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福建多地相繼推出各種措施

  兩岸融合發展,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發佈。在這一背景下,福建省發佈22條《實施意見》,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重點圍繞「共建共用第一家園,打造兩岸社會融合示範樣板」「深化閩臺經貿合作,打造兩岸經濟融合示範樣板」「密切閩臺人文交流,打造兩岸同胞情感融合示範樣板」「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構建福建全域融合發展新格局」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舉措。
  在1月23日於福州開幕的福建者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福建省省長趙龍強調,今年要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
  自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發佈後,惠臺政策措施持續疊加,推動福建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福建省政府也將「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列為今年全力以赴做好的八項工作之一。
  如何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趙龍當天向大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用「四個融合」勾勒了具體路徑:共建共用促進社會融合,互惠互利促進經濟融合,常來常往促進情感融合,先行先試促進全域融合。
  過去一年,福建支持基層民眾交流交往,引進臺灣鄉建鄉創團隊132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增至26個、居大陸首位。今年,福建擬推出更多便於臺胞參與的社會融合專案、基層治理崗位,鼓勵更多臺胞投身生態環保、鄉村振興、社會公益、司法服務等各項事業;設立一批兩岸青少年研學基地;推動臺胞在閩就醫、購房、養老服務、社會救助等享受當地居民待遇。
  趙龍表示,建設臺胞社會參與實踐地、臺胞求學研習集聚地、臺胞宜居宜業首選地、涉臺司法服務優選地,打造兩岸社會融合示範樣板。
  在經濟融合方面,福建去年加快基礎設施應通盡通,向金門供水累計超3000萬噸,”小三通」客運、榕臺空中客運、平潭對臺貨運航線複航;新設台資企業戶數和實際利用台資金額繼續位列大陸首位,閩臺貿易額累計突破1.5萬億元。
  展望新的一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拓展對臺連接通道,加快推進閩臺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中西部運輸通道建設,推動共建兩岸物流集散中心;優化涉臺營商環境,依法依規放寬台資臺企市場准入限制;深化閩臺產業融合,高質量建設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生技和醫療健康產業合作區等涉臺園區,加快佈局建設古雷石化基地重大石化專案。
  作為臺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福建多年來持續增進血脈相連、血濃於水的兩岸骨肉親情,「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
  著眼於兩岸同胞情感融合,福建今年將辦好第十六屆海峽論壇、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深入開展「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徵集、保護、開發利用和數字化工作,拓展閩臺同名同宗村交流,加強閩檯曆史文化、南島語族文化等研究,深入實施涉臺文物保護工程,推進兩岸媽祖文化史跡、關聖文化史跡、開漳聖王信俗、閩南紅磚建築申遺,開展民間藝術、地方戲曲、體育文藝等雙向交流,促進民間互動、青少年交流和文化交流更活躍。
  就全域融合而言,福建堅持因地制宜、以點帶面,廈金、福馬「同城生活圈」的打造和平潭的加快開放發展,尤為引人矚目。
  與此同時,福建「多點開花」,加快建設泉州和漳州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三明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莆田媽祖文化中心,發展龍岩和三明客家文化對臺交流專案,支持南平打造生態文旅產業對臺合作品牌、寧德打造閩臺新能源汽車智造基地。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所長蘇美祥接受記者釆訪時指出,福建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融合發展的契機,將讓臺胞臺企享受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龍敏/文)
  •泉州:推動泉臺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心靈契合
  福建省泉州市市長蔡戰勝1月10日在泉州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表示,泉州要主動融入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深化泉臺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全面實施海峽兩岸閩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促進兩岸心靈契合。
  當天,泉州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蔡戰勝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他指出,推動泉臺融合發展是泉州2024年的一大重點工作。
  泉州是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與臺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吸引了眾多臺胞來此創業、就業、投資、生活。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發佈,明確提出深化閩臺社會人文交流,促進福建全域融合發展。
  2023年11月,泉州啟用全國首個「臺胞醫保/健保線上服務平臺」,便利臺胞在泉看病就醫,探索兩岸醫保融合發展新路,以此推動泉臺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得到了眾多臺胞的關注和讚譽。
  在文化交流方面,泉州持續推動「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搶救性保護和活化利用,讓兩岸家書等涉臺文獻資料重回大眾視野,增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據統計,泉州市檔案部門已先後徵集整理3000多件(冊、張)「遷臺記憶」檔案文獻資料及大量的兩岸民俗活動資料。
  此外,隨著近年來兩岸融合不斷擴大,資訊化手段不斷完善,泉州涉臺部門也幫助很多臺胞在福建成功尋親。泉州市政協委員、臺盟泉州市委會秘書長林雅莉說,去年12月,臺盟泉州市委會幫助52歲臺胞黃如霜來泉尋親,想起當時場景,仍覺感動。
