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鬥毆,臺灣「立法院」的「名場面」

  臺灣地區新一屆「立法院」2月20日首次會議上,就出現肢體衝突,藍綠「立委」現場開打,不少島內民眾表示,「這才是熟悉的『立法院』」。實際上,臺「立法院」因經常打架鬥毆,在國際上已經「聲名遠揚」,一些激烈打鬥場面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甚至出現在電視新聞中。以「黑紅」的方式登上國際舞臺的臺「立委」由此經常被批「家醜外揚」。
  水氣球、豬大腸輪番登場
  據臺灣「今日新聞」網站報導,在臺灣地區新一屆「立法院」的首次會議上,國民黨團原本提案要求「行政院長」陳建仁進行關於食品安全的專項報告,卻突遭撤案。陳建仁上臺報告前,國民黨「立委」高聲抗議「我們的孩子要食品安全」,民進黨「立委」則嗆聲罵道,「照起工,要開會」。因「綠委」試圖搶奪藍營自備的麥克風,混亂中國民黨「立委」徐巧芯和民進黨「立委」黃捷一度爆發肢體衝突,當場開打。其他「立委」也紛紛出動,上演一場藍綠混戰。
  臺灣「立法院」熱衷打架再度引發輿論關注,島內線民盤點了近年來「立委」打架「名場面」,梳理了慣用手段:輕則「擲物襲擊」,可用於投擲的物體包括但不限於鞋、水氣球、椅子、豬大腸等,主打一個「有啥扔啥」;重則「直接上手」,咬人、鎖喉、扯頭髮、扇巴掌,「能動手就不廢話」。「作戰」方式包括但不限於單挑、群架、男單、女單、男雙、女雙、男打女、女打男、男女混打,花樣百出,上演一場又一場「鐵血戰役」。
  「豬大腸事件」可謂近年來臺「立法院」最引人注目的一場大戰。2020年,進口美國含有瘦肉精的豬肉(萊豬)在島內成為熱門話題,國民黨「立委」為抗議民進黨當局,往「立法院」帶進大量未清洗的豬肉內臟,朝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猛潑,民進黨「立委」王美惠不僅擋在蘇貞昌前面做盾牌,還「丟回去反擊」。
  同一年,在「立法院」針對「監察院」人事案表決時,藍綠兩黨也曾上演一波衝突。國民黨團拿出水球砸向時任「立法院長」遊錫堃,現場瞬間變成「水球大戰」。民進黨「立委」用珍珠板阻擋,基進黨「立委」陳柏惟用手套反制。國民黨「立委」遊毓蘭拉扯民進黨「立委」邱議瑩的頭髮,被稱「拉發葉」。
  更早以前,臺灣「立法院」在2017年初審通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一期特別預算案」的一周時間裏,藍綠陣營爆發過至少3次肢體衝突,水球亂砸、椅座橫飛的畫面,成為國際熱點新聞,歐美媒體甚至以此開始分析島內「獨特的政壇現象」。不少島內民眾在互聯網上嘲諷說,「一言不合就開打」,選出這些「立委」不是讓他們來打架的;這麼愛打架不如去參加摔跤比賽。還有人調侃說:「幸好不是械鬥,不然搞不好要鬧出人命。」
  民進黨開了「全武行」先例
  臺「立法院」愛打架的傳統,可以從近40年前講起。有說法稱,1987年,32歲的時任民進黨「立委」朱高正用柔道招式摔飛64歲的國民黨「立委」周書府。這被看成是臺灣第一起「立法院」暴力事件,不過並不廣為人知。一年後的1988年,朱高正因不滿預算案審核,跳上主席臺毆打時任「立法院副院長」劉闊才,隨即兩人發生激烈扭打,這起事件被認為是開創了臺灣「立法院」的打架先例。此後,「立法院」暴力事件時有發生。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臺灣「立法院」鬥毆就引起歐美媒體和學者的注意,有媒體將「立法院」的鬥毆形容為「具有『臺灣特色』的民主」。1995年臺「立法院」鬥毆更是「憑實力」摘得「搞笑諾貝爾和平獎」,被諷得到「國際認證」,當時獲獎的理由是「證明政客們鬥毆比引起戰爭更有政治效果」。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旗下節目《60分鐘》1996年曾播放臺灣「立法院」的火爆流血場面,播報記者一邊搖頭,一邊形容臺「立法院」是「最為粗暴的『議會』」。
  香港《大公報》報導稱,上世紀90年代發生在臺「立法院」的打架事件不僅暴力,引發的衝突也很大。1993年5月5日,時任國民黨「立委」林明義遭民進黨蘇煥智粗口辱罵,一氣之下抄起大哥大朝蘇頭上直接砸下去。另一邊的「立法院國防委員會」,陳水扁一句「養榮民等於養豬」,讓眷村二代韓國瑜直接翻桌,更是出其不意地扇了陳水扁一巴掌,導致後者住院3天。
