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一號」發射成功「一石」激起澳門科技「千層浪」

陳觀生

  五月二十一日,「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參與衛星研製的澳門科技大學十八名師生代表給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信,匯報衛星成功發射的喜訊和參與是次衛星研製工作的感受,同時表達積極參與祖國科研建設的願望和決心。五月二十三日,習近平主席給參與「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研製的澳科大師生代表回信,並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引起極大轟動。

融入國家天文行星科研體系
  五月二十一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該衛星作為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屬中國地球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將顯著提高中國空間磁測技術水平。
  該項目由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開展,探測數據由雙方共享,開闢了內地與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路徑,拓展了以內地為基礎、澳門為窗口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廣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間,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和航天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採用「A星+B星」聯合觀測模式,A星搭載高精度矢量磁強計、標量磁強計等載荷,主要用於地球磁場探測;B星搭載高能粒子探測計、太陽X射線儀等載荷,主要用於獲取太陽輻射、高能粒子等服務於地磁探測的空間環境數據。
  衛星發射入軌後,可與歐洲Swarm衛星、「張衡一號」衛星形成良好的互補觀測,實現測量與研究地球低緯度的磁場與空間環境變化,監測南大西洋地磁異常區磁場時空變化等一系列重要科學目標,為人類長期研究地磁場的演變提供寶貴的觀測數據,進一步推進中國在岩石圈磁場、地磁場起源、空間天氣預報、地磁導航、航天器空間運行安全等領域的研究進程,實現中國在衛星高精度磁場探測與多參量聯合觀測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鼓勵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和應用,將通過相關數據政策,促進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開展廣泛合作,產出更多科學研究成果,加強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未來還會持續推動航天科學研究與澳門青少年航天科普知識教育工作。
  參與衛星研製的澳門科技大學十八名師生代表給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信,匯報衛星成功發射的喜訊和參與衛星研製工作的感受,表達積極參與祖國科研建設的願望和決心。習近平五月二十三日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科大師生表示,習近平回信讓全體師生尤其科研團隊深受感動,並肯定校方過去幾年的工作。
  回顧澳門科大幾年來在空間科學上與內地的合作,就是一個不斷融入國家天文行星科研體系的過程。
  為配合國家空間科學及航天科技發展,澳門科技大學於二〇〇五年在時任校長許敖敖教授的帶領下開始參與「嫦娥探月工程」數據分析和研究工作。經過多年的積累,澳門科技大學的太空科研體系不斷完善。
  二○一一年成立太空科學研究所;二○一四年經中國科學院批准與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建立「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實驗室-夥伴實驗室」;二○一八年經國家科技部批准設立「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我國在天文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推動澳門融入國家科研體系,現已成為在國內與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行星科學研究機構,不單為國家的航天事業作出了澳門的貢獻,也大大提升了澳門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
  實驗室主要研究太陽系天體的內部、地貌地質、表面環境、大氣、磁層與空間環境,並且按國家目標,集中研究月球、火星、小行星以及巨行星。實驗室得到科技基金的長期支持,積極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以及國家航天局科研項目資助,深度參與了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計劃,特別是利用嫦娥四號的數據進行相關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實驗室深度參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對「天問一號」著陸區的大氣及塵埃環境條件進行分析,並提議著陸器的最優著陸時間,為著陸器成功降落提供科學支撐。隨後研究團隊發表「天問一號」能量粒子分析儀首個科學成果,被選為天問一號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被美國天文學會選為亮點論文進行報道,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
  探月工程在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各航天大國藉著發射月球探測衛星或月球探測器來了解月球的真面目,掀起探月高潮。二○二○年十二月十七日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登月成功並帶返1.731千克月球樣品。國家航天局決定將部分樣品交予澳門科技大學用作展示和研究。
  澳科大協理副校長、該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可可指,衛星成功發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下個重要階段是在軌測試衛星的所有科學載荷。澳科大科學家團隊月底將在西安進行六到十二個月的在軌測試。待在軌測試完成,衛星將轉交澳科大「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科學家團隊使用至少五年。團隊將利用衛星數據全面開展科研工作。其後會召開國際座談會,冀把澳門建成一個面向全球地球磁場應用的研究中心。

