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打造旅遊+要做好頂層設計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旅遊+」引客,立法會經濟財政領域施政辯論時,多位議員建議利用好現有資源,如濱海、世遺、體育活動、醫療等,深化「旅遊+」。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強調,將持續推進「旅遊+」跨界融合,提升旅遊吸引力及旅客消費水準,打造旅客「逗留多日、再來多次」的綜合旅遊休閒目的地。當局對於綜合旅遊的構想,以「旅遊+」為核心載體,分別結合文化、會展、表演、體育、醫療、濱海、美食等範疇推進跨界融合,期望透過「旅遊+」的有機結合產生化學反應,帶出引客、延長留澳時間等發展方向。

打造旅遊+需要戰略考慮
  「旅遊+」能透過調動不同資源跨界融合,豐富澳門旅遊內涵,為旅客帶來額外附加值。過去二十年,澳門透過廣泛吸引全球有實力的博彩業投資者參與經營,令本地經濟成功實現飛躍式發展。李偉農稱,未來政府會根據澳門的實際情況,制訂綜合旅遊休閒業的發展方向,主導及協調與此相關的產業、產品的定位與機制,撬動市場力量,引導及協助企業發展業務,與業界共同做好吸引國際客源的旅遊項目,為創造更多惠及居民的創業、就業機會提供條件。
  議員馬耀鋒建議利用水域發展濱海旅遊,並開發「旅遊+教育」。旅遊局長文綺華回應表示,當局持續推動澳門海上遊發展。除了定期的海上遊航班,船務公司為配合本澳夜間舉辦的旅遊盛事,亦會額外開出夜航,如配合煙花及無人機表演的海上路線。自一八年至今年十月,兩家船務公司共開出超過四千航班,載客超過十一萬人次。此外,明年繼續推出「濱海旅遊」專項資助計劃,鼓勵社團利用本澳的海域及沿岸範圍,推出多元化的旅遊活動或休閒體驗,調動民智推動濱海旅遊的發展。未來將推動澳門海上遊創建新內容,透過跨部門協作,逐步優化安排澳門海上遊航線及靠泊點設施,並探索更多可串連旅遊景點的碼頭作為上落地點的可行性,以及通過深合區發展「一程多站」的海島旅遊。「旅遊+教育」方面,委託中國旅遊研究院諮詢研究澳門發展研學旅遊市場,今年會完成報告。及後會跟進研究結果作為行動計劃推動發展,亦會以澳人食住遊為基礎,做更多努力。
  議員馬志成倡發展「旅遊+體育」,將體育產業做大做強。文綺華指出,根據旅遊局調查數據,約四成五受訪旅客有興趣來澳現場觀看或參與國際體育賽事,其中大部分為年輕客群。旅遊局十月支持內地大型綜藝節目《這!就是街舞五》總決賽落地,吸引演職人員及觀衆逾萬人來澳參與。
  當局按《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檢視研究提出促進「旅遊+體育」聯動發展的工作方向,支持和鼓勵業界將各項可行的國際體育比賽和活動落戶澳門。新的博彩經營合同也將要求承批公司發展體育盛事,為澳門帶來高層次體育活動,促進「旅遊+體育」的跨界融合。同時推出聯動活動,如資助本澳社團配合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分別在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等人流較多的地區舉辦社區旅遊活動。另外資助社團舉辦「荷蘭園巡禮」,內容包括音樂節、微電影放映會、迷你賽車比賽等。各項活動共吸引約四萬六千人次參與,直接參與及間接受惠的商戶約三百五十家。
  議員陳浩星冀活化市政署、文化局大樓、葡萄酒博物館以及商場等,打造澳門新景點推動「旅遊+文化」,提振旅遊業。文綺華回應稱,葡萄酒博物館尚未有合適選址。由於選址有各種包括通風等要求,已與規劃部門在新增片區給予一些選址意見,預留空間。