  1999年6月15日,「立法院」裏全天「氣氛火爆」,暴力打人事件頻發,甚至上演「集體暴力」戲碼。時任無黨籍「立委」、黑幫大佬羅福助因不滿民進黨阻撓議事,與民進黨「立委」發生衝突,扭打在一起。羅福助的兒子等熟人火速加入戰局,現場打成一團,多名「立委」掛彩。
  對於臺「立法院」早期的鬥毆現象,有島內人士分析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到90年代,儘管趕上國民黨威權時代結束,但國民黨依然佔據「立法院」大多數席位,如朱高正等在野的民進黨「立委」就認為,只有採取極端手段,才能「推動民主發展」。也有觀點提出,根據臺「立法院議事規則」,「立委」發言時間由主席宣告(通常為數分鐘不等),無法像其他國家與地區的類似機構一樣,利用冗長辯論的手段癱瘓會議,因此使用暴力成了臺灣「立委」癱瘓機構的唯一手段,也讓「立委」鬥毆被認為是臺灣政治的標誌之一。
  「格鬥場」成島內政客舞臺
  朱高正的「暴力問政」風格,逐漸成為臺「立法院」乃至地方議會的主流溝通方式。然而,如果說早年間臺「立法院」的打架鬥毆被認為是打破國民黨壟斷的一種「民主象徵」,那麼隨著時間流逝,近30年來此舉越來越失去正當性。有評論認為,肢體衝突如今已經成為臺灣政客的個人作秀與利益交換的工具,完全失去當年「打倒壟斷」的立意。
  《大公報》稱,進入21世紀後,臺灣「立委」們都溫和了許多,「立法院」中的暴力流血事件雖時有發生,但有不少是為了作秀。有一些「立委」還會穿著有自己名字的衣服,方便記者媒體拍攝。還有媒體評論稱,臺政客在「立法院」使用暴力的實際目的大多在於讓個人曝光在鎂光燈下,從而鞏固其政治利益。
  如果深挖臺「立法院」多年來暴力行為不斷的原因,終究還是與島內的「黑金政治」有著緊密聯繫。從李登輝時代開始,因「戒嚴」解除,島內各地方都開始有黑道背景的人士參選各級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不少黑道背景的人士「漂白」以謀求「保護傘」,利用在地方的強大財力當選,令「黑金政治」迅速發展,這便造成臺灣政壇的混亂。如上文所提曾在上世紀90年代出任無黨籍「立委」的羅福助,是臺灣三大黑幫之一「天道盟」的創辦人,曾任兩屆「立委」,一度被稱為「大哥立委」,他在任內涉及多起「立法院」內的暴力與外部的犯罪案件,至今被臺警方通緝。
  英國廣播公司(BBC)早前一篇文章就曾引用臺灣學者的觀點稱,臺灣的選舉風氣,從前至今都以「錢」為主,選舉時沒有金主贊助或龐大資金造勢的話,通常都不太會選上。該文章特意與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相比較,稱香港特區立法會在選舉時,金額與支出都會受到限制,如果超出預算或有不正當補助,廉政公署會立刻調查,而臺灣地區則缺乏這樣的監管。「自由還是要建立在完全的自律上,不能用破壞他人的自由來解決問題。」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建民23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臺灣政治民主化以後,「立法院」就成為一些政治人物表演的重要場合,幾十年來政治表演花樣百出,各種衝突也是家常便飯。島內一些政客熱衷於在「立法院」表演,實則為提升自身的社會知名度,增加聲浪,為其個人的政治生涯積攢人氣,參與「鬧劇」是一種常用的政治策略。
  「但歸根到底,『立法院』打架鬥毆的根本原因在於藍綠之間的政治矛盾以及所採取的對抗策略。」王建民說,相較於民進黨而言,國民黨的鬥爭性不強,民進黨基於其過去的做法,草根性得以延伸,其最具破壞性。這也是為何進入21世紀,民進黨「執政」之後「立法院」內即便發生衝突,流血事件也有所減少。王建民稱,近年來,民進黨在「立法院」佔據多數席位,國民黨和其他反對黨的勢力大幅下滑,相對而言「熱戰」衝突有所弱化,轉為「冷對抗」——即敦促民進黨對其自身決策負起責任。
  (邢曉婧 李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