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加快澳門「一基地」建設

林發欽
  一、引言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别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不僅對香港「一國兩制」行穩緻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對進一步推進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實踐同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特别是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關于特别行政區要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等要求,對于澳門積極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加快「一基地」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在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一基地」)是繼「一中心」「一平台」之後,國家賦予澳門的又一發展定位,爲澳門的長期繁榮發展指明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航向。2008年,國家發改委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鞏固澳門作爲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地位」。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将港澳發展單獨成章,提出「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加快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2016年,「十三五」規劃繼續明确支持澳門建設「一中心」和「一平台」。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及廣東省四方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澳門部分增添了「建設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進澳門經濟适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的内容。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外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确了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适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至此,繼「一中心」、「一平台」之後,「一基地」正式成爲國家賦予澳門未來發展的重要定位和方向之一。國家「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明确,支持澳門豐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内涵,支持粵澳合作共建橫琴,擴展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功能,打造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支持澳門發展中醫藥制造、特色金融和高新技術産業,促進經濟适度多元發展。
  「一基地」定位既肯定了澳門在曆史上發揮的作用,更賦予了澳門新的時代使命。澳門「一中心」、「一平台」建設提出的時間相對較早,已引起社會各界及政府部門廣泛深入的探讨研究,形成了不少貫徹落實的政策舉措、實踐經驗以及與内地合作的良好基礎。而「一基地」定位提出時間較晚,有關政策舉措和實踐經驗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和不斷積累發展。
  二、澳門「一基地」定位的提出及其豐富内涵
  澳門「一基地」發展定位的提出及被社會認同和确定爲政策目标有一個漸進的曆史過程。重視澳門的中華文化及多元文化最早體現在澳門的教育法規和政策。經澳門特區政府吸納社會意見并向中央政府建議,2019年2月國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将澳門「打造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定位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21年,支持澳門打造「一基地」又被正式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打造「一基地」的定位符合澳門的曆史基因和實際特色,是澳門與其他城市競争與合作的最爲獨特的比較優勢。
  「一基地」定位具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相較于「一中心」與「一平台」,澳門「一基地」定位提出較晚,推進實施也相對較晚,但是有較大的優勢和潛力。第二,「一基地」與其他定位相輔相承。「基地」是「中心」與「平台」概念的延伸、發展與深化,三者存在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
  澳門「一基地」概念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内涵:
  其一,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助力文化強國。澳門的中華文化是整個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在國家不可分割的一個地區的獨特體現。澳門的中華文化主流主要表現在獨具地方特色的價值理念文化、以嶺南文化爲主的生活習俗文化以及具有澳門特色的新時代「一國兩制」文化。未來,澳門推進「一基地」建設,通過澳門爲平台和通道,向國際社會特别是葡語國家和地區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爲國家的文化強國戰略作出澳門貢獻。