助力澳門迎各地科技人才
  澳科大副校監兼校長李行偉說,澳科大團隊有幸參與「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研製,足見澳門具有優秀的科技人才,能與內地專家開展深度合作,形容是「零的突破」。科技創新依靠年輕人,該校未來將鼓勵更多人員參加內地及國際相關計劃,希望推動與內地尤其灣區的科研合作,帶動發展,並努力通過多方面爭取更多的科研資源,促進本澳科技事業進步。
  李行偉表示很自豪能看到「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對澳科大多年努力具有很大的肯定。這次的衛星發射,是大學經過十五年來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次得到習主席的肯定,倍感榮幸。科技創新依靠年輕人,澳科大將鼓勵更多人員參加內地及國際相關計劃,希望推動與內地尤其灣區的科研合作,帶動發展,並努力通過多方面爭取更多的科研資源,促進本澳科技事業進步。未來,澳科大將盡最大的努力,把各個領域的力量匯聚起來,繼續推進祖國和澳門的可持續發展。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成功發射,習近平表達祝賀,引起的影響極大,其中澳門可透過此事加大對世界各地科技人才的吸引力。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表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澳門高校、澳門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行政區政府將認真學習傳達習主席回信精神,以實際行動回報習主席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望。繼續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壯大澳門高校教學科研人才隊伍,努力建設具有澳門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培養更多愛國愛澳優秀人才,完善全社會支持科技創新機制,激發創新活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以科技創新助推「1+4」多元產業發展。
  賀一誠表示,謀劃推進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主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當前,澳門特區政府正加快謀劃推進「一加四」適度多元發展的策略,高科技正是其中的關鍵。澳門積極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引入科技創新人才,將科創事業推向新的高度。
  同時,澳門正積極推廣科技應用,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利用澳門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強基礎研究,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推動科技項目的孵化,發掘引進及培育優秀科創項目,不斷培育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
  賀一誠指出,目前科技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科技創新提供重大的發展機遇。澳門隨時敞開大門,歡迎世界各地科技人才前來創業發展。

利「一加四」多元發展策略
  澳門得益於「一國兩制」平台,獲國家大力支持;國家對澳門長遠發展的重視和肯定,振奮人心,燃點起澳門青年助力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貢獻的奮鬥信心。
  習近平回信指出,近年來,澳門深化與內地在航天等領域的科技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澳門高校、澳門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特區政府去年確定採取「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1」是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4」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逐步提升四大產業的比重,不斷增強經濟的發展動能和綜合競爭力,著力構建符合澳門實際且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提出爭取未來非博彩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約六成比重的目標。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新產業,包括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及現代金融產業四大產業。其中,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佈局建設一批發展急需的科技基礎設施,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高標準建設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院校的產學研示範基地,構建技術創新與轉化中心,推動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點。
  國家近年來重視澳門的科技事業發展,推出一系列支持澳門科技發展政策。一是先後批准澳門設立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二是實現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經費直接入澳使用。三是推動澳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開展與葡語系及「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科創合作。四是由國家科技部牽頭,成立內地與澳門科技合作委員會,作為兩地科技合作的平台。今後澳門必須進一步提升與內地的科研合作水準,創造出一流科技成果,培養出一流科技人才,從而貢獻及推動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參與及助力國家科技創新,融入國家科創發展大局。
  「澳門科學一號」的成功發射,顯示了澳門在航天事業上取得新的突破,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澳門衛星出現,也會出現更多在科學領域努力拼搏的澳門青年,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澳門科學一號」成功發射,開闢了內地同澳門在航太等創新科技領域合作的新路徑,拓展了以內地為基礎、澳門為視窗,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廣泛合作交流的新領域,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和航太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澳門應把科技創新作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突破口,以科技創新作為切入點發揮澳門所長,服務國家所需。也要不斷增強發展意識,包括但不限於科創發展方面配合國家所需,通過統籌科創發展,完善本澳科創生態環境和持續深化與內地的合作,進一步助力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