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養老,添暖城市

  在廣州市養老院,放置於病床床墊下的智能檢測帶正即時監控老人健康數據,在對老人正常睡眠毫無打擾的前提下,已對近千個風險事項做出預警;在北京,科技公司亮亮視野研發的老人專用AR眼鏡,既能「看」又能「聽」,重量僅79克;在山東日照,一個小小的遙控器成了獨居老人的「神器」,一鍵「召喚」助餐、保潔等服務……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29697萬,占全國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1676萬,占全國人口的15.4%。
  中國人口老齡化規模大、程度深、速度快。與此同時,隨著教育水準較高、消費能力較強的「60後」一代逐步變老,銀髮經濟的GDP占比持續攀升,在拉動內需、培育新興產業和促進就業等方面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4個方面26項舉措,涉及養老照護、智慧健康養老等諸多領域。在這個國辦2024年1號檔中,明確提出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
  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關乎所有人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人力成本不斷攀升、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智慧養老正在為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注入蓬勃新動能。
  事業產業並重
  怎樣理解「智慧養老」概念?
  中國人民大學資訊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智慧養老研究所所長左美雲認為,智慧養老指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從生活起居、安全保障、醫療衛生、保健康復,到娛樂休閒、學習分享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務和管理,對涉老資訊進行自動分析、預警甚至主動處置,並逐漸實現技術與老年人的友好、自主式、個性化智能交互。
  「作為對傳統養老模式的一場革命,智慧養老將結合先進技術的優勢與力量,為我國養老事業和產業面臨的難題與困境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與切實可行的實踐道路。通過智慧手段,把那些人力做不到、做不好或者不願意做的事情交給機器設備、機器人去完成。」左美雲說。
  2012年,全國老齡辦首先提出「智能化養老」的理念,鼓勵支持各地開展智能化養老探索。因此,2013年也被稱為中國養老服務業「元年」,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馮文猛介紹,2013年,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為養老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自此,中國養老服務業逐漸駛入發展快車道。
  以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國家衛計委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畫(2017-2020年)》和2020年住建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六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意見》為標誌,居家和社區智慧養老服務,包括建設智慧養老資訊平臺、配置智慧養老服務設施、豐富智慧養老服務形式、創新智慧養老產品供給等等有了更為清晰的設計部署,智慧養老產業進入成長期。
  2021年以後,工信部、民政部、國家衛健委等部委再次印發相關檔,針對老年人健康提出強化保障、提升醫療康復護理水準,增加居家、社區、機構等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等規劃措施。智慧養老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在十多年的探索過程中,智慧養老服務逐步進入養老機構、進入社區、進入家庭,「老有頤養」理念已成全民共識,「智老化」「適老化」改造成為城市更新重點專案,數字技術創新與城市治理場景不斷融合,有力推動了養老事業高質量運行和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了老年人群體的生活幸福度和老年人家庭的整體生活品質。
