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低估臺灣民進黨洗腦惡果

經歷、見聞
  在臺灣期間,有幾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
  一家餐廳的服務員,聽出了我們的大陸口音,就指著桌子上的肉鬆麵包,用臺灣腔問大陸有沒有肉鬆麵包。——這讓我想起了那個「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的笑話。
  還有一次,我們在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買東西,一個水果店主問我:「哈密瓜、山楂,這可是呆灣特產耶!你們有嗎?」
  我真的驚呆了。做水果生意的人,居然不知道「哈密瓜」的名字來自哈密?
  而且,滑稽的是,那條街叫做「迪化街」。迪化,原名就是烏魯木齊,後來有段時間改成了迪化,當代又恢復了原名。臺北、台中,有很多街道的名字,是用中國行政區、山河地理的名字命名的,簡直就是中國地圖,類似上海、天津的道路命名。
  臺北的電話區號,是「2」。一開始我還納悶,不應該是「1」嗎?突然反應過來了,「1」是預留給南京的。
  後來又去了高雄。在一個大學,有個本地同學笑嘻嘻地問我:「牛肉麵似臺灣人發明的耶,你知道嗎?」
  我要裂開了……南方的傳統農作物是水稻大米,而不是吃麵食。牛肉麵、饅頭、煎餅這些在臺灣流行的麵食,明顯不是起源於臺灣。
  就像韓國人說什麼什麼東西都是起源於韓國一樣。——其實有的事情,我們本來不會去注意。誰閑的沒事幹,會去思考「牛肉麵是誰發明的?」這種問題?
  平心而論,臺灣的確是個寶島:風景秀麗,飲食方面也好。人居環境整潔,地鐵車站等公共場所的秩序很好,可見民眾的公共空間素質是很高的。服務業的服務態度也很好,溫柔、細心、周到。如果生活在臺灣,會覺得很舒服。
  這些都是我覺得做得很好的地方。
  不過,這些都是生活層面的事情。一旦涉及到兩岸關係、國家民族這些大問題的時候,就令人心塞了。
  在參觀日本侵佔臺灣時的礦工宿舍遺址,一個臺灣男生感歎地說:臺灣這麼小,卻有這麼多資源,老天爺真是開恩。又說「幸虧日本開發臺灣,否則我們發展不起來」。
  我反問他:吉林省豐滿水電站的萬人坑,和臺灣這個礦區的累累白骨有什麼區別呢?
  侵略的終極目的,是佔領、掠奪。比如日寇在這裡修了鐵路,是為了方便運輸掠奪的礦產,而不是為了造福於本地人民的出行便利。日寇侵華時,中國人吃白麵、大米,被發現了要挨打的。臺灣也一樣。好東西是給曰本人吃的。
  日本征台之後推行「皇民化」教育,但是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而且,蔣家父子治理臺灣40年,推行「去殖民化」、打擊「台獨」,臺灣街道名稱用大陸地名來命名,就是其中的一個措施。兩蔣時期,臺灣教科書上都有一句話:「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可是沒想到三代人過去了,和臺灣同學的日常交流中,經常能感受到他們對日本的維護、甚至顛倒黑白。
  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現象,是臺灣的媒體和輿論環境。
  臺灣電視節目,也有能如實報導大陸的,而據我的觀感,普遍是否定、嘲笑為主。他們不僅是否定「中國」,甚至把嘲諷、:攻擊的矛頭,對準大陸的普通民眾。而大陸地區的媒體,充其量也只是反對台獨政客,並不會針對臺灣普通民眾。
  類似上面的事情,我見了很多、也聽了很多。但是,為了思考問題的嚴謹、全面,需要弄明白另一個問題:如果不說這些具體的例子,而是從總體上看,大多數臺灣人的立場是什麼?

