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 熱門八問

  火辣辣的時節,正是中醫治未病經典項目「天灸」的佳期。這不,爲了迎接熱情高漲的天灸粉絲,各大中醫院及門診都在忙活張羅著,有的甚至增設臨時攤位,開通專門的挂號繳費通道。
  三伏天灸是什麽
  簡單來說,就是指定在三伏天裏,進行藥物敷貼療法。
  天灸可以溫經通絡、散寒祛濕,提高機體免疫力,調理各種慢性疾病。其中,對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尤爲顯著。
  三伏天灸一般在初伏、中伏、末伏的基礎上,在初伏前和中伏後各做一次加强灸,總共五次治療,每次間隔爲10天。
  伏前灸:7月6曰
  初伏灸:7月16曰
  中伏灸:7月26曰
  加强灸:8月5曰
  末伏灸:8月15曰
  說是這麽簡單,但實際貼起來,就會生出各種疑問。提前做好功課,心裏有底,還能爲連軸轉的醫生們減負。
  以下是從往年現場以及身邊的「天灸粉絲」中收集來的高頻問題——
  一定要三伏都貼完嗎?如果貼了早伏和中伏,晚伏沒貼,那前面貼的會不會白貼了?
  不會白貼,因爲單次治療也可發揮相應的作用。
  儘管我們一再强調,貼得越「齊全「,效果越好,但現實中,有的人偶遇出差或別的特殊情况,確實無法完成整個療程。
  在不同的醫院做的天灸,爲何「灸感」大有不同?例如,有的貼了十多分鐘,就有明顯的熱感,有的貼了一個小時還是毫無感覺。
  這可能是由於,各家醫院製作天灸配方不同。例如,具有透皮刺激作用的生薑汁,選用的生薑的老嫩程度不同,「辣」的程度就有差距。
  此外,由於貼藥穴位的不同,不同部位的皮膚對溫熱的敏感度不一,也可能出現這種情况。甚至,在同一次敷貼中,也可能出現「這裏貼的感覺還好,那裏貼的燙出水疱」的情形。
  燙與不燙,跟療效有必然的關聯嗎?
  不一定。
  天灸所用的藥物有生薑、白芥子和細辛等具有刺激性作用的中藥材。敷貼時,一般會有微熱感。
  但由於個體差異,有部分患者皮膚對熱的敏感度不高,沒覺得怎麽發燙,但這並不妨礙藥物發揮作用。
  感覺不到發熱的,是因爲體寒嗎?
  跟體寒沒啥關係。
  綜合前文所述,沒有熱感可能是藥物不同,尤其藥材組成、製作工藝等不同,又或者是個體差異、皮膚敏感度不同,以及敷貼時間太短等原因。
  有的醫院說,要貼2個小時;有的醫院
  則說,要貼3個小時。爲何有不同?
  敷貼時間一般是根據每個醫院自身藥物調配的情况而定。
  不同藥方藥物組成有區別,溫熱感强的,建議敷貼的時間就短一些,反之則長一些。
  貼得越久越好嗎?
  並不是。
  因爲三伏貼的藥物裏,有些成分對皮膚有較强刺激作用。長時間敷貼,可能會引起皮膚過敏性反應,還會增加起水疱的概率,進而增加感染風險。
  所以,敷貼時間請遵醫囑。個別皮膚較爲敏感的,如敷貼後感覺熱燙感特別明顯甚至起水疱,還應酌情縮短敷貼時間。
  可以買回家自己貼嗎?
  有些人想把天灸藥物帶回家給家人敷貼,或自行網購來敷貼。
  這都是不推薦的做法。
  因爲天灸所用到的芳香藥物揮發性較强,暴露在空氣中太久容易導致有效成分散失。醫院一般都是「現配現用」。另外,一般人自己也難以辨證、選穴。
  三伏天灸的穴位,貼得越多越好嗎?
  並不是。
  有些患者以爲越多越好,貼了6~8貼還擔心自己「貼少了,效果不够好」。
  其實,天灸的選穴,主要是根據個體情况(例如所要調養的病證)來選定。敷貼的數量以滿足治療需爲度,太多或太少都不是理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