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廣州大貴人陳濟棠

  民國時期,廣州風起雲湧,群雄逐鹿,動盪不安。1929年,一位39歲的中年男人,力壓群雄,成為廣東的主政者。廣州在他主政的八年,真正建立了一個現代化大城市的框架。他就是人稱”南天王」的陳濟棠。
  陳濟棠(1890-1954),廣東防城(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出生在一個亦耕亦讀的家庭,父親系前清秀才,在鄉間設私塾教書。他6歲入私塾,8歲喪母。16歲時應鄉試榜列第三。因感於國家外侮,清廷腐敗,乃蓄志從戎,同盟會員,軍旅出身。先後參加過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護法、討伐陳炯明的戰爭以及第二次東征和南征。
  現在廣州的年輕人可能對陳濟棠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了,其實如今的廣州處處都有他的痕跡。現在的廣州市政府大樓,中山紀念堂,中山圖書館,越秀山體育場,海珠橋,愛群大廈,西堤二馬路,都建於陳濟棠時期。
  陳濟棠身處亂世,雄霸一方,堅持保境安民,建設地方,改善民生,使大眾得以安居樂業,南粵廣州獲得多年的安定繁榮,教育經濟文化各方面都獲得了重大發展,為廣州成為真正意義的現代大都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北京接見回國訪問的陳濟棠之子、美籍華人教授陳樹柏時,對其父當年建設廣東的業績評價道:「令尊治粵八年,確有建樹,有些老—輩的廣東人還懷念他。」
  發展經濟創辦企業
  廣州雖然是千年商都,但到了民國時期已經是負債累累,入不敷出。資料顯示,1929年全省收入8374.7萬元,支出卻達16264.1萬元,赤字達8000萬元之巨。
  缺乏現代工業的廣州,已被後起之秀上海遠遠拋在後面,不少老廣離開廣州北上上海灘經商。
  陳濟棠上臺後,提出了”整軍經武、改革政治、發展經濟、闡揚文化”的十六字治粵方針,注重經濟建設與政治改革、鄉村與城市、商業與工業等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句話就是:搞錢!把發展經濟作為最主要的工作。
  發展經濟創辦企業需要錢,錢從哪里來呢?
  陳濟棠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薅帝國主義國家的羊毛。
  上世紀三十年代,西方國家正陷入生產嚴重過剩的經濟危機,生產的機器設備嚴重過剩。陳說,我要,但是錢必須先欠著,賺錢後再付款,老外一開始不同意,可看著堆積如山的產品最後還是同意了陳的苛刻要求。
  廣東與這些國家達成機器借款計劃,即向其購買機器,老外派技術人員隨機器設備到廠安裝,購買機器設備的資金則待工廠投產後,於保證期內分期償還。
  這一計畫使廣東當局以極為優惠的條件引進了瑞典、美國、英國、丹麥、德國、捷克等國的先進設備,建設了一批先進的工廠。這是廣州有史以來第一次成功薅帝國主義的羊毛。
  就這樣陳用欠來的機器設備先後創了多家重要企業。
  1932年引進荷蘭設備建成的水泥廠,日產「五羊牌」水泥200噸,產品可與歐美各國水泥媲美市場供不應求。該工廠也就是後來的廣州水泥廠。
  1934年,在白雲區增坊建成西村發電廠。全部設備從德國柏林西門子購進,為當時中南五省第一大發電廠。1966年改現名廣州發電廠。
  1934年,廣東飲料廠在白雲區西村增埗建成投產華南第一家啤酒廠,主要設備從捷克購進,年產啤酒1088噸。即今廣州啤酒廠前身。
  1933年,占地面積218.8畝的廣東省營制紙廠建成投產,工廠位於海珠區南石頭(現在的海珠區金碧花園那就是原來的造紙廠),當時在全國是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造紙廠(解放後改名廣州造紙廠)。
  1935年廣東紡織廠建成投產,廠址位於廣州海珠區草芳圍。引進英美先進設備,有紡紗錠2萬錠,織布機120臺,全廠有近兩千人規模。
