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港澳和廣東省內城市承辦貼切的「全運會」項目

  本月十一日,第十五屆全運會組織委員會正式成立,標誌著賽會籌備進入全面推進階段。組委會決定,第十五屆「全運會」將於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九日至二十一日在廣東、香港、澳門舉行,廣州市將承辦開幕式,深圳市將承辦閉幕式。「十五運」競體比賽設三十四個大項、四百零一個小項;群眾賽事活動設二十三個大項、一百六十六個小項。廣東將承辦多數項目比賽,香港將承辦男子籃球二十二歲以下組、場地自行車、擊劍、高爾夫球、男子手球、七人制橄欖球、鐵人三項、沙灘排球等競體項目,以及群眾賽事活動的保齡球項目;澳門將承辦乒乓球、女子排球成人組、三人籃球、男子籃球十八歲以下組等競體項目及空手道項目的群眾賽事活動。「十五運」承辦比賽的場館中約百分之九十為現有場館,將有效降低辦賽成本,實現節儉辦賽。
  「十五運」是粵港澳三地承辦的我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綜合性運動會,也是香港、澳門首次承辦全國運動會,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表達了對香港和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動下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期望。改革開放初期,「省港杯」足球賽通過體育交流的方式爲內地與香港地區構建互動平台,爲粵港兩地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合作提供了可能。因此,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十五運」,具有重大意義。
  實際上,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全運會」承載著國家打造國際一流灣區、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國家重要戰略部署,將在促進粵港澳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粵港澳聯合承辦「全運會」亦充分展示了國家豐富和發展「一國兩制」實踐的堅定信心,同時也標志著「一國兩制」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從以往側重經濟發展逐漸轉變爲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新局面。粵港澳聯合承辦「全運會」將推動粵港澳三地合作取得實際進展,體現了中央政府對香港、澳門繁榮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對民生福祉的高度關心,彰顯了香港、澳門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建設中的突出優勢,爲香港、澳門的長期穩定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提供新機遇,對助推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强港澳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以及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從組委會的決定看,廣東將承辦「十五運」的多數項目比賽,而且開閉幕式都是由廣東省的城市主辦。這當然是基於廣州市和深圳市都曾分別承辦過「亞運會」、「亞大運」及「全運會」,具有殷實的場地和豐富的經驗。但似乎與「粵港澳合辦」的意涵並不完全吻合。其實,即使是條件「最差」的澳門,也曾舉辦過「東亞運」、「葡語國家運」和「亞室運」,同樣舉行了質素很高的開閉幕式,並由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當然,在港澳舉辦開閉幕式,由於受通關制度限制,可能不方便內地尤其是廣東省的觀眾到場欣賞。
  既然閉幕式在深圳舉行,估計由廣東省承辦的大多數比賽項目,可能也將會有一些安排在深圳市舉行。至於其他的地級市是否也安排舉行某些貼近當地「地氣」的比賽項目,至今未見披露。而查閱最近三屆「全運會」,除十三屆是在整體城市(直轄市)的天津之外,在遼寧省舉辦的十二屆「全運會」,除了省會瀋陽市之外,大連、鞍山、本溪、營口、丹東、撫順、錦州、阜新、遼陽、鐵嶺、朝陽、盤錦、葫蘆島等幾乎所有的省轄地級市,都「分到油水」。而在陝西省舉辦的「十四運」,也分別在寶雞、安康等地級市舉辦適當的項目。
  從有關資料看,廣東省不少地級市都擁有可以舉行全國性以至國際性賽事的場館。而且,廣東省的運動健兒輩出。雖然曾經獲得奧運等國際性賽事金牌者,都是以廣東省的名義向國家隊輸送人才,並曾在廣東省體育運動學校深造並接受高級訓練,但他們最初都是由各個地級市輸送的。比如在最近一屆的東京奧運會,來自汕頭的跳水名將謝思埸在男子雙人三米跳板、單人三米跳板項目上爲廣東軍團贏得首金和第三金;在女子四乘二百米自由泳接力决賽中,來自深圳的泳壇新星湯慕涵與隊友張雨霏、楊浚瑄、李冰潔以打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奪冠,爲廣東摘得第二金。而為廣東軍團獲得第四金,以「無水花」驚艷全球的全红婵,則來自湛江市。而在此之前,湛江市還出過世界跳水冠軍陳麗霞、勞麗詩、何沖等,及世界帆板冠軍張小冬。基於此,「十五運」的上述比賽項目,是否也適應在這些地級市舉行,以鼓勵當地培養更多的世界冠軍人才,及對當地培養人才做出成績的答謝?
  說到此,不能不提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是「香港仔」。他在參加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時,發出了「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的鏗鏘誓言,振聾發聵,讓無數人動容,也激勵了多少代中國運動員和全體國人。憑著這個衝勁,容國團面對曾九獲世界冠軍的匈牙利老將西多,在首局失利的境况下,他沒有絲毫畏懼和退縮,而是選擇迎難而上,最終連勝三局戰勝對手、奪取金牌,充分展現了拼搏的精神力量。為此,央視專門拍攝了紀錄片《人生能有幾回搏》,採用多綫性的叙事方式,通過大量珍貴影音資料、生動的親歷者口述,完整再現了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容國團拼搏奮進的人生歷程。因此,筆者對「十五運」未能將男子兵乓球單打項目安排在香港舉行,頗為失望。
  「十五運」的競技項目中,有馬術(三項賽、盛裝舞步、場地障礙),而香港獲得分配的八個競技比賽,卻竟然沒有馬術。一方面,如在香港舉辦馬術,能夠體現「一國兩制」中的「舞照跳,馬照跑」;另一方面,廣東省的馬術運動,還是由香港馬會傳授的。何況,二零零八的北京奧運,其中的馬術比賽就是安排在中國的香港特區舉行,在十二天內進行盛裝舞步、場地障礙賽及三項賽等三個項目的比賽。
  澳門獲得分配承辦「十五運」的四個競賽項目及全國第十二届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届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兩項競賽項目,包括乒乓球、三人籃球、五人籃球(男子十八歲以下組)及排球(女子成年組)及一個群衆項目空手道,幷承辦全國第十二届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届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兩個項羽毛球競賽項目。而澳門運動員能夠奪得獎牌的武術,澳門則無緣舉辦。
  應當說,包括台灣地區在內,全中國的殘疾人體育運動,最早是在澳門興起的。遙想當年,鄧樸方來澳訪問,他在欣賞了澳門殘疾人的輪椅舞及一些比賽項目後,贊不絕口,並將之引進內地。既然有此淵源,適宜將更多的殘疾人運動比賽項目,安排在澳門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