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推動兩岸交流發展

  今年是兩岸達成「九二共識」30周年。30年歲月荏苒,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其核心意涵、現實作用及所體現出的政治智慧依然熠熠閃光,彌足珍貴,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珍惜。
  30年來的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定海神針,它事關兩岸關係根本性質、政治基礎和發展走向,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九二共識」在兩岸建立基本互信、開展對話協商、增進兩岸同胞福祉上,發揮了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達成「九二共識」:奠定兩岸關係發展基礎
  「九二共識」是30年前兩岸雙方選擇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溝通化解分歧、以協商促進合作,所達成的重要共識,歷史經緯清晰可考。
  歷史追溯到70多年前。1949年起,海峽兩岸因國共內戰進入長期分離隔絕狀態,政治對立、軍事對峙,民眾往來和貿易聯繫基本斷絕。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首先宣導開啟兩岸交流,呼籲儘快實施通郵通航,同胞直接接觸,探親訪友,發展貿易,進行經濟交流。時任國防部長徐向前同時宣佈,停止從1958年開始的對大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兩岸關係由此揭開新篇章。
  1987年,島內要求開放海峽兩岸返鄉探親的呼聲與日俱增。在強大民意壓力之下,10月15日,國民黨當局正式宣佈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長達38年的隔絕狀態正式打破。
  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日益頻繁,也衍生出諸如走私、偷渡、財產繼承、經貿糾紛等具體問題,為此,兩岸相繼成立各自授權的民間團體,就兩岸交往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商談處理。
  1990年11月,臺灣方面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由辜振甫出任董事長。大陸方面則在1991年12月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由汪道涵出任首任會長。兩會成立後,充分發揮了溝通化解的橋樑作用。一年內,合作處理了各類突發事件24起,包括漁事糾紛6起、台軍驅逐大陸漁民傷亡事件10起,刑事案件8起,建立起了相當良好的協調關係。
  1992年10月至12月,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通過反復協商溝通及函電往來,最終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最終形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其核心意涵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九二共識」是兩岸雙方艱難協商,求同存異,達成共同意志的體現,是實實在在的兩岸共識。其過程和內容都有明確文件和文字記錄,白紙黑字、清晰可考。這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歷史事實。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1993年4月27日至29日,舉世矚目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舉行。這是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之間的首次會晤,也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的首次接觸商談。經密集協商,汪、辜二人在4月29日簽署《兩岸公證書查證協定》《兩岸掛號函件査詢補償事宜協定》《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定》以及《汪辜會談共同協定》。
  「汪辜會談」是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兩岸關係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開啟了兩岸溝通正常化、制度化的大門。尤其是會談過程中始終強調的「九二共識」,成為此後海峽兩岸開展進一步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石。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汪辜會談」推動了兩岸協商,也帶動了兩岸交流的蓬勃發展。兩岸經貿與科技合作、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都出現了良好態勢。
  但這樣的大好局面遭到了李登輝的蓄意破壞。1995年5月,李登輝以私人訪美為藉口,在國際上進行「台獨」分裂活動,致使兩岸關係陷入危機。原定於1995年7月舉行的第二次「汪辜會晤」受到阻礙,兩會各層級商談也被迫全面中止。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國際形勢、兩岸關係形勢出現新變化。1998年10月14日,汪道涵與辜振甫在上海再度會晤。雙方就一個中國的內涵、臺灣的所謂「國際空間」、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等問題進行高層次政治對話。雙方達成了包括繼續進行政治、經濟等廣泛內容的対話及汪道涵會長應邀訪問臺灣等「四項共識」。
  1999年6月27日至29日,兩會在北京就落實「四項共識」交換意見,並就汪道涵9月中旬或10月初訪台達成初步共識。但這一新局面再次遭到李登輝的破壞。1999年7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分裂主張,直接拆毀了兩會商談的基礎。汪道涵訪台行程受阻。兩會之間的接觸商談和日常聯繫被迫再次中斷。
  自1993年「汪辜會談」為兩岸關係翻開歷史新頁後,到1999年7月,兩岸兩會共進行了26次協商及對話,簽署4項協定,成為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基石。
  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拒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拒不承認兩岸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持續陷入緊張僵局,兩會未能再續協商。

