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大灣區文化共同體 吳志良:將進實務階段

吳志良

  【中新社廈門10月30日電】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吳志良日前指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進入實質建設階段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成立,大灣區文化共同體的構建也將進入實務階段。
  吳志良在10月29日線上出席廈門大學「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時作上述表示。他期許澳門文學藝術界,比以往更積極地講好澳門故事,投身發展大灣區文學、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同體。
  吳志良指出,澳門本地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當前澳門社會的奮鬥目標之一。
  「澳門是近代史上中西文化最早交匯的地方。」吳志良說,自明中葉以來,中外文人墨客文學佳作頻出。包括湯顯祖在《牡丹亭》中以佛學的宗教標記代指澳門天主教傳教事業的蓬勃景象,成為澳門城市發展初期社會面貌的生動寫照。
  也包括,葡萄牙詩人卡蒙斯遊歷東方所作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中,描繪的紀念建築成為今天澳門城市文化標記之一;在澳門長期生活的葡國詩人庇山耶創作的《滴漏》,在葡萄牙文學史上被視為象徵主義詩歌的典範,對20世紀葡萄牙的現代主義詩歌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吳志良表示,進入20世紀,澳門文學百花齊放,中文、葡文以至「土生葡語」文學都取得長足的發展。
  吳志良回顧說,澳門在1976年開始進入社會制度本地化的歷史新階段,並隨著中葡兩國順利解決澳門前途問題而使其進程深化。居住在澳門的人們觀念從逗留逐漸演變成定居,各項社會設備的建設和落成,使澳門的不同群體有了共同相處的空間和溝通的機會,造就了澳門本地造型藝術、文學創作、歷史研究和出版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
  澳門基金會在20世紀90年代初與澳門筆會、《澳門日報》合作,設立的「澳門文學獎」「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澳門文學作品選》徵稿活動,並出版《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及業界舉辦的「澳門文學節」「澳門文學館」等,更為儲備澳門文學創作人才提供平台。
  「澳門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是休戚與共、息息相關的。」吳志良說,過去澳門文學多被視為境外華語文學,今後應按照歷史語境和社會現實,更多地從中國文學的視角加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