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檢測的造富神話

  5月27日,北京警方通報了一起涉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案件。
  一家叫「金准醫學」的檢驗實驗室,違規將多區采集的「5混1」「10混1」核酸樣本,采用多管混檢的方式進行檢測,影響了檢測結果準確性。
  這幷不是第一起核酸檢測實驗室違規事件,一周前,一家叫「朴石醫學」的檢測機構才因「原始檢測數據明顯少於樣本檢測數量」(漏檢)被立案查處。
  這樣的事在其他地方也有發生。河南許昌的「金域醫學」被指實施了引起病毒傳播的嚴重行爲;安徽合肥的「和合醫學」和「諾爲爾醫學」數次出具了「假陽性」報告等等。
  在核酸檢測常態化的當前,伴隨各地檢測而來的巨額訂單,將核酸檢測養成了規模超過百億的行業。
  在這個「百億江湖」,造富神話不斷,但也亂象叢生。
  龐大的市場
  疫情暴發初期,核酸檢測遠沒有今天這樣快速、方便和廉價。那時候,只有出現發熱症狀的人才能去發熱門診檢測,而且檢測樣本總量非常有限。但之後市場開始逐漸變大。
  檢測的原理不難,因爲新冠病毒是一種含有RNA(核糖核酸)的病毒,若能在患者樣本中檢測到新冠病毒的特异核酸序列,就可以判斷該患者可能被感染。其中,最常見的是熒光定量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那時,全國的單管核酸檢測能力約在120萬份/天。僅僅過了一年,這個數字就提升到了1600萬份/天。到了今年5月,中國一天的檢測能力近5700萬份/天。
  2022年4月1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紹稱,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已經完成約115億人次的核酸檢測。如此龐大的數據背後,是越來越多提供核酸檢測服務的衛生機構和醫療人員,以及新開發的「混檢」方法。
  南風窗記者調查統計,截至2022年5月,全國共有1.3萬家醫療衛生機構、15.3萬名技術人員參與核酸檢測活動。而檢測方式也從之前的單人單管,變成了「5混1」「10混1」乃至「20混1」,這大大提升了檢測效率。
  從最初近200元的檢測費用,降到最新的「單人單檢不超過16元,多人混檢每人份不超過5元」,這得益於政府的大範圍采購與數量衆多的供應商及産品。
  據瞭解,核酸試劑盒每份平均生産成本4元上下,政府的集采帶來大額訂單的同時,也壓薄了利潤。去年,京津冀魯聯盟集采把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最低供貨價「打」至5.38元時,卡尤迪董事長李響曾感慨,「這價格已經低到不可思議」。
  儘管如此,動輒幾億人次的檢測量,依然讓有能力降低生産成本的企業趨之若鶩。「雖然利潤低,但量大,薄利多銷我們也願意。」安徽省一家不願透露姓名的試劑生産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從整體來看,經歷三年發展,核酸檢測市場目前呈現出價格不斷下調,規模增速放緩,入局企業數量减少的特點,市場份額較爲集中。
  2020年,率先通過核酸試劑審批的華大基因、聖湘生物、達安生物、東方生物全年營收增長在100%~1200%不等。這些最先嘗到甜頭的企業,順應海外市場需求,開發了新冠抗原、抗體檢測試劑盒,也進一步推高了業績。
  勞動密集產業
  核酸檢測産業鏈中,除了試劑,另一個重要的是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以下簡稱ICL)。
  依托獨立醫學實驗室,ICL爲各類醫療機構提供醫學檢驗及診斷外包的服務。它處在醫學檢測行業産業鏈的中游,它的上游是檢驗試劑和儀器生産商,下游是醫院、體檢機構、個人等需求方。
  在核酸檢測常態化之前,ICL其實是一個集中度很高的行業,市場大部分都由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艾迪康、達安基因這4家頭部公司占據。除了艾迪康沒上市,其他三家都是上市企業,而前者也正在籌備赴港上市。
  但5月份以來,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內的多個城市,開始探索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布局建立15分鐘核酸「采樣圈」後,寡頭顯然不够用了。
  原本,ICL機構的准入門檻比較高,比如規定每300萬人口才能設置一個ICL,投資和人員都有相應要求,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也不容易拿。但在 2015年之後政策放開,限制變少,ICL如雨後春笋般在全國各地設立。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新增ICL 437家。今年截至5月,又有220家新ICL成立。
