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民黨「反共」教育我為何轉變對大陸觀感?

  因痛批民進黨「去中國化」的「108課綱」乃「無恥課綱」而成為媒體焦點,區桂芝坦言在課堂上,她確實被學生質疑過受到中共「大外宣」的「洗腦」。如何理解和認知「洗腦」,區桂芝有自己相當獨到的見解,這必須從她特殊的家庭經驗說起。
  親眼見證大陸百姓生活提升
  1963年在台灣基隆出生的區桂芝,父母均來自於廣東,原來遷居香港,後因父親遭受港英殖民當局無理的政治迫害,一家人又輾轉落腳台灣。區桂芝有八個兄弟姊妹,散居於美國、加拿大、香港、北京、台北,由於母親對家鄉廣東湛江的眷戀,年邁之後決定返鄉定居。以上的背景,讓區桂芝經常往返兩岸三地,對西方世界的情況也多有了解。
  幾乎年年都到大陸的區桂芝,親眼見證湛江這個連二線都排不上的城市之變化。最早去的時候,湛江甚至比台灣的鄉下還落後,即便如此,還是能感受到當地百姓的善良。隨着湛江一年一年變化速度之快,可以發現當地百姓生活越來越好,這跟台灣新聞報道裏的中國大陸完全是兩個世界。
  區桂芝經常跟學生說,全世界第一個「去中國化」的政黨就是共產黨,可是中共不是不要做中國人,而是起初認為中國傳統有一些是導致落後、挨打的陳腐因素,所以要儘快的富強壯大,才能抵禦西方的侵略。再往前追溯到五四時期,既有全盤西化派,也有保存傳統派,例如錢穆、牟宗三、唐君毅等人,他們出到香港,後來又來到台灣,帶着中國文化種子到處播種。
  台灣還在用冷戰時代眼光看大陸
  上世紀60年代,台灣的國民黨政府為了與大陸分庭抗禮,因而推動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區桂芝不否認國民黨本質上也是主張「全盤西化」的,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見得有信心,但他們為了要表示自己是「正統中國」、「文化正朔」,故而開始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固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但區桂芝認為這項運動切切實實地從生活、教育各方面着手,因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抑或是學校教育,都接受到了傳統中國文化。
  區桂芝不避諱她是被國民黨「反共」教育「洗腦」長大,但促使她看待中國大陸態度的轉變,在於「我看到了共產黨改變了,可是我們(台灣)還沒有改變」。區桂芝感嘆,台灣仍然以「文革」時代的眼睛與記憶在看待今日的中國共產黨,可是中國大陸整個國家的狀況是在提升。
  「見鬼了,你去過大陸嗎」
  「眼見為憑」、「就事論事」,這是區桂芝論及其「中國觀」變化時給人的兩大感受。她憶起香港《亞洲週刊》以蔡英文「民選獨裁」作為封面故事之時(2020年12月),在一場新書座談會上有位德國學者,他特別為蔡英文辯護:「台灣這麼民主、這麼自由、這麼美好,他們(《亞洲週刊》)憑什麼把蔡英文說成這樣?」在台下聽講的區桂芝心想,「見你的鬼了,你去過大陸嗎?」
  「以前『反共』教育告訴我們,共產黨就是十惡不赦,讓老百姓啃樹皮、吃草根,『三反五反』、『大躍進』餓死多少人等等。」區桂芝說,這些可能都是事實,但事實背後的原因卻是我們在台灣不了解的,需要從各種複雜的歷史脈絡去認識是非對錯。
  令區桂芝改變原來的「反共」想法,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是她認為起碼從鄧小平到現在,中國共產黨展現出自我糾錯的能力,包括改革開放之後對於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問題的處理。「中國人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政府一直無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你講什麼天花亂墜都沒有用。」
  我認同中國文化
  「現在我認同的就是中國文化,只要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願意傳遞中國文化的價值,認可中國文化的特殊性,也能夠與時俱進吸納新內涵去發揚,把我們帶往光明的好的方向,我就認可這樣的政府。」
  在「台獨」意識形態高漲的今天,區桂芝的想法在台灣意識形態光譜中或被視為「異類」,但她依然保持着樂觀:「我對政治沒有執着,也是與世浮沉,反正我看的是大勢所趨,現在的趨勢是往我認同的這邊靠近,我很高興!」
  (張鈞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