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為什麼害怕「九二共識」

  民進黨懼怕「九二共識」,歸根結底是因為其一旦成為台灣島內不可逆轉的主流民意,將使得民進黨的「台獨」分裂路線在台灣島內越走越窄,在國際社會越來越孤立。當年兩岸那些認同一個中國、支持國家統一的前輩的精神、遠見和智慧,更需要大力紀念和大加弘揚!
  在臺灣,「九二共識」存在與否原本不是一個問題。臺灣當局方面的當事人,上到李登輝,下到具體辦事人員,一度都認帳,或者至少是默認的;關鍵的當事者之一、時任臺灣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對國民黨後來的某些領導人在「九二共識」上的曖昧、倒退、反復,多次澄清並重申:「九二共識」的存在確鑿無疑,意義重大。至於李登輝卸任多年後矢口否認,那是政客嘴臉、不必理會了。與此同時,「九二共識」也長期得到臺灣主流民意認可,包括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甚至出現了「九二共識」定乾坤的局面。當時,馬英九和國民黨承認「九二共識」,蔡英文和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主流民意贊成「九二共識」。所以,民進黨最終失敗,這次選舉也被海內外輿論稱為「『九二共識』的勝利」。但是,儘管如此,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迄今依然否認「九二共識」。「九二共識」並不是兩岸統一方案,他們懼怕的到底是什麼呢?
  根子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九二共識」與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的政治主張南轅北轍,他們不願接受;另一方面是「九二共識」是國民黨和藍營的優勢,他們不敢接受。如果民進黨承認「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就會成為跨越藍綠的「臺灣共識」,就進而逐步演變成臺灣牢不可破的主流民意、兩岸關係牢不可破的政治基礎、臺灣問題牢不可破的運行準則,這樣,他們的「台獨」分裂主張的影響力勢必逐步式微,民進黨非轉型則別無出路了。
  具體來看,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對「九二共識」有「八怕」:

第一,「九二共識」建立在兩岸一致的國家民族認同基礎之上,有力削弱民進黨數典忘祖的認同謬論的誤導能力。
  兩岸統「獨」之爭,首先是國家民族認同之爭。「九二共識」得以形成,首先在於海峽兩岸人民和主政勢力對歷史上、地理上、血緣上、政治上的一個中國的共同認同,分歧僅存在於「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更具體地說,是哪一方在政治上是一個中國的代表。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不想做中國人,臆造出歷史上、地理上、血緣上、政治上有別於中華民族和整個中國的所謂臺灣「國家民族」認同,試圖一步步來蠶食臺灣社會原本沒有疑義的「一個中國」的國家民族認同。是否中國、中國人,是統「獨」之爭的邏輯起點、「台獨」立論的基礎。如若基礎不再,民進黨臆造的「台獨」海市蜃樓豈不分崩離析?

第二,「九二共識」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現實,與民進黨的「分裂分治」的荒唐主張水火不容,其間沒有模糊地帶。
  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把結束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的兩岸統一之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關係現實,曲解為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和再造,鼓噪臺灣地區「主權獨立」、兩岸「互不隸屬」、臺灣「地位未定」等謬論,這種似是而非的渾水摸魚伎倆,迷惑了一部分臺灣民眾,營造出「兩岸處於分裂狀態、未來前途需要商量、臺灣有權自決」的一種想像空間。但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兩岸政治關係的現實,也是國際政治的現實,得到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即便臺灣當局所謂的「邦交國」,也是與承認「一個中國」的臺灣當局建立的關係,不是與「臺灣國」建立關係。也就是說,臺灣固然還有14個所謂「邦交國」,但這不僅不能證明「台獨」的種種主張,反而還能佐證「一個中國」。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直接劃清了「一個中國」與「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界限,使得「台獨」分裂勢力的相關主張在島內進一步失去「法理依據」。所謂「住民自決論」「臺灣地位未定論」等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當時便竭力杯葛兩岸兩會接觸交流,高烈度攪局鬧場。

第三,「九二共識」確立了兩岸對國家統一的共同追求,與民進黨「臺灣獨立」的終極目標迎頭相撞。
  在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的有關函電中,臺灣方面明文表態「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大陸方面明文表態「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換言之,海峽兩岸均表明了對兩岸統一的共同追求,實質上形成「反對台獨」這樣一種共同約定。即便李登輝「執政」時期,臺灣地區的「中華民國憲法」主張統一,國民黨黨綱追求統一,李登輝口頭上還講統一,臺灣社會主流民意更是支持統一。這樣一種現實對以「台獨」為「神主牌」的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無疑是重大打擊。

第四,「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加速走近,與民進黨漸行漸遠的戰略規劃南轅北轍。
  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諸如1979年大陸改革開放並提出和平統一政策、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赴大陸探親、2008年兩岸開放「三通」等等一系列歷史性事件起了關鍵作用。其中,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由民間向官方、由經濟社會向政治商談轉型升級的奠基性工程。「九二共識」確立了兩岸商談的政治基礎,初步打開了兩岸官方交流合作的大門,直接引入了兩岸公權力,使得兩岸關係發展進入快車道。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各層面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極大激發了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正面認知。民進黨後來出現的接續不斷的「轉型」之爭,包括1999年「臺灣前途決議文」中提出相對溫和現實的兩岸政策主張,也是此大勢使然。