  黃如霜的父親黃興中年少赴臺,始終心念故鄉,曾於1982年和1987年返鄉尋親未果,最終抱憾離世。臺盟泉州市委會根據黃如霜提供的資訊,經過多方査證,終於找到了她在惠安的宗親。黃如霜得以完成父親遺願,與親人團聚。
  2024年,泉州還計畫強化金門供水安全保障,落實落細惠臺利民政策舉措,鼓勵臺胞來泉就業創業求學,推動「臺胞臺企登陸第一數據港」成為輻射全國的台商臺胞一體化專屬服務平臺,舉辦鄭成功誕辰400周年紀念活動等,全面推動泉臺融合發展。
  (吳冠標/文)
  •寧德:主打「信俗通心,產業相融」
  福建省寧德市市長張永寧1月11日在寧德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寧德要主動融入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
  與臺灣一水相連的寧德市,如何融入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信俗文化,是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樑與紐帶。在過去的一年,寧德市舉辦各類涉臺交流活動近80場。
  張永寧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化拓展寧(德)臺(灣)文化、信俗、宗親、姻親等方面交流,辦好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甘國寶閩臺武術文化周。
  在寧德,陳靖姑、媽祖、馬仙等眾多信俗文化,與臺灣同根同源、一脈相承。2023年12月12日,寧德市霞浦縣松山天後行宮正殿媽祖金身起駕赴臺,前往新北、臺北等臺灣12個縣市16座宮廟巡安、探親。
  作為媽祖信俗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播地,霞浦松山天後行宮是大陸現存歷史悠久、規格較高的祭祀海神廟宇,距今已有千年曆史。據考證,這是繼湄洲媽祖祖廟之後的第一個媽祖行宮,故有”媽祖行宮之尊」的美譽。
  「媽祖,是兩岸民心相通的獨特載體。」霞浦縣松山天後行宮董事會秘書長陳傑說,新的一年,將持續舉辦媽祖文化系列活動,通過媽祖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常來常往,讓更多臺胞常到媽祖「外婆家」走走看看。
  產業融合,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軍。今年1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發佈的《關於支持寧德市開發三都澳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核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亦將對臺合作作為寧德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核心區的路徑之一。
  在建設東南沿海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方面,寧德將積極推動與臺灣相關領域龍頭企業合作,共同打造閩臺新能源汽車智造基地。
  在加強人才合作方面,寧德將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產學研合作,吸引臺灣人才融入發展。
  在產業合作領域,寧德將支持台資企業積極參與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共建,持續提升合作層次。
  在正於此間舉行的寧德市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民革寧德市委員會向大會提交一份提案,建議開通霞浦三沙對臺灣基隆直航,加深兩地間新能源技術人才交流和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寧德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
  (呂巧琴 葉茂/文)
  •三明:積極打造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第一家園
  「『謝祐文化』是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和紐帶,我會充分發揮促進會的平臺作用,進一步推動兩地村(落)在更多領域開展交流合作,為兩岸文化交流搭建更多的平臺。」臺灣中華少數民族藝術文創促進會理事長朱王碧玉近日在福建省三明市舉行的三元區中村鄉白水佘族村明臺鄉村融合發展合作簽約儀式上如是說。
  據悉,臺灣中華少數民族藝術文創促進會與三元區中村鄉白水佘族村民委員會、三明物華工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三方簽訂鄉村融合發展協議。根據協議,未來十年,臺灣中華少數民族藝術文創促進會將發揮臺灣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優勢,加強與白水佘族村合作交流,優勢互補,打造白水鄉居、白水鄉居農場、明臺生態農業等文旅專案,吸引每年不少於2000人/次的明臺深度鄉村康養旅居客戶。
  三元區位於福建省中西部,是三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三元區搶抓政策機遇,借智臺灣團隊,按照「家園共建、民生共為、示範共創」的工作理念,積極開展閩臺鄉建鄉創實踐,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據三元區委臺港澳辦工作人員介紹,2022年,當地在岩前鎮為臺灣駐村團隊打造了一個基於開放共用理念的「生活家園、創業樂園、學習校園」,在充分尊重臺灣團隊使用需求的基礎上,配齊了院子講堂、實習教室、手工工坊、食堂宿舍等功能區,先後入駐兩批共41名來自臺灣大葉大學、屏東科大、勤益科大、中華大學、逢甲大學、致理科大6所高校的學生和13名臺灣鄉建鄉創專家。
  2023年11月,在當地舉辦的兩岸融合發展短視頻大賽上,臺灣民宿客棧協會副會長蔡幸爵團隊在三元區的「鄉建鄉創」故事片獲得了一等獎。2019年,蔡幸爵帶領團隊進駐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這是一個陶瓷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村落,村落周邊分佈著宋、元、明、清古窯址。
  在小蕉村,蔡幸爵團隊從設計、監工到產業發展,展開陪護式服務。他說,每做一個鄉村專案,團隊都會和當地村民進行深入交談,瞭解其具體需求後,再做規劃設計。如今,小蕉村已是當地著名的網紅打卡點,被授予「國家森林鄉村」「福建省森林村莊」「福建省鄉村振興試點村」「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示範村」等榮譽。
  為融合運用臺灣團隊在鄉村振興、陪伴式運營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近年來,三元區列西街道、岩前鎮、莘口鎮、陳大鎮等地的9個村先後同台灣團隊簽訂了「陪護式」服務協議,就鄉村振興重點示範線、海峽兩岸陶文化交流基地、萬壽岩文旅小鎮景區、忠山歷史文化名村活化利用、樓源村特色栽培產業等重點專案開展鄉建鄉創設計,謀劃並實施鄉村建設、公共空間營造、文化傳承、產業培育等鄉建鄉創專案27個。
  當地圍繞「百年楕、千年寨、萬年居」特色資源,與臺灣團隊共同探索打造萬壽岩野趣營地等文旅業態,共同謀劃推進萬壽岩區域公共品牌體驗中心、臺灣特色小吃等經營性專案。同時,發展城郊休閒旅遊產業,與臺灣團隊探索培育農事體驗、蔬菜採摘等新業態,開發蔬菜系列伴手禮,打造近郊型現代農業。
  (雷朝良 趙平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