臺灣跑了,而且跑遠了
  很遺憾,答案是:雖然一小部分人不討厭大陸,但是總體上而言,大多數人已經變得反中。
  有統計資料為證: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從1992年開始,每年統計、調查兩個東西:民眾的國族認同感、以及統獨立場。這是學術機構做出的普遍性統計,這麼多年來每年持續跟蹤,是這個領域內公認最有公信力的民調。
  67%的人認同自己是臺灣人,史上最高;只有0.7%的人主張儘快統一,5.1%的人覺得時機成熟可以考慮統一。加在一起,只有5.8%支持統一,而且還在繼續減少。
  任何關於兩岸問題的討論,都應該正視這個基本事實。
  日本侵台之後,強制推行「皇民化教育」,要求起日文名、把日語當作「國語」,做皇民。不配合的,要麼被殺、要麼被罰。一直過了50年。
  小蔣末期,李登輝騙取了他的信任,接班之後,鼓吹「兩國論」、「中國七塊論」,開始把獨的思想大肆注入小孩子的頭腦,教科書把「中國史」當作「外國史」。
  喜歡大陸的一代人已經去世,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已經長大,甚至在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也毫無作為,「臺灣人的認同指數」一路上升,比民進黨阿扁時期更高。
  臺灣經過長期「反中」教育宣傳,都被洗腦了、魔怔了。
  2011年,女排亞錦賽在臺北舉辦,決賽是中國隊、日本隊爭奪冠軍。全場觀眾為日本隊助威鼓勁,用日語大喊:「乾巴代!」(意思是:加油!)
  如果閉上眼睛聽,還以為是在日本的主場呢!
  ——結果中國隊贏了,觀眾們特別難過。
  2017年,L0L英雄聯盟遊戲的亞洲對抗賽在高雄舉辦。每次中國大陸選手得分,臺灣觀眾從來不鼓掌;相反,只要是中國的對手得分,全場總是一片喝彩、歡呼聲震耳欲聾。最終,大陸選手頂住了緊張刺激的現場壓力,戰勝韓國隊,勇奪冠軍。結果,給中國隊頒獎時,台灣觀眾集體退場了……現場只剩幾個工作人員,自己都覺得尷尬。
  雖然有一些人也會站出來說幾句客觀理性的話,卻影響力很小,因為島內大環境就是抹黑、攻擊大陸。
  200萬港臺人長期生活在大陸,有沒有任何人僅僅因為百己的港臺身份,就無端遭到辱駡、毆打、圍攻?大陸有沒有在任何時候,鼓動對灣灣普通人民的仇恨?
  沒有。

藍營已經變色了
  2016年選舉時,洪秀柱主張統一、結果支持率極低,被緊急換掉(換柱事件)。2017年,時任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公開說:「想統一的可以去對岸,別拖累(臺灣)2300萬人民。」
  好傢伙!你「中國國民黨」好歹還頂著「中國」的名字,公開說這話,證明了什麼?
  證明藍營已經變色了。
  中國國民黨在臺灣,已經泡沫化了,中國國民黨的處境已經慘不忍睹。
  林為洲議員(國民黨籍)居然提出了一個提案:「中國國民黨」的名字可否改為「國民黨」?
  因為,反中、仇中已經是主流,這個名字成了負資產,會拖累選舉。就連臺灣人自己都說,國民黨是:「藍皮綠骨」。
  2022年,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去美國,回應自己是否「親中」的時候,竟然說,國民黨其實一直是親美的。
  我們曾經寄希望於國民黨,看來國民黨是真不行。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時,口罩和醫療物資緊缺,大家害怕極了,臺灣卻立即禁止向大陸出口口罩,甚至懲罰那些向大陸郵寄口罩的臺灣人,卻免費送大量口罩醫療物資給美國、澳大利亞、瓜地馬拉等國。
  2024年,綠營的蔡英文「執政」滿8年,贊成統一的一代人逐漸死光了。反中、仇中的思想會更加鞏固,挾洋自重、反統的勢力,會更加壯大。
  台島,已經成了「深綠」,越跑越遠。

