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探路大灣區「跨境養老」

  隨著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逐步形成,大灣區內地城市也逐漸成為許多港澳老人養老的首選之地。業內專家認為,在「跨境養老」方面,港澳和大灣區內地城市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內地有著豐富的土地和人力資源,港澳則有先進的醫療條件和豐富的社會養老服務經驗,兩者優勢互補發揮協同效應,不僅有利於滿足港澳社會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而且還將啟動大灣區醫療養老產業,互利共贏。
  提供高質量養老服務
  在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養老」正成為一種新趨勢。越來越多港澳老年人選擇來到廣州、深圳、珠海等大灣區內地城市,在綠水青山中享受舒適的退休生活。
  最近,粵港澳共同發佈養老服務「灣區標準」;廣州向港澳老年人開放南沙區公辦養老機構床位;集養老、醫療等於一體的「澳門新街坊」也即將建成……眼下,粵港澳三地正攜手合作,為推動大灣區「跨境養老」高質量發展探路先行。
  價格合理、配套齊全、服務貼心……香港居民何錫麒夫婦居住的養老院正是今年廣州南沙探索港澳居民「跨境養老」的首個指定試點。在占地約1.3萬平方米的院區裏,醫務室、康復室、閱讀室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寬敞的房間內還配有獨立洗手間、呼叫系統和無障礙適老化傢俱。
  「我們養老院不僅注重長者的日常起居和養護服務,還會提供多種娛樂活動和文化課程,如書法、音樂、繪畫等,為長者帶來更多的生活樂趣和文化體驗。」廣州市南沙區養老院院長盧永紅介紹,目前養老院已接到許多港澳長者的入住諮詢,希望能為他們營造家的氛圍,在這裏享受幸福的退休生活。
  除了入住養老院,不少港澳老人也選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居家養老」。今年70多歲的馬老伯是香港人,目前和老伴在廣州海珠定居養老。他表示,廣州有著「花城」的美譽,空氣和居住條件都很好,各種生活配套設施也很方便。「我們每天都去附近的茶樓吃早茶,晚上和街坊鄰居到公園散散步、聊聊天,這樣的退休生活,香港的朋友們都很羡慕。」
  「港澳老人『北上』養老是未來的大趨勢,也是更好的選擇。」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陳志育表示,港澳社會的安老養老服務多年來都供不應求,價格也相對較高。以香港為例,現階段政府資助養老院的輪候時間平均在2年左右,最長可達34個月。如果老人選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不僅能大大縮短輪候時間,還可以同等價格享受到優質的照護服務和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
  優勢互補提升服務水準
  「我每天吃了早飯就來服務中心,這裏是我的第二個家。」今年66歲的澳門居民康阿姨2017年起跟隨女兒到珠海橫琴生活。幾年來,她幾乎每天都到家附近的澳門街坊總會廣東辦事處橫琴綜合服務中心參加廣場舞班、旗袍班等活動,結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老朋友」。
  康阿姨說,在服務中心的長者飯堂,只需3元就能吃到一頓午餐,還能報名成為中心義工隊成員和社區志願者。「通過參與活動,我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開始享受退休生活。」
  近年來,廣東各地積極引入港澳優質養老服務機構和民間團體,學習借鑒港澳養老服務理念、特點和經驗,提升養老服務品質和水準。珠海依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引進香港仁山優社、澳門街坊總會等港澳知名養老服務組織進駐,為在當地生活的港澳老年人提供幫助。
  「在養老服務方面,港澳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各有所長。」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副理事長黃潔貞表示,內地有優質的養老配套設施和人力資源,港澳則在老年醫療和社會養老服務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彼此可以優勢互補發揮協同效應,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優質的養老服務。
  加快探索養老產業發展
  隨著「跨境養老」不斷推進,粵港澳三地在建立養老服務標準、加強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銜接等方面加快合作探索腳步。