  在陳濟棠主政的8年間,主要建設了兩個西村與河南兩大工業區,除了上面列舉的企業外,還有化學工業廠(硫酸廠),自來水廠,肥料廠,番禺糖廠等,這些工廠全部採用國際最新技術設備,大部分工廠解放後都一直在生產。
  當年日軍佔領廣州時,看到廣州造紙廠清一色歐美最新版器設備,比日本國內工廠用的機器還要先進,大為震撼,然後把這些機器全部拆下來打包運回日本,抗戰勝利後,中國通過各種管道追討,歷經3年時間,終於在1948運回廣州工廠。
  這些工廠技術設備先進,生產出來的產品很有競爭力,佔領了廣東大部分市場,企業獲得很大的利潤,政府稅收大增。
  有錢就開始搞市政
  有錢了,有錢就開始搞市政了。
  修路。先後修建了西湖路、豪賢路等30多條馬路。完成了農林下路到黃埔的18公里中山大道工程建設。
  發展航空客運。1932年冬,成立中國第一家全華資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經營國內多條航線。
  1936年11月開闢中國民航史上第一條國際航線,廣州至越南河內的航線。
  1929年建的天河機場(現在的天河體育中心那個位置就是當年的天河機場),直到建國後50年代仍在使用,1959年12月,才遷至白雲機場。
  1933年2月,海珠橋建成,當年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典禮。在典禮上這個大軍閥竟然玩起了親民風,通車典禮的時候首先走在前面的竟然不是領導,而是普通老百姓。
  當時海珠橋還有點科技含量,橋身可以開合。可惜的是1949年,老蔣撤離廣州時命令軍隊把海珠橋炸了。現在的海珠橋為1950年重新修複,改為鋼筋混凝土與鋼桁架梁混合結構,並固定橋面,不再能開合。
  1934年建成民國廣州市政府合署辦公大樓,這座近百年的建築現在還在用,也就是現在廣州市政府的辦公地點。
  現在廣州的網紅打卡地東山口,那些民國時期風格各異的小別墅基本是陳濟棠時期修建的。當時的華僑富商政界要人都聚居在東山,東山少爺也就是指住別墅區有錢人的兒子。陳濟棠自己的公館也在東山梅花村,現在還完好。
  當年廣州最高樓愛群大廈也是陳主政時期開建。
  重視民生教育
  另外,陳濟棠也沒有忘記平民百姓,從1930年起,在沙河一帶新建了可以容納10萬戶的平民住宅,以改善普通老百姓的居住條件。
  —個優秀的主政者肯定是重視教育的,陳濟棠也不例外。陳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永久的事業”,提倡全社會尊重學者。
  陳主政期間教育經費逐年增加。由1930年的213萬元,增加到1935年的503萬元,5年增長了136.2%,教育經費在省預算中的比例由4.3%增加到10.8%,這個比例在當時是非常高了,我們國家現在教育經費預算比例也才15%。
  陳投入重金提升國立中山大學和私立嶺南大學等10所高等學校辦學條件。
  對中山大學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新建了中山大學石牌校址的校舍。(現在的華工和華農也就是當年中大的石牌校區,而現在中山大學校園是當年私立嶺南大學的校址。)
  如今廣州的華師與廣東財經大學前身也是陳主政期間建的,當時省立勵勤大學的師範學院與商學院就是華師與財經大學的前身。
  大手筆砸錢建校園只是一方面,更讓人瞠目結舌的他對人才簡直是揮金如土。他主張「獎勵專門技術之研究及發明」,對技術人員、各種專業人士和學者十分尊重。
  他曾經以月薪1000元大洋聘請建築師劉大鈞,以2000元大洋聘請研究軍事化學的香港大學教授黃新彥。這是什麼概念?當時20大洋就可以維持廣州一家四口的生活,北大教授胡適當時的工資是240塊大洋,可以說陳濟棠對待人才真的是豪無人性呀!
  更難能可貴的是,陳提倡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中小學開展國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