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中之城——「絕密816」

  停工40周年後,「816工程」推出了沉浸式舞臺劇《洞見816》。農曆春節期間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這裏位於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2002年,工程被公之於世,並在2010年部分開放、成為當地景點,是目前國內唯一解密的核反應爐。
  如果站在涪陵金子山頂,會看到一根高約150米的煙囪筆直地指向天空。但這只是地上露岀的部分,在工程解密前的幾十年間,無人知道這個巨大的通風口是做什麼的。事實上,煙囪下半部分還有150米被山體掩埋,山體內是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
  世人震驚於它的規模,走進去發現,宛若進入另一個時空:「山中有洞、洞中有樓、樓中有堆、堆中有『太陽』。」
  工程的建築佈局如同迷宮,開挖總面積達10.4萬平方米。入洞後,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多達130多條,汽車通行洞、排風洞、排水溝、倉庫等設置齊全。
  洞內有18個大型洞室。工程主體部分的六樓是104核發電廠房,這是中國第一座核發電廠的廠房;9樓是中央控制室,這裏有當時國內最先進的電腦系統;還有被作為工程「靈魂」的101核反應爐主廠房等。
  主廠房內的核反應爐大廳從三層通向九層,高約79.6米。從第八層向下俯瞰,能看到一個巨大的池子,像口圓形的大鍋,就是人們所說的「太陽」,「鍋底」就是核反應爐冷卻室。在這個地方工作,危險係數極高。
  「鍋底」是核輻射最大的地方,超過人體可承受的一萬倍。一旦出現故障,工程人員隨時面臨著最強的核輻射危險。正常運作的情況下,核反應爐需要大量的冷卻用水,一次性可抽走大約三分之一的烏江水。
  據統計,這項絕密工程耗資7.4億元,相當於現在的1000多億元。工程建了18年,歷經三代人,耗費這樣的心血,也是緣於彼時中國核工業的建設處境頗為艱難,不得已而為之。
  消失的「白濤鎮」
  20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關係惡化,中國安全環境更加嚴峻,同時面臨來自美國和蘇聯的核威脅。
  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起草了《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直接行動的基礎》,提出四種摧
  毀中國核武器設施的辦法;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主張對中國實行核打擊,「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
  中國需要在沒有蘇聯參與的情況下建一座能生產具有裂變性質的武器級鈈-239的核反應
  堆。為了降低建設風險,工程師們選擇將核反應爐建在地表之下的山體之中。涪陵區的白濤鎮山區群山環抱,靠近烏江,位置隱蔽且能提供冷卻核反應爐需要的水源。
  1966年正值「三線建設」全面開啟第二年,中央批准修建我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代號「816」,它的全稱是「三線建設進洞的原子能反應堆及化學後處理工程」。
  隨後,一支神秘的工程兵部隊秘密遁入涪陵深山,六萬多名工程兵和技術職工先後抵達此地,與世隔絕,如同人間蒸發。那些年,山高霧濃的「白濤鎮」也消失在地圖上。
  根據中國共產黨重慶市委員會黨史研究室微信公眾號記載,工程人員進山時並不知曉此行的目的是什麼。進廠第一課就是保密。人們不准串崗,不准互相打聽。對外,他們宣稱是「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員工,通信地址只能寫「重慶市4513信箱」。
  一位景區講解員的父親曾是參與816專案的工程兵戰士,她對中國青年網回憶道,自從父親被調往「816」工程後,她便很難再見到父親,對他的工作性質更是一無所知。直到「816」地下核工程景區開放,全家才知道這裏有一座地下核燃料工廠。
  令人震驚的是,這樣廣闊的地下空間,全部由人工開鑿。當時沒有先進的設備,全靠工兵鎬、工兵鏟、炸藥、風鑽,鑿開堅硬的岩石層,24小時晝夜施工。
  「當初,年輕人為這個專案付出了太多,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當年,一位在山中挖掘五年的老兵對”媒體表示。
  在漫長的建設過程中,不少人犧牲。在距離洞體三公里處,有一個叫「一碗水」的烈士陵園,那裏有76塊墓碑,紀念犧牲的工程人員。他們平均年齡21歲,最小的只有17歲。
  直到1984年,國家因戰略調整,決定停建這座洞穴,816地下核工廠被封存。停建時,建築工程已經完成了85%,安裝工程完成了60%。由於工程未竣工,洞體岩壁上仍可看到密密麻麻的鋼筋裸露在外面,那是為了加固岩壁、防止塌方。
  根據當初的設計方案,巨大的洞體能夠抵禦100萬噸當量氫彈在空中爆炸的衝擊,或者1000磅炸彈直接命中攻擊。當年,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小男孩」也只有1.4萬噸當量。
  《洞見816》首演之後,一名曾參與工程建設的老兵落淚。他對上游新聞說道,「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就是當年三線建設的寫照。」「看完演出久久不能忘懷,感謝祖國和人民記隹這段歷史,沒有忘記我們。」
  (矮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