  去年4月,粵港澳共同發佈110項「灣區標準」,其中《養老機構認知症老年人生活照顧指南》等多項標準涉及養老服務領域,為建立大灣區養老服務標準規範提供指引。「灣區標準」還推動實現內地與港澳之間醫療機構設立、醫療服務互認等方面的互利合作,讓居民更便捷地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
  大灣區在醫療養老產業方面的巨大市場和機遇,同樣吸引著港澳企業和投資者加速佈局,目前已有多家港澳企業在粵開設或運營養老服務機構。澳門投資者羅盛宗表示,大灣區交通便捷,許多內地城市也推出港澳人士參加醫保的政策,「我十分看好大灣區養老產業的發展」。
  「過去養老主要在於解決吃、穿、住、醫、用等日常生活必需的問題,是『生活必需型』養老。現在,養老將由『生活必需型』向享受型、發展型、參與型發展。」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吳玉韶認為,如今的老年人對高質量養老服務需求也更高。因此,大灣區不少養老機構也適應這一趨勢,開設老年大學,推出古典舞、民族舞、聲樂等課程,這些都大大豐富了赴內地養老的港澳老人的生活。
  舒緩港澳社會養老壓力
  港澳都是長壽社會,居民平均壽命達到84歲以上,人口老化指數正在不斷上升,給社會保障、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都帶來不小壓力。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近日在網志仲介紹說:「到2040年,香港總人口將達到811萬,人口急速老齡化,住宅房屋也呈現『老齡化』,長者的住屋及社會設施等均對土地有很大需求。」對於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港澳社會普遍共識是需要未雨綢繆。
  推動和發展「跨境養老」,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估算,截至2020年約有54萬名香港永久居民經常在廣東省生活,當中16.5%(即約9萬人)為65歲或以上。香港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認為,香港在醫療、社會服務、規劃等方面做得不錯,但用地和人手是「最大的兩座山」。而大灣區內地城市在這兩方面的資源總體較多,如果在此多建養老院,對香港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在澳門,「跨境養老」已不再是新鮮詞。近年來,粵澳為推動澳門居民在橫琴養老,合力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24小時通關,常住橫琴之澳門居民的醫保試點,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的引進,集養老、教育、醫療等於一體的「澳門新街坊」的興建等。預計2023年,「澳門新街坊」就將竣工,這個為澳門居民專門打造的集住房、醫療、教育、社區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民生專案,有望為大灣區「跨境養老」服務市場提供全新的示範和借鑒。
  香港工聯會廣州中心主任邵建波認為,從長遠來看,港澳老人赴內地養老將是未來的大趨勢,如果福利政策能支撐的話,希望回內地養老的港澳老人應該會越來越多。在妥善安置養老者的前提下,更可有效減輕香港和澳門的養老壓力。
  吸引資金發展養老產業
  大灣區在醫療養老方面的巨大機遇和市場,吸引著資金和人才湧入。2019年2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其中6次提及「養老」,特別提到要加強跨境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銜接、支持港澳投資者在珠三角九市興辦養老等社會服務機構等。如何和政策做好對接,抓住產業發展黃金機遇?業內人士都在探索。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前司長、南豐集團行政總裁梁錦松去年底表示,他正在廣東省內尋找機會,探索設立若干國際醫療養老試驗區。他認為,在國際醫療養老試驗區內,應允許同時使用內地、港澳和先進醫療國家的藥物和技術,允許內地、港澳和國際合資格醫生在試驗區內執業,鼓勵港澳及國際具有先進管理經驗的醫療機構設立分支機構,內地醫療數據和香港醫管局的數據對接等。梁錦松表示,這樣的試驗區可帶動大灣區醫療養老服務品質整體提升,滿足內地民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醫療養老服務需求,為港澳同胞提供高水準的醫療養老服務。
  「大灣區內地城市需要完善養老、康復、臨終關懷等老年生命產業鏈,吸引港澳地區長者。」從事養老社區建設的泰康之家首席執行官邱建偉表示,該企業計畫在珠海、惠州等地尋找社區專門解決港澳長者的養老需求。邱建偉認為,未來若能完善大灣區的醫保等政策,將會更好地促進大灣區養老產業發展。
  (汪靈犀 金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