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智慧

  截至2022年底,全上海有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553.6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36.8%。預計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上海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占比將增加到40%。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遠超全國平均水準,應對人口老齡化形勢極為迫切。在此背景下,上海市「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創新養老服務供給方式,積極推進智慧養老。
  1月23日,上海市第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上海市市長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上海新增養老床位5510張、社區長者食堂41個,改建認知障礙照護床位2598張,完成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7715戶。面對不斷增長的老年人群,2024年,上海將繼續完善養老服務設施佈局,加大養老科技產品開發和應用。
  「作為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超大城市,上海多年來一直把養老當成民生服務的重中之重。」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結海告訴《瞭望東方週刊》。
  「通過從物聯技術到演算法平臺,再到場景應用和服務遞送的線上線下雙管齊下,上海在智慧養老技術研發與產品迭代方面不斷創新。」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周淩一說,「總體來看,上海智慧養老實踐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城市系統工程
  2023年年中,徐匯區淩雲街道梅隴六村社區入口處多了一座紅色的智能電話亭——「Hello老友亭」。半年來,不少社區老年人把它當成了真「老友」。「只要刷臉/身份證,不用去銀行排隊,我就可以一鍵查詢養老金。想要打車也不用輸地址,電話亭自動生成打車出發地址,附近計程車都能接單。」居民劉玉明說。
  「社區很多老人不會用手機叫車,過去常常要讓我們居委會幫忙,到智能電話亭一鍵打車,對老年人來說非常實用。」梅隴六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衛華說,「在電話亭等車,螢幕上還顯示計程車車牌號、距離、預計到達時間,讓老年人非常安心。」
  「Hello老友亭」是上海智慧養老領域的又一具體實踐。按照規劃,到2025年底,上海將改造1000座智能電話亭。
  在手機App時代幫助老年人方便地打車,實現這一「小目標」牽涉多個部門。比如,撥打上海電信「114」,就能聽到滬語一鍵叫車、非緊急轉運等適老語音服務。
  透過一個個「小心思」,可以看到上海在智慧養老方面的大格局。上海自2021年開始實施「數字夥伴計畫」「銀色數字工程」以來,政府網站、政府移動端應用和重點企業應用開展了大規模適老改造,大螢幕、大字版、語音版、簡潔版等更有溫度的適老智慧應用紛紛上線。與此同時,上海按照全面重塑流程、全程業務協同、全鏈數據聯動要求,開通了「一鍵就醫全程無憂、一鍵訂車溫暖出行、一鍵諮詢政策通曉」「一鍵緊急救援」等適老公共服務。上海還開展「百萬人次長者智能技術運用能力提升行動」,上線長者數字生活「隨申學」小程式,開設了針對老年人的數位化產品使用培訓班,鼓勵年輕人對老年人「數字反哺」,努力讓老年人在城市數位化轉型中「不掉隊」……
  社區成為城市適老改造效果的檢驗窗口。在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一鍵叫車智慧屏、老年友好智慧食堂、桂巷市場智慧菜場、「醫加醫」健康機器人等數字養老應用場景,被街道製作成「曹楊社區長者數字服務點位地圖」,在「15分鐘便民圈」上安排得明明白白。