  其二,示範多元文化共存,貢獻文明和諧。澳門吸收了以葡萄牙文化爲主的拉丁文化、南歐文化,又伴有東南亞文化,以及非洲文化,多元文化之間形成一種和平相處、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共存」關系,其經驗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沖文明沖突論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其三,緻力交流合作,實現文化創新。文化的交流合作是中華文化協同萬邦、包容天下的基因氣質之必然體現。「一基地」建設須促進大灣區内部、大灣區與國外乃至中國與世界這三個不同層面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紐帶作用,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故事。
  三、澳門打造「一基地」的基礎條件和實踐進展
  (一)曆史積澱和現實條件
  一直以來,澳門是中西文化交彙的平台和橋梁。澳門文化蘊含着豐富的積極因素,既有嶺南文化開放進取、重商實利的特點,又有移民文化多元包容的品性。澳門獨特的中西文化交流曆史,鑄成了澳門文化開放性、重商性、包容性的獨特品格。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多元并存、互相闡釋、互相融合,逐漸形成澳門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多元融合特質。澳門的多元文化中,中華文化始終是多元文化的底色,中華文化是澳門多元文化的主流,也是具有澳門特色「一國兩制」實踐的文化基因。
  澳門文化之根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體現了中華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崇尚禮儀等人文精神,強調共存并處,相互調濟。澳門中西文化交彙,不同價值觀和文化理念在這裏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共生共榮,但愛國愛澳始終是澳門的主流核心價值,能夠實現和而不同,進而促進「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澳門多元文化的特點廣泛體現在多元宗教、多元建築、多元教育、多元語言、多元風俗及多元藝術等方面。在「一基地」建設中,「中華文化爲主流」和「多元文化并存」兩者之間并不矛盾,作爲主流的中華文化爲多元文化的生存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大環境,多元文化與主流文化相互依存、共同發展,成爲文化融合、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
  (二)澳門特區積極推進落實「一基地」建設
  「一基地」建設成爲澳門重要的施政方針。2019年6月,澳門特區政府頒布《澳門特别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附件—《澳門特别行政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了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六點重點工作。2020年11月,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頒布《文化産業發展政策框架》(2020-2024),在宏觀定位、發展目标上爲澳門文化産業發展确定了方向。《二○二一年财政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有序推進「一基地」建設,設立「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委員會」,規劃、組織、協調及推動有關工作,開展文化遺産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在線宣傳推廣及教育工作,加強推動文化遺産旅遊,打造文化旅遊精品路線,推進澳門曆史城區保護及管理立法工作等。《二〇二二年财政年度施政報告》進一步明确,特區政府将着力推進「一基地」建設,啓動《澳門通志》的編撰工作,打造澳門國際文化論壇,與故宮博物院和廣東美術館合辦專題文物大展,并推進文化産品數字化工作,完善文化遺産保護體系,辦好各項文化盛事活動等。2021年12月,特區政府正式公布《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提出推動文化産業發展、建設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加強曆史文化城區和文物保護、優化文博場館軟硬設施等部署及重點工作,以切實落實「一基地」建設。
  澳門特區構建有利于「一基地」建設的法律基礎和體制機制。早在2013年8月,澳門《文化遺産保護法》在澳門立法會獲得通過,并于2014年正式生效。澳門《文化遺産保護法》的出台,是澳門文化遺産保護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在國際公約和《文化遺産保護法》的雙重規範下,澳門整個曆史文化城區的管理便有了紮實的法律基礎和法律依據。特區政府先後設立文化創意産業促進廳、文化産業委員會、曆史文化工作委員會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工作委員會等與文化建設有關的工作機制,并将「文化基金」與「文化産業基金」合并成爲「文化發展基金」,統一資助文化藝術領域的活動和項目。
  在中央和内地的支持下,澳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助力國際人文交流,促進世界文明互鑒。澳門藝術節、音樂節、國際龍舟賽、格蘭披治大賽車這些承載着澳門曆史文化的活動,每年吸引數不勝數的遊客到訪并參與其中,澳門還緻力打造澳門國際音樂節、澳門藝術節、澳門城市藝穗節等藝文節慶活動品牌,向世界展示着澳門的獨特魅力。
  四、澳門打造「一基地」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在規劃方面,缺乏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系統完善的專門頂層設計與專項規劃;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内涵尚需進一步挖掘;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性質有待厘清。
  在文化政策方面,政策有待進一步細化和量化;政府資助和引導方式可多樣化;政策需适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尚需優化文化政策的體系性和配套性。
