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檔昭示臺灣兩種前途命運

  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佈。同一天,在海峽對岸,民進黨當局公佈了2023年版「防衛報告書」,大肆炒作大陸「安全威脅」,並鼓吹要以「不對稱作戰思維推動重層嚇阻」,延伸防衛空間,準備大打「城鎮戰」。
  大陸建設融合發展「第一家園」惠及臺胞臺企
  9月12日正式公佈的《意見》,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充分發揮福建對台獨特優勢和先行示範作用,圍繞「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福建作為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效應充分顯現」的工作目標,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按照「總體要求、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促進閩臺經貿深度融合、促進福建全域融合發展、深化閩臺社會人文交流、強化組織保障」等6大方面,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提出21條具體舉措。
  《意見》是貫徹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落實二十大精神的重大舉措,展現了大陸為兩岸同胞謀利造福的善意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誠意,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要現實價值。
  一是指明了和平「路標」。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第一選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重要途徑。當前,兩岸關係處於關鍵時刻,面臨重要抉擇。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分裂分子勾連外部勢力,不斷謀「獨」挑釁,大肆鼓噪戰爭議題,拉高臺海情勢,伺機推動臺灣問題「國際化」。《意見》的適時發佈,展現出大陸高度的戰略定力和對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的牢牢把控,鮮明傳達了中國政府穩定兩岸情勢、捍衛臺海和平、推動臺灣問題和平解決的努力與誠意。
  二是以實踐創新推動對臺工作高質量發展。《意見》以福建為先行先試,堅持問題導向,擴大授權賦能,先易後難,持續推進制度和政策創新,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顯示出新時代大陸對臺政策的科學漸進與探索創新。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意見》強調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促進臺胞全面融入大陸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實現心靈契合,構建命運共同體意識,讓更多臺胞臺企融入新發展格局,參與國家高質量發展。
  三是注重突出福建作為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效應。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地相近、人相親,在對臺工作中具有獨特優勢和良好條件。目前,福建已成為兩岸民間交流最活躍區域,建立起了由「小三通」海上航班、「大三通」客滾航線、空中直航航線組成的兩岸最便捷最經濟的海空立體通道,率先發佈225項臺胞臺企同等待遇清單,構建起較為系統完備的惠臺利民政策體系,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意見》對進一步深化閩臺融合發展作出部署,旨在突出「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效應,將福建全域打造成臺胞臺企往來便捷、合作緊密的第一家園,政策開放、服務貼心的第一家園,心靈契合、情感融洽的第一家園,使臺胞臺企「願意來、留得住、融得進、發展好」。
  四是體現了對臺灣同胞的尊重、關愛和造福。《意見》順應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兩岸主流民意,大量吸收和回應島內各黨派、團體和民眾的有益意見和建議,重在為臺胞臺企做實事、解難事、辦好事,創造和釋放臺胞臺企看得見、用得到的發展機遇和持久紅利。如取消臺胞在閩暫住登記,鼓勵臺胞申請居住證,實現在福建定居落戶;為臺灣農漁民在用地、融資、開拓內銷市場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並首度提出綠電輸臺、高鐵跨越臺海、共用廈門新機場等具體政策,為臺胞臺企全面融入福建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推進廈金、福馬等重點區域融合,推動閩臺兩地應通盡通、能融盡融。
  五是《意見》的發佈得到島內多數輿論和民眾的正面回應。被形容為「最強惠臺政策」「情誼滿滿、乾貨滿滿、信心滿滿」,為廣大臺胞在福建學習、工作、生活盡可能提供「最大便利、最好條件、最強保障」。這種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深度融合,會讓盡可能多的臺灣同胞享受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紅利,珍視和平,相向而行,建設兩岸同胞幸福宜居的共同家園,並帶動大陸其他地區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為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夯實民意基礎。
  民進黨當局備戰引戰置臺胞於險境
  自1992年開始,臺當局基本按兩年一次的頻率對外發佈「防衛報告書」,闡述其防衛策略和兵力建設原則。9月12日,民進黨當局2023年版「防衛報告書」正式對外發佈。作為臺海情勢升高、俄烏衝突後的首份報告書,整篇報告被島內媒體形容為寫滿了「戰爭」。