  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上海提出了「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的目標。「這意味著,上海的數位化轉型不是某個領域單兵突進,而是一個頂層設計、總體統籌、相互協同、全面推進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生產、生活、生態各個領域,養老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華略智庫CEO、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陳昌智說。
  通過「數字夥伴計畫」培訓課,青浦區崧湖社區居民老曾說:「過去我看到智能手機就覺得心裏煩,醫院掛號、網上購物不麻煩子女就做不來。現在經過志願者手把手教導,我發現會用智能手機等於開闢了一個新天地。」
  「上海數位化養老從頂層設計到理念改變,從軟體覆蓋到硬體應用,已經全面鋪開。」陳昌智說,「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是一個時代命題,是事關城市方方面面、事關全體市民福祉的系統工程,也是所有城市數位化轉型的必修課題。上海以先進理念和前沿技術為支撐,把老年友好作為城市數位化轉型的價值追求之一,進而塑造一座更具溫度的人民城市。」
  養老院「無邊界」
  徐匯區華涇鎮的戴老伯多年獨居,他有點小執拗,不想去養老院,感覺在生活了一輩子的家裏才自在。
  2021年,華涇鎮推進適老化改造。在掌握戴老伯情況後,評估人員上門實地勘察,設計了有針對性的適老化系統解決方案。比如,針對洗澡困難,安裝了固定可折疊淋浴凳,配備防滑墊,降低滑倒風險;針對易忘關燃氣,安裝燃氣報警器,發現燃氣洩漏能及時報警;針對如廁下蹲困難,安裝了適老高度的智能馬桶,配備智能馬桶圈、馬桶助起裝置,提升實用安全性及便捷性。
  更重要的是,床頭安裝了緊急呼叫裝置,可通過無線網關連接緊急聯繫人手機。在社區附近,永康養老院通過24小時居家養老智能化系統,對戴老伯的即時體征數據「盡在掌握」。該系統通過應用智能床墊、人體雷達、生命體征探測離床感應、體征監測、緊急呼叫等設備,即時搜集、傳輸、分析各種狀態數據,並能夠即時預警。
  硬體的適老化更新,加上數字「雲監護」,讓不願搬去養老院的戴老伯,順利享受到了上海市「居家養老家庭照護床位模式」帶來的安心。該模式為需要照護的居家老人打造了一個由養老機構、社區照護體系、城市數字系統共同搭建的「無邊界」養老院。
  通過數字科技,養老院服務向社區無縫延伸,醫院服務則無縫向養老院延伸。《上海市養老服務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將打造100個智慧養老院、1000個數字化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培育一批智慧養老應用示範基地、示範社區和示範品牌。
  顛覆性重塑
  2023年11月底,家住長寧區江蘇路825號的獨居老人張阿姨被智能水錶「暖」到了。
  當天上午,江蘇路街道曹家堰居委幹部盛弘接到城運中心的待辦事件電話,告知居民張阿姨家的水錶顯示情況異常(12小時內,智能水錶讀數低於0.01立方米),需要立即核實處理。盛弘立即撥打老人電話,卻無人接聽,敲門沒人應,發微信也沒有回。
  盛弘心頭一緊,擔心老人發生意外,通過詢問平日和張阿姨結對的志願者,才知是大樓裏的鄰居們相約一起旅遊去了。
  即時、精准捕捉老年群體的數據是上海推進智慧養老場景建設的起始端。
  家住浦東新區南碼頭街道西三社區的獨居老人、純老家庭都裝上了「3+4智能保安」——智能水壓機、智能手環、智能小夜燈的健康3件套和智能煙感、智能門磁、燃氣報警、紅外線的安全4件套。
  南碼頭街道工作人員說:「我們街道有低保、殘疾、失獨等各種需要照護的老人,他們的相關數據都在平臺上打上標籤,標籤越多,我們關注的力度就越高。」
  「智能化守護的背後,是一整套高效的支撐服務和回應體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數字政府建設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趙勇說。
  「來自基層智慧養老實踐的一手數據,可為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提供重要的決策基礎。」周淩一說。多個點位的數據資訊經由演算法處理,生成每個老年人的特殊標籤,用微觀的數據指標勾勒出老年人真實的行動日常,通過整合日常生活、醫療健康、家庭人員的資訊並分類總結在智慧養老平臺,我們就能夠根據其生命階段提供相對應的養老服務。」
  智慧養老領域的資訊相互鏈接,又進一步為上層平臺——上海市「一網統管」應用服務提供了數據基礎。
  在徐匯區,區「一網統管」精准救助平臺依託養老領域的相關數據資訊,疊加老年人個人和家庭屬性標籤,形成了區內家庭全覆蓋畫像,由系統通過「政策找人」「情形找人」「事件找人」三類演算法,篩選出困難老年人,並建立起了有針對性的綜合救助體系。
