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最年輕界別的第一年

  2023年,年過花甲的地質學家童金南利用從事地質科研野外工作之餘,走訪了多個山村,足跡遍及黔南、滇西、湘西、鄂西等地,他還回到鄂東的農村老家,與鄉親們促膝長談,獲得了大量關於鄉村生態的一手資料。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燕琴及其團隊則將研發的「全國地表SAR遙感監測成果」對接給了環京津冀6省市的相關部門,此後又陸續送給了多個省份,讓這項科技研究成果廣泛落地。
  而在參加全國政協「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專題調研時,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餘國東提出的6個方面的問題及建議,被納入專題調研報告呈報給全國政協主要領導。
  童金南、燕琴、餘國東,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擁有一個相同的身份——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別委員。
  去年,全國政協首次出現了「環境資源界」,這是自1993年八屆全國政協增設經濟界別以來,全國政協界別30年來的一次重大調整。
  在2172位新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新設的環境資源界別有85人,他們來源多元,但都有環境資源背景。比如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副部長趙英民、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等官員;中國核電董事長盧鐵忠、中國中化董事長李凡榮、中國海油董事長汪東進、中國石油董事長戴厚良等企業高管;也有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張甘霖等專家學者,其中還包括多名院士。
  3月10日上午,為期六天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閉幕。全國政協最年輕界別的第一年是怎麼過的,委員們如何履職,在履職過程中又有哪些感受與收穫,今年又帶來了哪些提案、建議?
  「政產學研用」的結合
  3月5日下午,在北京友誼賓館友誼宮,全國政協環境資源界別組正在舉行小組會議。
  委員們的發言內容涉及江河湖海、能源變革、綠色發展、鄉村生態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說:「環境資源界別,這是一個新設立的界別。環境和資源又都是『國之大者』。下一步建議環境資源界能針對性梳理一些突出的問題,能夠有意識地對這些突出問題開展深入調研,提出一些有分量的意見。」
  小組會議結束後,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帶著寫得滿滿當當的筆記準備回去「繼續消化」。
  在他看來,這樣坐在一起的碰撞能讓大家覺得是「一家子」,有共同的目標,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問題,最終都是助力國家所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餘國東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以前,很多有著環境、能源專業或行業背景的委員分散在不同的界別中,導致他們提出的政策建議較為分散,難以發揮出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在餘國東看來,全國政協新設環境資源界別,可以從全局上聚合國家和地方的建議意見,讓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話題的討論、研究更加體系化、科學化。
  今年是童金南連續第7次參加全國兩會,去年他從科技界轉到了環境資源界。
  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童金南說:「有人根據人員構成,說我們這個新界別有官員、企業管理者、知識份子等人,我覺得這個總結挺到位,很好地體現了『政產學研用』的結合。」
  作為環境資源界的一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穀樹忠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把「政產學研用」委員們聚到一起,大家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視角探討問題,讓業務討論更深入,提出更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公佈的新一屆政協委員名單中均增設了「環境資源界」或「資源環境界」。
  今年1月9日,福建省漳州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開幕,新增設的「環境資源界」6名委員首次亮相。他們分別來自政府部門、企業等,專業背景涵蓋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城市規劃建設、水利等。
  首次以「環境資源界」委員身份參加漳州兩會,福建漳州城投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林美鳳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有感於漳州市水資源豐富,但城市的綠地澆灌和道路清掃等大多數仍使用自來水,造成了水資源浪費的問題。她提交了《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漳州市中水利用率的提案》。「我們界別的委員中包括漳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這個課題也需要他們的專業指導。」林美鳳說。
  「感受到了新界別的活力」
  深入基層參加針對性的調研、與其他環境資源界委員共同參加協商會、為小學生做宣傳低碳行動的科普講座……多位環境資源界委員表示,一年來,他們的履職工作非常豐富充實,而提案思路等也在發生變化。
  童金南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此前在科技界時,他提案思路的重點是與地質相關的理論研究、宏觀原理。在環境資源界履職一年來,他更關注環境資源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我國山區農村的生態問題。
  「今年兩會,我帶來的4份提案中有兩份與農村發展有關,分別是《關於扶持發展村級經濟、助力農村公共普惠事業的提案》《關於科學佈局和合理規劃建設山區農田生態系統的提案》。」童金南說。
  2023年6月,童金南參加了由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在貴州開展的「踐行兩山理論」專題調研活動。調研後,他還利用從事地質科研野外工作之餘,走訪了黔南、滇西、湘西、鄂西等山區農村,並回到鄂東的農村老家,與鄉親們促膝長談。
  今年兩會時,基於部分農村外出打工難、農民技能少、耕地撂荒等現狀,童金南提出建議,包括打造「一村一企」(一個村子至少扶持一家企業)的格局;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收入等等。
  這一年多來,穀樹忠也深刻感受到了新界別的活力。
  穀樹忠向《中國新聞週刊》舉例稱,去年,他參加了全國政協召開的兩次協商會。參會者一般包含10名左右的委員,其中就有來自環境資源界的委員。「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互相啟發。」