「惠台」能夠暖人心嗎
  以經促政、惠台政策暖人心、寄希望於臺灣人民。
  這個政策是怎麼來的呢?
  這要追溯到2005年,連戰率領國民黨訪問大陸。因為前一年阿扁當選、國民黨被邊緣化,所以他們來大陸「破冰」求援,終結了兩岸兩黨50年沒有高層直接對話的歷史。其實就是來「拉贊助」。
  大陸惠台給他們好處,也是希望在實力不夠的時候,爭取島內的一些力量,在兩岸問題上有一個著力點,避免臺灣問題失控。所以,通過「送錢」的方式,加深和藍營的關係。
  這個初衷是好的。但是有用嗎?
  如果有用,怎麼解釋1990年代臺灣和我們的經濟交集少、現在兩岸經濟和民間往來都高了很多,結果臺灣卻越來越綠、越跑越遠?
  看看世界其他地方:加拿大、美國的經濟是一體的,而且都是盎格魯—薩克森民族,而且語言文字都是英語,還沒有漢字簡、繁的差別呢,他們會統一麼?不會的。
  烏克蘭、俄羅斯經濟本身就是一體、都是斯拉夫人,長期也是一個國家,卻成了敵人。
  南美洲共同體那些國家,也是統一市場、免簽出入,但是互相獨立。
  越是惠,越顯得我們有求於別人;
  別人越富裕、發達,越看不起我們。惠的結果,反而是幫助人家看不起我們,越惠越不認同我們。
  從根本上看,這是緣木求魚,甚至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兩岸的經濟融合度已經很高了,臺灣水果出口的90%賣到了大陸,他們反而覺得統一不好。
  有一年,香蕉等熱帶水果滯銷,農民陷入困難,我們這邊組織去臺灣,高價採購臺灣香蕉、援助臺灣農民。但是,海南省、廣東省的農民,卻沒有這樣的待遇,水果爛在地裡,傷心欲絕。
  臺灣很多人並不領情,認為大陸「理所應當讓利」。一邊對大陸沒有善意、卻寡廉鮮恥地要求大陸「讓利讓利、釋放善意」。

以德報怨
  臺灣對大陸有單方面貿易壁壘,我們輸入臺灣的貿易逆差每年有1000多億美元,相當於每個臺灣人每年2.5萬人民幣。
  被禁止的大陸商品多達600項,.包括各種農產品、淘寶、手機等工業品。甚至金門從大陸引水,他們就能罵「大陸鴨霸、打壓臺灣」。
  可是,因為台島的鳳梨檢出了介殼蟲等有害物質被大陸海關禁入,他們就「莫名驚詫」了。
  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怨恨我們。我們一廂情願地以德報怨,那麼何以報德?
  而且,國民黨一些人也是「挾綠自重」,他們覺得「兔死狗烹」,如果沒了綠營反中勢力,那麼他們擔心失去被統戰的價值。
  臺灣農民說正是因為有民進黨,他們才能賺大陸錢,甚至說,「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
  2021年3月,在大陸禁止輸入臺灣鳳梨(鳳梨)時,台農代表楊宇帆仍然公開在電視上說:「臺灣賣給日本的鳳梨是好的,『嚴格精選』;賣給大陸的,是最差的,看著像鳳梨就行了。」
  他們甚至根本不在乎大陸人知道他們的真心話。這樣的言論,在島內是普遍的。
  停掉臺灣鳳梨之後,廣東省徐聞縣的鳳梨銷量暴漲8倍。徐聞縣,外號「鳳梨的海」,年產鳳梨幾十萬噸,品種多、口味好。造福大陸自己的農民,買大陸農產品,大家拍手稱快。這不比「惠台」香嗎?
  不是不能「施恩」,而是不能僅僅依靠給好處、抬高別人的地位這種方式來讓別人喜歡自己。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臺灣?
  我們需要的,不是經濟發達、社會繁榮、充滿優越感的臺灣。不需要一邊占我們便宜、一邊嘲諷我們;不需要一個反中、仇中、跪美、媚日的鬼島。實現了這一點,統一成本才能降到最低。也就是不能主動幫其發展得更好,讓他們更看不起我們,說什麼:「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只能吃田鼠補充蛋白質!」
  將來,中國要以發達國家的身份去接收它。而不是我們自降身價,懇求它看我們一眼。
  不要「劫陸、濟台」,而要「強陸、窮台」。把惠台的資金、資源,拿來吸引臺灣人才到大陸創業、就業;主動遏制臺灣的產業發展;制訂黑清單,那些在大陸賺錢、回臺灣支援獨立的人和企業,以後就不要過來混了。
  恩威並施。解除他們的優越感。否則,下面的情況還會出現:臺灣人在海外遇到戰亂、被中國大使館飛機救回來,比如北非撤僑:卻說自己被迫做了一回中國人,「忍辱負重、受了委屈、失去了尊嚴。」