  助力城市治理
  「黃婆婆怎麼這麼久了還是離床狀態,馬上去她家看下。」2023年12月15日下午,成都市青羊區文家街道康莊社區的網格員莫佳宇手機上收到一條預警,她立即點開社區「居家老人看護平臺」系統,查看到原本需要臥床的黃婆婆已離床兩個多小時。擔心獨居老人發生意外,她立即和同事入戶查看,確認老人安全才放心離開。
  網格員能第一時間掌握社區獨居老人狀態,源於一套用於社區精准管理的智慧系統。走進智慧蓉城文家街道運行中心,一塊LED螢幕上滿是藍色的心形圖示和數據:「周爺爺,91歲,呼吸率18,心率82;喬婆婆79歲,呼吸率19,心率85……」大屏即時更新著老人們的身體數據。
  康莊社區書記周成軍指著螢幕說:「這是幸福驛站社區居家老人看護平臺,我們把轄區內高齡、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納入該系統,並錄入子女資訊及志願者聯繫名單。針對獨居老人,還特別為他們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即時監測,可監測心率、呼吸率、睡眠品質等。」
  數據甚至細化到離床次數、翻身次數以及午睡時長,這些「細緻活」又是如何得到的?周成軍拿出一個白色小方盒說,這是毫米波智能感測器,將該儀器放置在監測對象的床頭,通過人機物聯網生命健康監測,可即時監測老人的身體狀況。同時,社區建立了風險預警回應聯動機制,如果出現緊急情況,系統會自動將該人員的情況「報警」給社區網格員、緊急聯繫人等,以便在第一時間上門處理。
  一鍵掌握、精准服務,智慧養老要深度嵌入智慧城市治理服務體系。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楊帆在調研中發現,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少服務需求都比較細小零散,安排專人服務不現實,但如果相關服務無法及時對接,又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多實際困擾。智慧養老恰恰能打破時空阻隔,在養老服務資源集約性供給上,在服務精准觸達上,發揮巨大效用和潛力。
  「小泰小泰,今天天氣怎麼樣?」「小泰小泰,今天中午餐廳吃什麼?」「小泰小泰,呼叫線上家醫」……這是泰康之家·北京燕園三期居民馮阿姨與「小泰智能音箱」的日常對話,也是泰康居民「擁抱」智慧享老的一個縮影。現在馮阿姨每天都是從叫出「小泰,早上好」開始的,她說:「小泰音箱的出現改變了我的認知,豐富了我的生活。」
  2023年9月,泰康之家發佈了全新升級打造的「智慧社區」產品體系,重點推出「智慧管家」和「智慧運營」兩大核心產品。
  泰康之家助理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張惠豐向《瞭望東方週刊》介紹,「智慧管家」緊緊圍繞社區長輩的實際享老需求,以小泰智能音箱為核心產品,為長輩提供全方位、線上線下相結合的7×24小時服務,涵蓋了安全、健康、餐飲、居住、文娛、社交、運動、公益八大核心場景30餘項服務。
  「長輩們在身體不適、出現跌倒等情況下,可以一呼觸發社區緊急救助流程,與長輩居室內的拉繩報警裝置互為補充;有健康問題時,可隨時呼叫線上家醫進行視頻問診;在生活中需要幫助時,線上管家會隨時提供協助。」張惠豐說。
  截至目前,「智慧管家」在北京燕園三期已發放200餘臺,日均用戶活躍率81%,日均使用時長達70分鐘,總語音交互達到1.8萬次,日語音交互超過200次,「營養美食」「體征錄入」「一周活動」等特色功能模組深受老年居民歡迎。
  「智慧養老走進社區,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可更好滿足老年人的多樣需求。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智慧養老走進社區大有可為。」楊帆說。
  老人手裏的小設備發出需求,牽動城市提升治理效能的大提升。許多地方正在行動,從政策制度、組織協同、技術支撐等方面推動智慧養老體系建設。
  重慶市明確提出,支持老年人產品用品集散基地建設,推進運行「渝悅養老」數位化應用,優化升級「便捷養老服務」場景,逐步實現養老資訊共用和遠程監護,為全體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需求線上一站式服務。
  廣州市發佈智慧養老需求清單,設立養老服務數據監測中心,運用人臉識別、手機定位等技術手段,實現養老服務過程可視、結果可查、品質可控。一批智慧養老應用已經落地。例如,長者大配餐服務全部實現刷卡/刷臉就餐,自動完成就餐結算及補貼減免。
  在人口老齡化問題較為突出的江蘇,鹽城市萬戶新村社區創新「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建成智慧社區平臺;蘇州市姑蘇區滄浪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設置了智慧養老等8大功能服務區;連雲港、徐州市等地多個社區都在打造智慧養老特色服務品牌……
  技術解決痛點
