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著廣闊的舞臺 ——臺灣博士逐夢粵港澳大灣區記

  粵臺兩地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融。近年來,「粵臺48條」「粵臺農林34條」等多項惠臺政策在南粵大地落地生根,臺灣人才來粵可享受相關人才優惠待遇。當前,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縱深推進,大灣區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多樣的可能性,臺灣青年高端人才在廣東有廣闊舞臺。
  越來越多的臺灣教師跨越海峽走進大陸的校園,教書育人,求索科研。連日來,筆者採訪幾位臺灣教師,瞭解他們在廣東的工作、生活情況。
  讓村落在文創中「活」過來
  利用臺灣花卉拍賣市場的經驗推廣大陸盆景盆栽、培育農村社區內生動力發展大陸農產品…..蘇詩嵐來自臺灣臺北,2019年4月到廣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擔任特聘講師。擁有復旦大學博士學位的她還擔任臺灣青年聯合會農創中心主任和廣東的鄉村振興特派員,在大陸參與過不少與鄉村振興有關的專案工作。
  「大陸近些年在農業新品種研發方面也發展迅速。兩岸應該更多地進行交流,攜手合作把優勢放大。」蘇詩嵐帶領學生成立工作室,通過提升品牌的文創設計擴大當地農產品的知名度,「最近帶領學生到廣東梅州僑鄉村,通過文創的方式幫助當地貝貝南瓜等農產品提升品牌價值,與此同時,借鑒臺灣經驗幫助當地培育農村社區的自主內生髮展能力,讓村落在文創中『活』過來。」
  蘇詩嵐也經常與臺灣朋友交流現今大陸的發展,「我相信有很多在臺灣從事花卉相關行業的人想來大陸交流,探尋兩岸文化的共同點,從而激發更多創作靈感。」
  通過短視頻「看見」兩岸生活
  「今天老謝又要帶各位去哪里旅行呢?沒錯,這裏就是貴州」「廣州南站客流量居亞洲之首,也太厲害了吧」「東北的魔界漂流,這水好冰」……來自臺灣高雄的謝雅卉是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同時也是一名旅遊美食博主,用腳步丈量兩岸城鎮,拍攝短視頻介紹風景。
  在謝雅卉的鏡頭裏,廣州珠江兩岸熱鬧非凡、臺灣南投桃米生態村田園風光無限、臺灣青年與貴州村民手在加榜梯田跳篝火舞……她說,通過境內外的短視頻平臺,可以在實踐數字行銷這門課之餘,加強兩岸民眾的相互瞭解。
  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畢業後,謝雅卉到廣州高校任教。在廣告學等課程的教育中,會與學生討論兩岸文創現階段發展情況,與此同時,還通過假期旅遊或田野調查的機會,研究兩岸文化的融合之道。
  謝雅卉介紹:「在我的研究中,起源於福建的『非遺』媽祖文化,具有包容開放的海洋精神,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創意發展的海洋文化特質建設相吻合,希望通過教學科研、文旅視頻拍攝或者文創設計,把研究成果轉化。」
  「青年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黏著劑,能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起到互惠雙贏的局面。」謝雅卉表示,敞開雙手歡迎臺灣青年來大灣區走走看看,說不定會有新的收穫。
  搭建平臺促兩岸教師交流
  「我與學生關係密切,與他們亦師亦友,他們會叫我『郭哥』。」郭奕龍來自臺灣,從美國愛荷華大學博士畢業後,在珠海任教已有11年,目前是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我們希望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拔尖創新人才,目標是帶領學生走向世界。」
  「在過去11年裏,我自己不僅在教學上獲得很好的成果,在研究上也做出了一定成績,並且很好地融入大陸的教學體系。」郭奕龍說,他目前的教學和研究都在粵港澳大灣區,是珠海市社會科學專家庫專家,也獲得廣東省港澳臺高層次人才認證,可以說與大灣區共成長。
  「我覺得高鐵、高速公路等基礎建設發展特別快,以前我回去祖籍地廣東大埔『尋根』需要輾轉大巴,如今高鐵便能到達。」郭奕龍還提及大灣區在教育上的融合發展,例如越來越多的港澳高校在廣東內地城市開設分校區。
  「交流促進瞭解,互惠創造雙贏。」為此,郭奕龍把目標分為「短中遠期」,以中華傳統文化作交流平臺,聯繫兩岸教師,「在未來5年裏,我希望有更多的兩岸高校教師能相互走動,進行交流訪問,屆時我也會幫忙給前來大陸交流的臺灣教師作生活上的嚮導。」
  (蔡敏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