第五,「九二共識」一旦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石,民進黨便無法在「一個中國」框架之外另行建立兩岸關係框架。
  破壞「九二共識」這個基礎,兩岸關係便風高浪急、永無寧日,有違最廣大臺灣民眾的利益。儘管當前部分臺灣民眾對「九二共識」有所誤解,但假以時日,作為「九二共識」、和平發展的普遍受益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終究會認清事實、回心轉意。而一旦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成為臺灣社會的共同認知,民進黨否認、污蔑、攻擊「九二共識」的陰險算盤便會原形畢露、徹底破產。

第六,「九二共識」在臺灣是國民黨的歷史功績,不利於民進黨的政治競爭。
  民進黨被公認為臺灣島內「最會說話」「最會選舉」的政治勢力,一貫從一黨一己之私出發思考處理問題,絕不會站在臺灣民眾整體利益上對待「九二共識」。在民進黨看來,「九二共識」是國民黨的優勢項目,瓦解「九二共識」便會摧毀國民黨執政的一大支柱,進而衝擊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優勢。這一點,國民黨原本普遍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有些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的國民黨人被臺灣社會一些人對「九二共識」的暫時誤解所嚇到、迷惑,不珍惜「九二共識」,甚至自廢「九二共識」武功。這樣的戰略短視沒有前途。

第七,「九二共識」給民進黨造成左右為難的結構性困境,「兩面獲利」的投機主義路線越來越窄。
  民進黨是投機黨,慣用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欺騙選民,一旦掌權又不得不面對現實,做與其「理想」相違背的事。從「綠能」政策到兩岸關係,舉「道義」之旗行「現實」之實,本質上就是投機主義。在兩岸關係上,民進黨既想迎合民意、獲得大陸發展紅利,又想「台獨分裂」、與大陸分庭抗禮,這種自相矛盾的需求形成其重大執政困境。陳水扁執政時代搞「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單方面開「小三通」,蔡英文時代不敢廢ECFA、搞「平衡政策」,投機主義實證比比皆是。但是,隨著臺灣民眾的日益覺醒、大陸方面反「台獨」力度加大,民進黨這種伎倆將日漸不可持續。近年,美國發起對華戰略競爭、推動經濟科技「脫鈎」重整,民進黨似乎發現了擺脫兩岸關係這種困境的難得機遇。或許他們認為,在這樣國際環境態勢下,臺灣與大陸經濟科技「脫鈎」、與美國更緊密掛鈎重整,有可能減輕臺灣民眾對其「台獨」分裂政策導致來自大陸的發展紅利遞減疑慮。如此一來,作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基石的「九二共識」便首當其衝。如果能打掉「九二共識」,不但可以卸掉國民黨「一條腿」,也有利於擺脫左右為難的困境。但豈不知,經濟規律而不是意識形態,是最終起決定性作用的,兩岸經濟合作的便利性、高效益、可持續性,不是美國的戰略競爭、民進黨「脫陸入美」可以解構的,就正如石油輸出國組織對美國的增產抵俄要求虛與委蛇一樣。

第八,「九二共識」國際認知深厚,民進黨寄希望於挾洋自重將成為泡影。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基礎,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是東亞地區和平穩定的基礎,中美兩個大國力量聚焦的東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又是世界和平穩定的基礎,絕大多數國家不希望台海地區戰爭動盪。從這個意義說上,「九二共識」亦有其重大地區和國際意義,故長期以來,「九二共識」長期也得到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九二共識」一定程度上也是國際共識,與一個中國原則一樣,一方面起到維護和擴大臺灣民眾的國際活動空間作用,另一方面亦起到壓縮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國際政治活動空間作用。兩種力量疊加,對民進黨和「台獨」極為不利。即便美國政府對「九二共識」也基本上採取「不評論」立場,甚至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美國在台協會」臺北辦事處前處長包道格以「九二共識」為武器的臨門一腳,助推了國民黨、馬英九連選連任。到2016年蔡英文當選時,面對大陸方面要求臺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的局面,時任「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一度提出質疑,但後來不了了之。當美國需要台海風高浪急的時候,便回避「九二共識」;當美國需要台海和平穩定時,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支援「九二共識」。
  總之,民進黨懼怕「九二共識」,歸根結底是因為其一旦成為臺灣島內不可逆轉的主流民意,將使得民進黨的「台獨」分裂路線在臺灣島內越走越窄,在國際社會越來越孤立,這就是其真實面目!也正是因為民進黨和「台獨」分裂勢力這「八怕」,「九二共識」誕生30年後的今天,更顯得其意義重大、彌足珍貴!當年兩岸那些認同一個中國、支持國家統一的前輩的精神、遠見和智慧,更需要大力紀念和大加弘揚!
  此外,這些年來,臺灣有人提出搞”九二共識」替代品。筆者認為這是個假議題。這不但是因為「九二共識」已經進入海峽兩岸當局以及主要政黨有關法律、綱領、文件和政策,也是因為「替代品」在現實中很難操作。簡言之,「九二共識」的本質是兩岸認同同屬一個中國。如果替代「九二共識」的「新共識」比「九二共識」更清晰、明確地認同一個中國原則,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不見得符合提出替代品主張者的初衷,而且在當前綠化氛圍濃厚的臺灣社會也很難通得過。如果「新共識」企圖模糊、曖昧地體現一個中國原則,大陸方面也絕對不會答應。

(鄭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