  據南風窗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可核酸檢測的地方,除了各地的公立醫院之外,共建設了100家公共檢測實驗室、780家城市檢測基地,ICL超過800家。
  「我感覺自己和流水綫工人沒什麽區別。」剛加入北京一家ICL的PCR設備操作人員小W向記者吐露心聲。樣本接收、樣本檢測前處理、試劑準備、核酸提取、儀器設備及實驗室清潔等工作,雖然都需要資質證,但實際上技術難度幷不高。
  「樣本海量,導致工作强度很大。我入職才兩個月,就有兩個老員工離職了。而由於持有資質的人不多,我們新招人挺難的。」小W說。
  小W告訴記者,他們老闆其實也不敢大力招聘和購入新設備,因爲不知道何時常態化檢測會結束。一旦沒有那麽多需求了,人力和設備都會閑置。
  海量的樣本數,長期高負荷的工作,以及部分公司的利潤導向,不可否認ICL中還是存在一定的亂象。好在除了已知的幾件之外,合格率處於高水平。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國家臨檢中心已累計對超過3.8萬家次實驗室進行了評價,合格率爲99.4%。
  如果與發達國家相比,本次借「核酸東風」扶搖而上的ICL,可以算作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2000年,日本的ICL滲透率高達60%、歐盟國家爲50%、美國爲35%,而我國的ICL滲透率僅6%。可預計的是,隨著市場滲透率的提高,未來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不過當疫情帶來的紅利褪去,新冠檢測需求下降後,一些人必須另找出路。
  盛夏還有多久?
  疫情的反復,讓一些人失去工作,讓一些人收入銳减,但也讓一些人找到了財富密碼,尤其是在核酸檢測這門生意上。
  華大基因是一個因新冠疫情而起死回生的典型公司。
  疫情發生之前,華大基因的主業生育健康業務營收及毛利潤下降,低谷時股價跌掉八成。但由於在疫情初期成功研製出核酸檢測試劑盒,且迅速通過應急審批、獲准首批上市,華大基因一下子「滿血復活」。
  上海某生物試劑行業從業者向記者透露,核酸試劑技術門檻幷不高,一些科研能力强的實驗室也能自己研發試劑盒,但主要就是審批麻煩。「致病性病原體相關檢測試劑,是醫療器械中的最高審查級別,正常情况下審批至少要兩到三年。」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華大基因營收28億元,淨利潤2.79億元。得益於測試劑盒的成功投産,僅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就高達7.91億元,同比增長35.78%,淨利潤1.37億元,同比增長38.19%。
  受益的不僅僅是華大基因這樣的核酸檢測試劑盒生産商,還有碩世生物這樣的核酸配套檢測儀器製造商。2020年一年,碩世生物營收高達17.4億元,增幅502.4%,歸母淨利潤8.2億元,同比增長878.5%。
  聖湘生物以診斷試劑、儀器、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爲主營業務,預計2020年實現6375%~7008%的淨利潤增幅,是該領域漲幅最高的公司。這讓創始人戴立忠的財富市值超過150億元,躋身福布斯億萬富豪隊列。
  ICL行業頭部企業同樣賺得盆滿鉢滿。可以從正在籌備上市的艾迪康的招股書看到,得益於核酸檢測的需求帶動,艾迪康實現兩年翻一倍。旗下擁有的26個實驗室,覆蓋了31個省市的17000多家醫療機構的專用冷鏈物流網絡。
  2019-2021年,公司實現收入分別爲17.29億元、27.42億元、33.80億元。其中,核酸檢測貢獻了三成總營收,2020年和2021年合計收入21.57億元。
  除了在國內發財,不少人也在國外通過核酸檢測掘出了金礦,被美國百億大單喂成「新冠利潤王」的九安醫療就是代表。
  2021年11月,九安醫療的新冠抗原家用自測OTC試劑盒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緊急使用授權。
  據統計,自去年11月新冠自測試劑盒獲批至今,它先後獲得五筆重大訂單合計21.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4.28億元。
  當國內的抗原試劑廠商因爲歐洲的資質比較容易拿到都選擇去歐洲出口,美國市場出現了真=空期。九安醫療抓住了重要時機,利用「iHealth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産品」通過自身渠道及亞馬遜平臺進行銷售,幷與客戶簽署了重大合同及訂單。
  這樣的造富神話,在這場「核酸檢測盛宴」中還有很多。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的景氣不會持續太久,疫情總會過去,供給過剩的現象正在顯現,頽勢已初見端倪。
  口罩和測溫槍「先瘋再濫」的前車之鑒,讓各位參與者不敢掉以輕心。如何在一地鶏毛之前,體面地賺上最後一筆,是他們正在考慮的問題。
(胡萬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