  一是大肆渲染大陸「軍事威脅」。報告書以19頁的大篇幅介紹解放軍軍力發展,並將「解放軍各型導彈打擊範圍示意圖」「沿海機場擴建示意圖」等納入報告,把解放軍正常的演訓和戰備警巡稱為「混合戰威脅」,並毫無根據地污蔑大陸「以灰色地帶手段改變臺海現狀,讓軍事壓迫襲擾成為『新常態』」。
  二是鼓吹「備戰才能避戰,能戰才能止戰」。報告書聲稱,要按照「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構想,通過遠距制「敵」及重層防衛等手段,向外延伸防衛縱深,向內建構全社會防禦體系與韌性,「建立整體可恃戰力」。報告書吹噓、羅列了各式對美軍購、「科技自研」「武器自造」等具體防衛成果;並強調推動「義務役期調整」「精進後備改革」等政策;以精進軍事訓練、「強化守備部隊」戰力、「教召實戰化」訓練等,提升部隊整體防衛作戰能量。相關頁數也長達22頁。
  三是突出「不對稱作戰」規劃與建設。強調要吸取俄烏衝突的經驗,「以小博大」。目標是形成「遠距、精准、機動、無人化及人工智慧(AI)」的「不對稱防衛韌性」。報告還針對不同情勢,運用「避其鋒、擊其弱」的不對稱作戰思維,進行了一廂情願的多種作戰場景下的「不對稱」戰法設計,並多次提及「先制打擊」及向外拓展「防衛空間」,毫不掩飾其防衛戰略的挑釁與攻擊性。
  四是美式印記明顯。報告書中;美方對臺灣軍事防衛進行指導的痕跡處處可見,除突出強調「不對稱戰力」外,美方所要求的「全民防衛」能力、「城鎮戰」策略等也得到落實。報告書中提及「全民」的次數高達100次,且關聯最多的詞為「防衛」,「守護」,「強化」,被指是赤裸裸地向民眾灌輸「作戰」意識。報告中還公開進行「城鎮戰」動員,鼓吹要「搭配灘岸阻絕、善用守備區地形、地物、地貌、鄉鎮、建物及重要目標防護等防衛作戰手段,形成重層縱深反擊能力,以增加防衛密度」。
  此外,在臺軍戰力規劃中,新增的「分佈式指揮管制」也完全與美軍顧問在「漢光39號」演習中的要求相一致。報告書甚至公開宣稱要持續通過與美方的軍事交流,「強化作戰互通性」,並結合區域聯防機制,共同應對大陸挑戰。「倚美謀獨」「挾洋自重」的心態昭然若揭。
  整篇報告書雖然表面聲稱「以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為首要目標」,但處處都體現出升高兩岸對立對抗,甘當外部勢力「棋子」,對抗大陸,為民進黨「以武謀獨」護航,置廣大臺灣同胞於戰爭險境而不顧的險惡用心。正如島內名嘴、前民代郭正亮指出的,民進黨當局就是要用臺灣民眾的「血肉長城」去擋統一,全民皆兵、到處都是作戰!他警示:如果執政者和外部勢力刻意逼成戰爭,使得家園變廢墟,「人民甚至可能倒戈相向」。
  臺灣正面臨兩種前途命運選擇的關鍵時刻
  兩岸同一天發佈的兩份檔,為臺灣民眾勾畫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未來場景。而當前,兩岸關係也正面臨著和平與戰爭、繁榮與衰退兩條道路、兩種前景的選擇。
  民進黨執政7年多來,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不斷勾連外部反華勢力謀「獨」挑釁,圖謀改變臺海現狀,已成為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臺灣民眾利益福祉的最大禍患。
  當前,民進黨當局對美軍購已超過23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而臺灣地區2024年整體防務預算達到6068億新台幣,較8年前增長近一倍,也達到曆年之最。同時,臺灣地區平均每人負債達新台幣27萬元,同樣創下新的歷史記錄。而經濟不景氣、長期低薪和物價高漲更讓底層民眾生活相當苦悶。
  民進黨當局武器越買越多,債臺越築越高,臺灣同胞卻憂心忡忡,越來越不安。近期,臺中、彰化街頭都出現訴求「反戰爭、要和平」的廣告看板。其中,臺中市豐原區豐田裏裏長劉瑞銓更掛出「不准有戰爭,我的孫子才2歲」的看板,呼籲兩岸和平,臺灣老百姓不希望有戰爭。
  在反戰的同時,臺灣民眾要求增進兩岸交流的呼聲也達到高點。臺灣《遠見》雜誌和《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最新發佈的「2023兩岸和平調查」顯示,74.4%的受訪者認為兩岸應增進交流,創該調查誕生以來的新高,與2022年相比增加了15.6個百分點。受訪者希望「投票選出能處理兩岸關係、確保兩岸和平的執政者」。
  事實證明,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勢力不僅成為臺海地區和平穩定的麻煩製造者,也已成為臺灣民眾和平安寧生活的最大破壞者。如果任由民進黨當局在「賣臺」「害臺」「毀臺」的邪路上一條道走到黑,只會將臺灣推向兵凶戰危險境,給臺灣同胞帶來深重禍害。
  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島內的主流民意所在,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已經認識到,臺灣的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好壞緊密相關。明年島內「大選」將成為和平與戰爭的重要抉擇。有島內媒體也直接點出關鍵所在:「兩岸是戰是和,現在儼然已經成了臺灣內部看待兩岸前途的核心問題」。
  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刻,祖國大陸對外正式發佈《意見》,為臺胞臺企指出了一條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康莊大道。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同等待遇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臺胞臺企在祖國大陸將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機會,實現更大的福祉,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大道之行、人心所向。相信臺灣社會各界和廣大臺灣同胞能夠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與大陸同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建設兩岸同胞和平安寧的幸福家園,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鄭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