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茂與跨工區應統籌開拓口岸經濟 陳觀生

  新冠肺炎再次襲澳,本土確診病例持續增長,為疫情兩年多以來,本澳最嚴重的一次社區爆發。市面活動按下暫停鍵,社會上下無不憂心忡忡。疫情爆發初期,早已凸顯本澳產業結構單一的不足之處。現時新冠病毒仍持續變異,疫情何時撲滅難以預計,其不確定性始終對本澳構成威脅,更體現實現產業多元的迫切性。本澳可利用現有條件,多做籌謀,比如開拓口岸經濟,推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為本澳經濟復甦創造條件,實現「成功抗逆」。
  青茂開拓口岸經濟利引客
  青茂口岸啟用後,本澳與珠海連接的陸路口岸增至5個。青茂口岸最大的優勢是與珠海輕軌站連接,居民、旅客可經青茂口岸抵達珠海城軌站前往全國各地,變相把澳門與國家龐大的鐵路運輸網路連接,一方面有助疫後方便鐵路沿線城市的旅客來澳,提升訪澳便捷性;另一方面幫助澳門陸路連接內地各省市,加快本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青茂口岸開通後,本澳需加強城市內部的運輸基建配套,包括青茂口岸與海路、空路口岸的接駁配套,建立便利的海陸、空陸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包括研究未來澳門半島輕軌站延伸至青茂口岸的可行性;同時完善青茂口岸與旅遊區及路氹的公交接駁,提升青茂口岸分流能力,減低關閘人流負荷。
  對於青茂口岸經濟的開拓,有商會認為商機無限,但前提是政府如何規劃周邊用地,帶動消費。青茂口岸是集出入境聯檢大樓、的士站、巴士站、停車場、會展場地及社會設施等於一身的綜合建築群,卻忽略規劃周邊地段,尤其是驗車中心一帶用地,可擴大利用率。特別是含商業成分的,若加建商場、餐飲等場所,連同政府計畫於青茂口岸設立「粵澳名優產品博覽中心」,展示特色產品,方便旅客集中採購,相輔相成下,相信可更快捷地凝聚旅客及居民,帶旺整個口岸區域。口岸附近的青洲區、筷子基區一帶已有商戶嘗試24小時營業,可見地段有一定商機,視乎政府如何規劃周邊用地,除分流旅客,商業配套亦不容忽視。該商會指出,青茂口岸對接的珠海市城軌站商業配套尚有不足,認為可參考拱北地下商場,增加更多本地中小企商戶進駐,如零售、飲食、文創等,發揮口岸最大利益。建議不妨參照香港、廣州等地區建地下商場,連通青茂及關閘兩口岸,為本地中小企及年輕人提供更多商業發展機遇。
  有旅遊業界認為青茂口岸最大作用協助分流關閘口岸的通關人潮,大大提高居民、旅客出入境時舒適度。但相信新關未必可刺激客量,建議未來在口岸內增設購物元素,並做好公交配置,吸引客流。口岸內可加入更多旅遊元素。現時已有的口岸中,不少都缺乏購物體驗,包括港珠澳大橋的通關口岸,顯得分外冷清,故要刺激旅客願意使用新的口岸,須加強內在元素及周邊公交配置,方便居民又可方便旅客。
  若棄用跨工區資源屬浪費
  珠澳跨境工業區專用口岸早前通關時間臨時調整為每日早上七時至午夜十二時,並僅向園區工作人員開放,非園區工作人員不能經該口岸通關。珠澳跨境工業區未來發展定位問題亦引起各界討論。珠澳跨境工業區是全國首個跨境工業區,是中央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政策之一。有學者指出,跨工區當年發展方向以工業為主,惟當時廣東省工業已遷移越南或泰國等東南亞地區,要延續澳門80年代的工業盛勢已十分困難,以致園區多年來成效並不理想,建議可借鏡香港、深圳及東莞的組合應用在澳門、橫琴與跨工區上。
  資料顯示,珠澳跨境工業區地處珠海拱北茂盛圍與澳門青洲之間,距港珠澳大橋客運出口側1千米,距珠海城軌總站3千米,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珠澳跨境工業區於2003年經國務院批復設立,2006年12月正式封關運作,是全國首個跨境工業區。珠澳跨境工業區由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分別填土造地形成,總占地面積0.4平方千米,分為珠海和澳門兩個園區,其中:珠海園區面積約0.29平方千米、澳門園區面積約0.11平方千米。園區之間由自然水道隔離,通過興建橋樑開設專用口岸通道連接,分別由珠海市人民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管理。
  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以下簡稱「園區」)實行「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出口退稅政策+24小時通關專用口岸」優惠政策。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管理委員會與珠海保稅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由市政府派出機構負責管理珠海保稅區和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的工作職能。園區充分利用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功能政策優勢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重點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和倉儲物流產業。2018年,珠海市獲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具備開展網購保稅進口業務的政策條件。園區搶抓機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硬體支撐,現已完成網購保稅進口監管場所建設及直購進口監管場所改造。作為珠海市商務局認定的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之一,園區修訂出臺了跨境電子商務扶持政策——《珠海保稅區扶持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暫行辦法》,從企業落地、辦公場地、企業運營、平臺建設、人才培養、自主品牌培育、倉儲物流等方面對跨境電商企業給予扶持。園區還設立了產業孵化基地,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辦公場地支援,現產業孵化基地入駐企業19家,澳資企業逾五成。
