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亦有道,清亦有道

  肝臟是人體「化工廠」,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糖類、蛋白質、脂肪)的代謝及其代謝産物的解毒均在肝臟內完成。肝臟又是容易受傷的嬌嫩器官,肝炎病毒、藥物、酒精、營養過剩等均可導致肝損傷。補肝、清肝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大「養肝」方法,但常被濫用。
  誤區一:得了肝病,吃補肝藥
  肝損傷者常見乏力、食欲下降、肝區脹痛等,病情較重者可出現黃疸、嘔吐、腹瀉等症狀。很多急、慢性肝病患者經藥物治療後病情已康復或穩定,因仍感乏力,便尋求保肝之補品,如人參、冬蟲夏草、靈芝等。其實,這些補益類中藥有其特定的適應人群。冬蟲夏草和野山參屬中醫溫補之品,適合於畏寒、四肢發冷之陽虛者;西洋參屬補陰之品,適合於口乾舌燥之陰虛者。服用中藥補品一定要咨詢中醫師。
  另外,許多肝病患者聽信網絡宣傳,自行購買國外保肝補品服用。殊不知,目前市場上很多所謂保肝「補藥」成分不明、機制不清,盲目使用可能會加重肝臟負擔,甚者引發肝功能衰竭。肝病患者不應盲目服用補品來保肝,而應在正確評估病情的基礎上,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和營養(或食補)方案。在急性期,應清淡飲食;在康復期或疾病穩定期,保證攝入充足的蛋白質、適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充足的維生素,充分注意營養平衡。蛋白質是最好的「保肝藥」,每天攝入足量優質蛋白質有利於肝病康復。肝硬化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攝入蛋白質。
  誤區二:脾氣暴躁,喝清肝荼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因爲一些鶏毛蒜皮的小事而著急上火、脾氣暴躁,甚至出現牙齦腫痛、大便秘結、失眠等不適症狀。有些人自認爲「肝火旺」,便自行服用一些中藥清肝茶,如用菊花、決明子、金銀花、蒲公英等泡茶飲用。有些人服用後有效,但也有些人無效。
  中醫學認爲,這些藥物的藥性大多寒凉,適合於體內有熱之人,體質虛寒之人服用會出現腹瀉等副作用。「肝火旺」可分爲兩種情况:一種是長期情緒抑鬱所致,「心病還得心藥醫」,此類人群需要疏通情緒,可適量服用疏肝理氣的中藥(如陳皮、蘇梗等泡茶飲用),或加用清肝火的中藥;另一種是陰虛所致火旺,常表現爲口乾咽幹、腰酸腿軟,此類人群應以養陰爲主,可服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養陰中藥,再適量加一些清肝火的中藥泡茶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