  「如果沒有這個守護卡我可能就沒今天了,真的是起死回生!」74歲的何奶奶回憶起幾個月前的突發情況,至今心有餘悸。
  2023年9月12日,獨居在佛山市南海區的何奶奶從外地旅遊回來,剛進門就感覺心跳加速、血壓飆升,整個人癱軟無力,幾乎失去知覺。何奶奶第一時間拿出掛在脖子上的銀齡守護卡,按下紅色SOS鍵。銀髮守護平臺立即幫老人接通了南海民政的智慧養老守護平臺。利用銀齡守護卡的定位資訊,不到5分鐘,120救護車便抵達老人家樓下將其送往醫院。
  「平臺還幫我聯繫了女兒,救護車和女兒同時趕到。路上及時吸上氧氣,我才感覺清醒了一些,救助心臟病真的是爭分奪秒!」何奶奶說。
  救回何奶奶的「小卡片」是騰訊SSV銀髮科技實驗室聯合幾米物聯推出的銀齡守護卡。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副總裁、騰訊SSV銀髮科技實驗室負責人竇瑞剛向《瞭望東方週刊》介紹,銀齡守護卡通過GPS、WiFi、LBS的三重定位,家屬、社區和機構可以隨時瞭解老人行蹤,防止老人走失;通過小程式在地圖上設置安全守護區域的電子圍欄,老人一旦走出安全區域,銀齡守護卡立刻會通過短信、電話、平臺通知等多重方式報警;老人如果遇到突發意外情況,可以長按銀齡守護卡上的SOS按鍵,一鍵緊急呼救,以便及時獲得救援。
  「除了安全守護的相關功能外,銀齡守護卡還以適老化的方式提供了很多生活服務。比如,和家人的雙向親情通話、便捷的微信支付、遠程問診讓老人在家就能輕鬆對話三甲醫院醫生、提醒老人按時吃藥……這些功能,都可以通過銀齡守護卡上的觸摸屏和4個按鍵實現。」竇瑞剛說。
  「在中國,90%的老年人都是居家養老。通過可隨身攜帶及可穿戴智能小設備來聯通相關服務,是一個理想的方式,這些設備可按需自由組合搭配,進行個性化定制。」竇瑞剛說。
  「聽語者」智能AR眼鏡是一款服務老年人的可穿戴設備。
  北京亮亮視野科技有限公司在2022年推出了「聽語者」產品。聽力受損、退化的老年人戴上眼鏡後,可通過眼鏡螢幕顯示的字體,「看懂」身邊親友的對話內容。螢幕內容可隨意切換字體大小,提升老年群體的用戶體驗。
  亮亮視野產品負責人梁祥龍告訴《瞭望東方週刊》:「一名醫術精湛的老醫生,苦於聽力下降,影響他發揮餘熱。戴上『聽語者』後,他現在能清楚瞭解患者訴求,又可以用醫術服務患者,這讓他非常欣慰。」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陳功認為,和出生於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高齡老人相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這批「新老人」,對養老服務的個性化、多樣性和品質化要求明顯變高。如何滿足市場有效需求,成為當下銀髮經濟發展的重點。
  《意見》提出,銀髮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作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因此,推進新一代資訊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場景集成應用,發展健康管理類、養老監護類、心理慰藉類智能產品成為下一階段銀髮經濟的發展重點。
  「當前,我國老年人的健康與養老需求還沒有完全釋放,供給側還處於起步階段。」陳功說。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老年用品市場的規模已達5萬億元,產品種類和數量具備一定規模。據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發佈的《中國銀髮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預計,2035年中國銀髮經濟規模將達到19.1萬億元。
  1月22日,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何亞瓊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將培育壯大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重點對互聯網+醫療健康、智慧養老院、智慧社區等場景,會同有關部門持續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遴選和動態管理。至今,工信部已發佈三版《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鼓勵企業開發和推廣適老產品和服務。
  「銀髮經濟正從理念推向行動,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行動。」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說。
  (張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