  跨工區在成立初期,為澳門提供相對廉價的辦工地區,同時有為數不多的科研實驗室,且當時貨物檢疫等工作亦在跨工區的口岸進行,有一定效益,但總體來說成效並不理想。過去跨工區的管理被劃分0.1公里屬澳門,0.29公里屬珠海,事實上並沒有做到真正融合,資源共用。現時跨工區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有委縮的情況。隨著青茂口岸去年開通,連同橫琴口岸均是廿四小時通關,進一步分流拱北口岸的客流,已可滿足通關需求,珠澳跨工區通關必要性下降。雖然其發展一直備受社會關注,近年重點放在跨境電商、商貿服務及資訊技術產業等,但依然較冷清。
  跨工區發展十多年至今,已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工業大廈、餐飲、交通配套及貨櫃上落位。面積亦達到0.4公里,絕對有條件及空間作更好的發展,若放棄口岸確實是浪費。有學者指出,澳門不缺文化產業人才,但同樣缺乏場地,跨工區亦有條件可發展成本澳的文創產業園區,推動文化產業,有助澳門經濟適度多元。他建議,可把橫琴模式在跨工區實行,做到「共管共融」,澳門企業可以不用申請外僱,更方便與內地科研及技術人員合作,有助推進澳門四大產業發展。
  應統籌開拓口岸經濟
  現時橫琴的發展已有不少明確的定位,包括發展四大產業。惟當中缺乏生產基地。以香港及深圳、東莞的科技電子產業為例,深圳當時設立多間研發中心或實驗室吸引國內不少人才,當時東莞作為生產工業發揮作用,加上香港的投資、深圳的研發,三地結合一條龍服務。以目前澳門與橫琴的發展來看,發展四大產業中的科技及大健康產業,必需要有科研及生產階段。而跨工區正好設有成熟的設備設施,有條件發展為生產基地,與澳門、橫琴形成鐵三角的組合。
  據廣東省情網站介紹,園區充分利用在租金、薪酬、人才和生活成本等方面的比較優勢,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推進服務貿易便利化,制定促進科技創新發展扶持政策,支持澳資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了一批為澳門相關單位提供軟體資訊服務的企業。2020年,珠海跨境工業區累計註冊澳資企業超330家,園區澳門籍從業人員超千人,業務範圍涵蓋軟體設計與資訊服務、安防視頻監控、物聯網智慧服務、工程與生產管理、電子商務等。修訂完善跨境電商政策,出臺9條惠澳措施扶持澳門企業發展。「淘寶全球購」項目正式落地,匯澳、想要城2家澳資企業在珠海跨境工業區設立跨境電商孵化基地。園區不斷優化通關環境,致力於打造承載度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澳門後勤倉儲物流產業區,積極發展面向澳門的保稅倉儲物流產業,為澳門會展業和酒店業及其他相關行業提供倉儲物流服務。園區複製推廣了上海自貿試驗區「先進區、後報關」「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創新制度,成功啟用全國首個「旅檢口岸衛生檢疫綜合查驗檢測系統」,出臺「預檢驗」「集中報檢、分批核銷」等創新舉措,大大縮短了通關時間,提高了通關效率,為有通關業務需求的澳資等園區企業提供良好服務。
  本澳坊會人士認為,青洲區的地理位置較遠離市區,大型貨車在通關上不會造成市區交通擠塞,且通關路線短,十分方便。另外,若珠澳大橋口岸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暫停使用,跨工區將成為主要供澳貨品的口岸,保障本澳居民鮮活食品供應。多年來,隨著青洲區規劃及經濟發展,澳門園區成為市場必需品的物流中心和基地,包括南粵農副產品等批發市場。因此認為其他口岸亦絕對取代不了現時青洲跨工區口岸的作用。但現時青洲跨工區必須優化包括交通配套等設施,善用口岸附近的閒置土地,用作物流車臨時停泊區,緩解現時因缺乏車位而造成的交通擠塞。
  青茂口岸設計日通關流量20萬人次,以自助通關為主,僅供行人通行,不設車輛通道。澳門聯檢大樓樓高20層及有2層地庫,地面層及1樓用於的士站及上落客,2、3樓為出入境口岸,4、5樓為政府出入境部門的辦公樓層,6至8樓為粵澳名優產品博覽中心,9樓以上樓層將交由財政局分配其他政府部門辦公之用。地下公共停車場,設有超過350個私家車位和200個電單車位。
  據媒體報道,市政署正規劃於青茂口岸廣場對面土地,即前市政署苗圃及驗車中心地段,興建青茂口岸廣場,成為新口岸入境澳門的整體形象與概念。市政署指,青茂口岸廣場已完成設計方案,並提交土地工務運輸局審批,將作為口岸廣場及綠化休憩區,結合現時地形建設一個立體化公園,並配有一定數量的商業及交通設施。廣場將分兩階段進行,優先建設李寶椿街的行人步道,以方便疏散青茂口岸人流。
  青茂口岸和跨工區位置相近,甚至和關閘口岸亦相連,應考慮統籌發展口岸經濟。一方面,珠澳政府可做好溝通合作,審視跨工區的發展定位,發揮功能優勢、政策優勢,出臺支援措施,支持本澳中小企業運用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拓展內地市場。另一方面,加快完善青茂口岸和跨工區周邊步行及交通規劃,便利居民出行。亦要增加商業元素,優化區內營商環境,從而帶動區內客流及消費,發展口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