  2023年9月8日,全國政協召開「推動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遠程協商會。在全國政協設置主會場,在浙、粵、黔三省政協設置分會場,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圍繞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與有關部門負責人深入協商。
  當時,正在北京官廳水庫庫區調研的穀樹忠以遠程的形式參加了該會。他建議,要強化市場監管和政策引導,防範市場主體無序擴張或同質化惡性競爭;推動以生態資產預期收益權抵押貸款,防止生態資產流失。
  2023年11月10日,全國政協召開「加快建立新能源產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雙周協商座談會。穀樹忠、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錢智民、中國能源建設集團黨委書記宋海良、天津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志揚等環境資源界委員也參會。
  在這次協商會上,穀樹忠提到要注意加強政策預研和儲備,根據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需要及時推出適用政策等。
  「其他委員的一些建議也讓我們受到了啟發。比如,張志揚委員提到建立協同監管和資訊共用機制,明確新能源產業資源回收利用及處置全過程各監管部門職責邊界和責任清單等。」
  這一年,高吉喜也參加了多次調研、座談會、協商會。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去年5月去廣東的一次調研,讓高吉喜印象深刻。調研主題有關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建設,與以往不同,高吉喜沒有跟著調研組的大部隊走,而是和兩三名全國政協的工作人員組成一個小分隊,專門前往我國唯一的海龜國家級保護區——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研。他記得,當天下著大雨,大家在海邊都被雨澆透了,但興致都很高,細緻地瞭解保護區近年來的工作進展。
  這一年,高吉喜參加了兩次調研,關於生態建設、礦產資源安全等。「直奔主題、不打招呼,有可能還會改變既定的調研路線,白天調研、晚上討論……」這些都是高吉喜感受到的政協調研特點。
  除了調研,多位環境資源界委員還把自己的研究帶到了基層。
  2023年7月,全國政協主席會議決定在全國政協委員中開展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
  兩個月後,天津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志揚來到河北邯鄲一所小學,為孩子們做了一場低碳科普講座。這是張志揚第一次給小學生講課。為便於小學生理解,張志揚以卡通動畫的形式解讀「碳達峰」「碳中和」等概念,「讓小朋友感興趣的同時又能聽懂」。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燕琴則主動聯繫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希望能向全國各省市贈送其團隊研發的相關成果。
  媒體報導稱,2023年12月,她和團隊把最新的「全國地表SAR遙感監測成果」對接給了環京津冀6省市相關部門,並在隨後的兩個月陸續送給了18個省份。接受贈送的山東省政協機關代表表示,對山東這個地質災害防治大省來說,這是一場「及時雨」。而資源大省山西表示,他們格外關注採煤沉陷區治理,有了這些數據,可以更及時地幫助他們發現礦山風險。
  這樣的經歷對燕琴來說很重要,「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向基層進行推廣,一直是我們做科學研究的目標之一。」燕琴說。
  「把調研進一步延續下去」
  從提案的效果看,履職一年來,這個「最年輕界別」的委員們也收穫滿滿。
  據《人民政協報》報導,2023年,環境資源界委員共提交政協提案160餘件,報送社情民意資訊200餘條,參加民主監督、視察調研60餘人次,投身委員履職「服務為民」100多人次,實現了履職第一年的「開門紅」。
  該報道稱,作為環境資源界的首批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對去年的履職工作印象深刻。「去年我提交的關於加強城市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加快能源低碳轉型、推進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三件提案,全部通過審查立案,得到相關部委回函辦理,並且已經在落實相關建議。」
  張興贏回憶,去年全國兩會結束後,由生態環境部牽頭,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氣象局、國家疾控局聯合對他的提案開展回函和辦理。2023年8月18日,8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積極推動開展城市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國家部委對落實委員提案的辦理的速度和效率讓我印象深刻。」張興贏說。
  為了提高全民保護長江的熱情,落實《長江保護法》,去年,童金南的提案建議,把每年10月的第二個週末設為「長江日」。2023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國家通過多種形式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活動。「這是並案處理的結果,也是對我提案的積極回應。」童金南表示。
  餘國東也有類似的經歷。去年,他重點圍繞「推動全市河流水質穩定、可持續達標」「重慶地方碳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及管理」等方面開展調研,發現並推動整改問題34個,形成調研成果31項,提交個人提案5件、聯名提案4件均被全國政協立案辦理,反映基層社情民意2件,推動解決了一批疑難問題。
  餘國東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他參加全國政協「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專題調研時,他提出6個方面問題及建議,被納入專題調研報告呈報給全國政協主要領導。
  近日,餘國東為收到這樣一個好消息感到興奮:2023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創「十四五」以來最佳水準。
  新一年的履職開始,多位環境資源界別委員也展望了新的履職方向,希望發出環境資源界別委員的新聲音。
  餘國東表示,今年,他將重點關注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保護與治理、小流域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等方面的工作。張興贏說,今年他將就推進我國地球綜合觀測系統建設、加強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的適應性研究等問題履職建言。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環境資源界別組小組會議上,「加強調研」是最「熱」的話題之一。「今年要把調研再進一步延續下去」,全國政協常委錢智民提議。
  童金南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今年他履職的重點還將圍繞貧困山區的可持續發展開展,計畫繼續調研更多的山區鄉村,進一步觀察糧食生產安全、耕地保護等問題,「多走基層才能看到實情、發現問題、找到答案」。
  (周群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