁有相當的粉絲量,受關注度高,具有較高的網絡人氣與影響力。而青年社團領袖與青年意見領袖的社會影響力,必然會傳導到其背後的青年社團組織。
  (四)强化社團內部治理及自律,塑造青年社團的社會公信力
  社會組織的社會公信力是其社會影響力的基礎。一個缺乏社會公信力的社團,很難設想具有正面的社會影響力。而社團組織要建立社會公信力,其內部管理首先必須規範化與制度化。青年社團要嚴格按照章程,建立社團內部治理結構,實行社團領導更替的選舉制與任期制,促進社團民主的真實化,提高社團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同時,以精幹高效原則組建內部管理機構,理事會與常務理事會®不能過於龐大,需要控制在便於召集會議與議事操作的範圍內。建立公開透明高效的運作機制,借此提升社團對青年成員的吸引力,培養青年社團人才。而在社團管理方面,有條件的青年社團應該引人質量管理與認證體系,試行與推廣服務承諾,增强服務對象與社會各界對青年社團的信心。
  長期以來,澳門在社團監管上,奉行外部弱監督與社團自律原則。社團的外部監督權主要交由司法機構而非行政機構行使,屬被動監督而非主動監督。構建社團內部監督機制,加强自律性,提高社團透明度,不僅是回應公衆的要求,更是社團自身贏得社會公信力,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動力的基礎工程。在弱監督環境下,社團自律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於澳門青年社團來說,同樣面臨著上述問題。因此,青年社團可以帶頭做好自律。在目前情況下,可以從健全內部監控制度人手,主動邀請第三方(如會計師或核數師)進行賬目審計,並利用社團網站與大衆媒體公布社團活動年報及財務報告。在此基礎上,逐漸倡導行業自律,創建自律聯盟,並邀請其他社團自願加入。定期發布各會員社團的財務收支狀況,從而解除公衆疑慮,使社會監督有據,以塑造青年社團的社會公信力,贏得社會公衆對青年社團的長久信任。
  總之,隨著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文化新定位的確立,作爲社會有機組成部分的青年社團組織,在青年文化傳承方面要發揮「第二課堂」的功能。要全面整合文化傳承資源,設計不同主題的品牌活動,用青年喜聞樂見的多樣化形式,尤其是網絡形式進行文化傳播。組織社團志願活動,倡導社團志願文化,培養青年的歸屬感及責任文化,並形成自身獨特的社團文化傳統,以社團文化的價值性功能及工具性功能,凝聚、引導與服務青年。同時,澳門青年社團要面對澳門經濟、政治與社會的轉型,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時代的挑戰,青年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社會主體意識的增强,並由此産生的在青年服務、青年權益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長。應立足現實,謀劃長遠,全面提高青年社團在青年及學生中的代表性。以專業化服務水平的提升來增强社團對青年的吸引力,以標誌性品牌活動與代表性人物來提高青年社團的社會辨識度。强化社團內部治理及自律,塑造青年社團的社會公信力,從而全面增强青年與學生社團的社會影響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