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科學一號」成功發射 澳門如何成中國航天國際合作橋梁?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5月21日,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作為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國內地球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將顯著提高中國空間磁測技術水平。
  2019年,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合作協定,推動澳門首顆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研製工作,以航天科技助力澳門發展。在外界看來,「澳門科學一號」是內地與澳門開展航天領域合作的又一個成功案例,澳門得以發展自身航天實力的同時,也成為中國與國際航天交流合作的新橋梁,促進了中國航天與世界的交流對話。
  通過「澳門科學一號」項目,澳門在與內地深化航天合作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其航天科技實力、促進航天產業發展。此次合作中,澳門的科研及工程人員直接參與了「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科學應用系統及地面系統的研發和建設,這對澳門航天基礎設施建設、航天人才培養都帶來積極影響。
  作為「澳門科學一號」項目的落戶單位,澳門科技大學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其增設了衛星地面站及數據分析中心。在「澳門科學一號」發射升空後,衛星地面站將直接接收衛星回傳的數據,在澳門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工作,生成高質量、高精度的數據產品。
  除了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澳門科學一號」項目聚集了大量科研及工程力量,在澳門匯集和培養了科學家、工程師、數據分析人員、衛星遙測技術人員等不同範疇的人才,為澳門參與投身到其他航天任務中,積累了寶貴和豐富的經驗。「澳門科學一號」未來將至少在軌運行五年,這又為澳門年輕一代科研人員開展科研、生產先進科學數據產品和服務提供了新的發展平台。
  在與內地的航天合作中汲取養分的同時,作為中西文化融合之地的澳門亦憑藉自身的資源與優勢,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面向世界的新窗口。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澳門科學一號」項目組建起一支國際化的科學家團隊,成員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項目的科學家委員會中包括中、歐、美等地的科學院院士。
  此外,項目團隊已與18個國家的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後續,「澳門科學一號」的科學數據會以開放共享的方式,向國際合作科研機構開放。相關負責人表示,期望藉此促進國際科研合作,加強澳門作為合作平台的角色,助力國家開展航天領域國際合作。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碩果纍纍,這其中一直有澳門科學家的積極參與,澳門參與國家航天領域的研究不僅熱情高,且起步早,例如,澳門科技大學從2005年就開始參與有關中國探月工程的數據分析和科學研究,成為港澳地區最早和最多參與國家探月工程的大學之一。
  「澳門科學一號」項目的推進,開闢了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路徑。專家指出,該項目拓展了以內地為基礎、澳門為窗口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廣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間,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和航天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