  議員梁安琪問及如何利用美食之都推廣本澳旅遊?李偉農稱,十二月將辦「五都薈萃」,由澳門、淮安、揚州、順德、成都五大美食之都的餐飲業界齊聚澳,並與六大博企合作,設有戶外美食活動。梁安琪還建議本澳發展夜間經濟。文綺華表示,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建議善用夜間資源,利用大型盛事、夜間活動等延長旅客留澳時間,如「幻彩耀濠江」可發展周邊活動,未來會以盛事和夜間活動帶動。
  李偉農談到「旅遊+醫療」表示,日後協和醫院啟用將成為澳門大健康產業重要載體。除了服務澳門居民,還包括不同省市的旅客,有利優化客源結構。將探索完善治前、治中、治後的各項服務,像檢測、康復甚至醫美等,認為市場有此需求。除了利用澳門,還可結合橫琴深合區的設施,以推進大健康和旅遊產業發展。
  當局描繪了美好的願景,但需要考慮澳門的現實基礎條件、資源能否同時滿足不同範疇的「旅遊+」。因此,應調研收集數據,客觀綜合評估「旅遊+」的戰略安排,確定跨界融合優先範疇,如澳門已有的世遺歷史城區、美食之都及會展盛事,可以優先推進「旅遊+文化」、「旅遊+美食」、「旅遊+會展」等。

將「點」擴展成「面」
  李偉農認為,本澳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變,並已逐步轉型為以博彩業健康有序發展,同時積極推動綜合旅遊休閒業發展的新格局。立法會主席高開賢有感內地人對澳仍停留在「賭城」的刻板印象,問及如何打造及宣傳澳門新形象?李偉農稱,是次賭牌競投就是銳意發展非博彩元素,目的是形成新產業板塊,博彩、非博彩兩大產業板塊合力以提升本澳的競爭力,改變澳門賭城形象,形成綜合旅遊休閒中心。否則長遠澳門客源單一癥結難解,亦難與國際市場競爭。
  李偉農補充,未來十年將是澳門轉折點,只有做好非博彩元素才能鞏固澳門「一中心」的定位。又指拉斯維加斯發展某程度令舊區出現凋零,但政府未來希望採取「以大帶小」、「互相促進」方向促進產業和社會健康發展。重申金光大道蓬勃發展換來社區凋零非澳人所望和政府政策,正通過發展非博彩元素、深挖本澳文化內涵等,讓旅客感受國際水準、非同質化的服務。同時希望企業及社會各界做好準備和培訓,配合新發展。
  對於李偉農稱,以綜合旅遊改變本澳賭城形象。本澳學者認為,過去的非博彩元素未能將「點」擴展成「面」,未來在特區政府及博企共同努力下,需要將文化、體育、會展、醫療等領域獨立發展成新名片,加以宣傳推廣,以非博彩帶動博彩成果。
  學者指,一個城市的印象主要來源於兩個層面,第一個是媒體、朋友分享;第二個是來澳旅遊後直觀體會感受。本澳賭城形象在內地深入民心,與媒體報道,澳葡時代形象、電影橋段等有較大相關性,如近年內地多次提到的跨境賭博犯罪,部分澳門榜上有名,過去電影橋段不乏澳門賭城形象,澳葡政府時期以博彩為主導等。特別是相當大部分內地居民從未踏足過澳門,潛移默化影響下,澳門賭城形象在內地深入民心。
  該學者認為,無可否認,過去二十年博企在發展非博彩元素上作出不少努力,增加二十五至三十個非博彩設施,但以上非博彩的「點」尚未連結發展成「面」。例如備受市場讚賞的水舞間是其中一個「點」,但尚未有其他表演連結成「面」,拉斯維加斯每晚則有二十個娛樂表演活動。因此博企倘根據賭牌競投標書的十一個領域,共同發揮優勢即可連結出十一個面,每一個「面」都可以作為獨立宣傳推廣的方式,成為澳門新名片、新形象,將可發揮出非博彩元素的威力。
  根據研究顯示,非博彩元素也可以帶動博彩元素發展,如一九年每一百個旅客當中有二十五人會進入娛樂場,近年每一百個則有三十個進入娛樂場,只要吸引更多不同旅客來澳,博彩業也必然會受惠。因此,所謂發展旅遊+,也是需要將「點」擴展成「面」。

發揮智慧旅遊重要作用