反駁一些糊塗蟲的言論
  有些人說因為中國拍攝了《輝煌中國》之類的宣傳片,震撼了美國人,美國發現了中國的崛起,所以才要遏制中國…這些人以為美國精英層和自己一樣蠢呢?
  2022年初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時,這些人又「獻計」,建議馬上和俄羅斯切割關係,給美國納上「投名狀」,換取美國不再遏制中國——美國是否遏制中國,是基於中俄關係嗎?
  也不睜眼看看,哪怕是美國的盟友,和美國利益發生衝突時,美國也毫不手軟。有段時間,美國向盟友德國的鋼鐵施加的關稅,比現在對中國的關稅還高。美國當年禁止日本晶片,和今天打壓華為有啥區別?甚至國會議員在國會門前公開砸爛東芝的電器,鼓動美國人的仇日情緒,結果造成種族仇恨騷亂,一些亞裔包括華人也有傷亡的。
  當今世界,有且只有中國這一個國家,在各個領域全面追趕美國。美國不遏制你,遏制誰?其他發達國家,與美國的差距其實都是在拉大。
  類似新能源、5G、雲計算、先進軍事技術,我們要麼已經取得了優勢、要麼在接近美國。已經如此顯而易見,還需要你拍宣傳片他們才能知道?
  人家清楚我們要星辰大海。造船廠裡那一艘艘的大船,是藏不住的。
  有種說法,我們有「兩個兩岸關係」。一個是大兩岸關係,也就是中美關係,另一個小兩岸問題就是台海。而且,小兩岸問題不算什麼,解決了大兩岸問題之後它就不存在了。
  中國很多問題的背後,就是美國。美國利用臺灣來遏制中國、是必然的。拿回臺灣,東海、南海的局面將會根本改觀,所謂「第一島鏈」就消失了。如果不強力解決、一直拖下去,那麼就在事實上形成了「和平獨立」。
  其實,美國不敢直接和我國打,而是想在烏克蘭一樣,打代理人戰爭:一方面援助武器、訓練臺灣軍隊,一方面對中國經濟制裁,開動媒體打輿論戰、在價值觀和政治道德上貶低中國,這是美國集團最擅長的。至於純粹的軍事層面,美國其實沒有勝算。美國歷次交戰的對象,都是比他弱小很多的。當年美國打德國,是因為蘇德戰場把德國打得半身不遂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後,蘇軍已經反攻了,美軍才在諾曼地登陸,結果吹上了天。
  我想強調的是,根據權威人士的說法,我們料敵從寬:並不是按照美軍會介入來準備的,而是按照美、日、澳、印,一起沖過來的力度來準備。

求變
  最後總結一下吧:
  臺灣已經跑遠了,而且臺灣人普遍非常堅決要跑。接下來的幾年,我們會主動尋求改變。我們原來的說法是「把問題留給下一代,相信下一代的智慧比我們多一些」。這是沒辦法的說法。
  現在,這兩年的說法已經變了,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能把問題一代代傳下去。」
  中央發佈的2035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規劃,確認東南方向鐵路修到臺北、西南修到亞東(印度邊境)。看形勢也是快了,將來坐火車、開汽車去臺灣,一定很有意思。
  我們一直強調,一中原則是兩岸和平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現在看來,地動山搖是免不了的。我們就準備吧,準備好,迎接驚濤駭浪。

(佚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