重拾「九二共識」:迎來兩岸大交流大合作時期
  2008年3月,兩岸關係發展迎來新的歷史時刻。承認「九二共識」的中國國民黨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勝利,馬英九當選為新領導人,並表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兩會復談出現契機。
  2008年5月,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當選臺灣海基會新任董事長;6月3日,海協會第二屆理事會正式產生,原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被推舉為新會長。
  2008年6月12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號樓慶功廳,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的手緊緊相握,現場鎂光閃成一片。兩會領導人實現十年來的首次會談,中斷九年的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重新開啟。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的新里程。
  「風雨靜,山色青,守得雲開見明月,江山萬里情。甲子恩怨,豈有輸贏,心繫萬民安居樂,協商再創天下平。」江丙坤先生用這兩句吟誦來表達對兩岸兩會重啟協商的無限期許與豪邁深情。
  2008年11月4日,陳雲林率團訪台,兩會領導人會談首次在寶島舉行,雙方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定》《海峽兩岸海運協定》《海峽兩岸郵政協定》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定》四項協定,宣告兩岸同胞盼望多年的兩岸直接通航、通郵、通商變成現實,過去阻斷兩岸的「咫尺天涯」不復存在,天塹變通途。兩岸民間交流已成無法逆轉之勢。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2008年至2016年,在「九二共識」的上,兩岸兩會先後舉行11次會談,簽署23項協議,開創出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的嶄新局面,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加速推進。
  2010年6月29日,兩會領導人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為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機制。通過ECFA,兩岸經濟關係密切相聯,實現共同成長與發展。
  馬英九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堅持「九二共識」,為兩岸之間實現政治關係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兩岸共同努力下,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舉行歷史性會晤,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具有重大的里程碑式的意義。
  「滄海月明風雨過,子欲歌之我當和。」重回「九二共識」正軌,為兩岸關係面貌帶來深刻變化,為民眾往來和各項事業發展帶來無限空間。大批大陸遊客赴台旅遊觀光、參訪交流,兩岸定期客運航班總班次實現每週890班,2015年大陸赴台旅遊人數達400萬人,兩岸旅客運輸量1000多萬人次。兩岸關係進入廣闊的境界,也成為迄今以來兩岸關係的最好時期。
  2016年民進黨上臺後,堅持「台獨」分裂立場,拒不接受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公然拋出「新兩國論」,在島內推行「去中國化」「漸進台獨」,煽動仇視大陸,阻撓破壞兩岸交流合作和融合發展。兩岸關係波詭雲譎,險象環生,使台海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地區之一。

回歸「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證明:在「九二共識」的正確軌道上,兩岸雙方相向而行,兩岸關係就會行穩致遠、闊步前行;一旦背離、歪曲「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會陷入「兵凶戰危」和動盪不安,損害到臺灣同胞切實利益。
  而兩岸開放交流35年的歷史也證明,兩岸和則兩利、合則雙贏。1978年兩岸貿易額僅有4600萬美元,2021年增長至3283.4億美元,增長了7000多倍;大陸連續21年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葛年為臺灣帶來大量順差;大陸是台商島外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截至2021年底,台商投資大陸項目共計123781個、實際投資額713.4億美元。1987年兩岸人員往來不足5萬人次,2019年約900萬人次。
  2022年7月26日,「九二共識」3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出席會議並講話。汪洋在講話中指出,「九二共識」30年的歷史實踐,帶來三大啟示:一是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二是一個中國原則是台海和平穩定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三是兩岸同胞走親走近的強烈意願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
  2022年8月10日,中國政府對外發佈《臺灣問題和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指出:我們願意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同臺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開展對話溝通,廣泛交換意見。
  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新時代祖國統一事業正在強勢推進,不可阻擋。撫今追昔,「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它奠定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是打開兩岸個局的鑰匙,在當前動盪不安的兩岸關係下,「九二共識」更是讓兩岸撥雲見日,回歸正軌的破局之方,關鍵所在。唯有回歸「九二共識」,才能更好的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匯聚起促進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

(馮亞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