  在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東園一居民區是位於陸家嘴「最美天際線」下的老舊社區,老齡化人口超過32%。東園一居民區社工史煒來到獨居老人俞阿姨家中,仔細檢查了廚房內的各類電器設備,還幫忙收拾了靠近插座的物品。之後,他打開手機,將瞭解到的情況輸入了「獨居老人風險分級管理平臺」中。
  東園一居民區共有103名獨居老人。「俞阿姨屬於低風險,我們一般每個季度上門一次,詢問她近期身體狀況有沒有發生變化,同時對電器、煤氣管道進行檢查,確保使用安全。」史煒說。
  2021年3月,「獨居老人風險分級管理平臺」系統在陸家嘴街道轄區正式上線使用,這是街道依託「一網統管」大數據平臺,在市級「社區雲平臺」和區級「智治通」平臺的數據底板基礎上,創新性的工作成果。該平臺目前已覆蓋街道1827名獨居老人。
  眼下,「一網統管」已累計彙集各類應用1466個,智慧養老與其他很多智慧應用正逐漸實現多元異構數據融合。「讓數據『跑』出更多價值,這是智慧養老對傳統養老服務模式的顛覆性重塑。」張結海說。
  帶動產業變革
  舒舒服服居家,再配個機器人做飯、打掃,還能助行、助浴,悶了和機器人聊天說笑——這是無數人的「夢中養老模式」。這一夢想或許在2025年就有望實現。
  總部位於上海的達闥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從2015年成立之初就立下願景:做出能走進千家萬戶的家庭保姆級機器人。目前,達闥的工程師正緊鑼密鼓地開展人形雙足機器人的研發工作。這一款新產品是女性形象的保姆機器人,行為動作更接近人類,將來可以在家庭、養老院等多種場景服務,計畫於2025年商用。
  「能夠直立行走,可以操作工具,做視覺感知並決策的機器人,做出來非常困難、非常燒錢,背後需要大量計算和測試,還要有規模龐大的供應鏈企業來配合。對達闥來說,每一步都走得艱難,但我們堅信,長三角有強大的機器人產業基礎,上海是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高地,我們一定能做出來。」達闥機器人聯合創始人汪兵說。
  「如果說,建設全面覆蓋的養老服務體系、提升智慧養老惠民的廣度屬於『養老事業』,那麼啟動各類市場要素活力,提升智慧養老的創新高度就是在發展『養老產業』,事業與產業在智慧養老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缺一不可。」陳昌智說。
  作為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的前沿高地,上海擁有衛寧健康、老淶福、頤家(上海)等深耕智慧養老領域的企業。
  2022年2月,國務院發佈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推動長三角等區域發展高水準的銀髮經濟產業園區。同年1月,上海市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園——浦東張江園區、上海市浦東新區智能養老產業園正式運行,兩個園區集聚傅利葉智能、司羿智能、傲意科技、聲佗醫療、綠穀制藥、瑪士撒拉、先施健康、優愛寶、上海國際醫學中心、上海健康醫學院等優秀企業和機構100餘家。
  「總的來說,大城養老的上海實踐既是高新科技賦能養老服務,重新整合、優化配置養老資源的過程,更是通過養老體系的智慧化建設,不斷提高市場融合程度,鼓勵各主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養老服務多元化、精准化、智慧化的過程。」陳昌智說。
  2024年1月21日,在上海市智慧養老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論壇暨智慧養老專委會年會上,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帥提出,智能機器人是構建和諧的大健康產業鏈的關鍵裝備,雲平臺技術是社區與三級、二級醫院養老院同質化康復治療水準的關鍵保障,而「智能場景+機器人技術」構建的智慧康養系統,能夠為患者實現「醫療機構—社區—家庭」連續性的服務,對機能衰退的老年人意義重大。
  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徐啟華認為,現階段智慧養老建設還有痛點、難點和堵點,如購買力不足、從業人員水準有待提高、智慧產品適用性不夠等。他建議政府把智慧養老建設納入「城市新基建」。
  「智慧養老作為一種新興服務樣態和服務模式,『領頭羊』上海仍面臨著來自技術效能與服務協同的多重挑戰和考驗。下一階段,上海如何迎接挑戰,繼續為全國標注智慧養老的新高度,值得期待。」陳昌智說。
  (萬宏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