  近年智慧旅遊成為時髦而熱門的詞語。無論百姓還是政府機構,對其關注有加。澳門要發展旅遊+,需發揮智慧旅遊的重要作用。
  澳門對智慧旅遊的關注相對較晚,但近幾年正加速推進。例如2017年特區政府與阿裡巴巴集團簽署《構建智慧城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借助阿裡在雲計算、應用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加快推動澳門智慧城市的建設,為智慧旅遊的發展奠定基礎。以上述技術為基礎,特區政府旅遊局於2019年3月推出旅遊資訊交換平臺、旅客洞察應用和智慧客流應用等三個智慧旅遊項目。此後,「《澳門滿Fun》智能行程規劃」、文化遺產景點線上「雲參觀」等亦引入到澳門旅遊業中。
  中國國務院在「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中,「推進智慧旅遊發展」部分提出:創新智慧旅遊公共服務模式,有效整合旅遊、交通、氣象、測繪等資訊,綜合應用第五代移動通信(5G)、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及時發佈氣象預警、道路通行、遊客接待量等即時資訊。建設旅遊監測設施和大資料平臺,推進「互聯網+監管」,建立大資料精准監管機制。打造一批智慧旅遊城市、旅遊景區、度假區、旅遊街區,培育一批智慧旅遊創新企業和重點專案,開發數位化體驗產品,發展沉浸式互動體驗、虛擬展示、智慧導覽等新型旅遊服務,推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旅遊場景化建設。鼓勵依法依規利用大資料等手段,提高旅遊行銷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有本澳旅遊業界人士認為,要做好「旅遊+」篇章,關鍵要政府牽頭,且更講求跨部門的配合才能令不同項目順利進行。
  但參考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驗,如在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新加坡秉持「整體政府視角」。首先把「政府為你」觀念轉變為「政府與你一起」。改變強政府「包辦一切」的思路,強調政府與民眾、科研機構、私營部門的合作,從而形成智慧城市建設的合力。智慧城市的建設為新加坡智慧旅遊的發展奠定非常堅實的基礎,讓智慧旅遊成為順理成章之事。政府對智慧旅遊給出清晰的願景定位,以及把當地打造成「世界頂級的可持續和創新城市目的地」,並希望成為「測試可持續旅遊產品和體驗的最佳場所」。依託智慧城市技術,新加坡不僅建立內容極其豐富詳盡的政府旅遊網站,為遊客深度瞭解新加坡的旅遊元素提供可信賴的資訊管道。同時,旅遊管理部門還積極打通與其他智慧城市系統之間的銜接。例如,交通是旅遊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新加坡旅遊部門把陸路交通管理局的應用程式直接整合到旅遊系統中,讓遊客可一次性選擇最合適的旅遊交通方案。新加坡旅遊局還積極藉助協力廠商機構的智慧科技之力,為遊客瞭解及到訪新加坡提供便利。例如將內地的馬蜂窩、大眾點評等科技應用程序整合到新加坡的官方旅遊資訊平臺中。
  智慧旅遊的發展涉及到政府、旅遊管理機構、居民、遊客、旅遊及其他商業機構等,也需要有配套軟件和硬體系統作支撐。因此,必須從生態系統的視角,推動智慧旅遊生態系統的培育,才可更有效地降低智慧旅遊發展的成本,讓智慧旅遊進入可持續的發展軌道,而不是曇花一現的現象。

(陳觀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