  對外合作方面,粵港澳文化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拓展和加深;粵港澳大灣區與區域外的文化交流有待提高;與葡語國家的友好關系有待加強。
  體制機制方面,對于構建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尚缺乏主導機構;尚未形成國家層面支持澳門「一基地」建設的體制機制;缺乏定期檢讨與改進機制保證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可持續性;文化活動需要制度創新。
  資源保障方面,缺乏足夠人才;高校作用發揮不充分;交流合作平台欠缺;對國家及内地資源引入不足。
  五、推進澳門「一基地」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基本策略
  (一)澳門打造「一基地」應擔當的戰略使命
  第一,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共擔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責任。澳門「一基地」建設,不僅是澳門特區自身的事,更應放在國家發展的全局中來考慮,特别是要将其與我國文化強國建設戰略緊密聯系起來,使「一基地」建設成爲澳門同胞共擔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曆史責任的一個重要内容。
  第二,示範多元文化交融共存,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澳門的多元文化發展經驗需要不斷積累總結,通過「一基地」的構建,不斷推陳出新,并向全世界傳播弘揚,爲人類文化多元共存、跨文化跨文明對話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有益範例和啓示。
  第三,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産業蓬勃興旺,提升澳門的軟硬實力,服務澳門長期繁榮發展。
  (二)推進澳門「一基地」建設的基本原則
  1.明确目标。構建「一基地」建設的目标任務指針體系,有的放矢、有效引領各項工作的開展。
  2.雙層共進。推進澳門「一基地」建設不是澳門特區單方面的事,也應當是國家的事,應引起國家層面的重視和切實支持,形成澳門「一基地」建設「雙主體、雙主力、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的格局。
  3.三位一體。「一基地」與「一中心」、「一平台」交叉融合,緊密聯系,三個定位需要統籌考慮,整體謀劃,協調推進,通過「一基地」建設服務「一中心」、「一平台」,并在「一中心」「一平台」建設中充分體現「一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4.全業覆蓋。既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也高度重視産業文化,充分發揮文化賦能加持其他産業的獨特功能,秉持「文化+」及「+文化」理念,在澳門現有各産業領域,開拓創新,添加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色。
  5.軟硬俱備。繼續加強文化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并下大力氣建設有利于澳門文化蓬勃發展的軟環境。
  6.區域合作。将「一基地」建設作爲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内容,與大灣區城市深入合作,爲澳門文化産業發展拓展新空間。
  7.項目驅動。适時謀劃建設一些重大項目爲載體和牽引,形成帶動和輻射效應,有效促進整體工作有序開展。
  8.統籌兼顧。特區政府要有科學完善的決策機制和執行機制,确保各個部門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合力主導,同時要充分調動澳門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落實澳門「一基地」建設的主要路徑
  一是大力推進文化事業建設,夯實「一基地」文化力基礎。文化部門的誕生完善是發展文化事業的保障,文化遺産保護是發展文化事業的靈魂,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發展文化事業的營養,文化設施多元化與本地文化的挖掘整理是發展文化事業的基石。應繼續在這些方面着力,不斷前行,開創澳門文事業發展新局。加強政府職能,優化體制機制,提升統籌協調及資源分配的能力,更好引領、促進和保障澳門文化事業可持續繁榮發展;優化文化遺産保護,運用先進科技手段,注重精細化管理;在辦好現有缤紛多彩的文化盛事活動基礎上,進行适當整合,集中優質資源,策劃層級高、影響大、具有品牌效應的國際型大型文化活動,并争取中央政府支持,将一些與文化文明有關的國際級活動放在澳門舉辦;完善文化設施,考慮規劃設計具有澳門特色的大型文化地标設施,并加強現有文化設施的對外宣傳推廣,與旅遊、會展等領域結合,發揮好文化設施對澳門文化形象塑造及文化吸引力增進的功用;統合現有研究機構及學術資源,形成合力,做好相關中長期規劃,策劃一系列曆史文化研究及出版重大項目,力争持續産生若幹曆史文化挖掘整理的嶄新成果。
  二是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拓展「一基地」的影響模式。系統規劃建設文化産業綜合服務平台,因地制宜發展澳門文化産業,優化文創人才和文創企業引進政策,加強「文化+科技」的融合,搭建文化創意産業合作交流平台,加強「文化+金融」,開發更多代表澳門文化内涵的産品,大力發展文化貿易,将澳門打造成區域性乃至世界性的文創服務平台。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優先發展跟澳門博彩旅遊邊際效應協同的文創産業,積極扶持商業性文化展演等産業,大力發展澳門影視文化産業,打造國際影視節,扶持有利于澳門文化事業發展的産業。加強區域文創一體化建設,争取建設「粵港澳文化創意試驗區」。開拓優化文化旅遊産業,優化文化遺産旅遊,大力發展節慶活動旅遊,籌建曆史文化名人主題公園,促進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發展區域「一程多站」旅遊,與大灣區城市聯合開發旅遊新元素,探索建立灣區旅遊聯合宣傳機制,加快發展大灣區海濱旅遊,支持澳門發展海上遊業務,大力發展大灣區美食旅遊、體育旅遊,深度參與珠海橫琴國際休閑旅遊島建設。
  三是深入開展文化教育,支撐「一基地」的使命與内涵。基礎教育培植中華文化根基。開發文史相通的本土化教材,構建系統的文化教育課程體系,開展愛國愛澳系列文化活動,持續推動中華文化達标工程,從而引導基礎教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植中華文化根基、增強青少年民族認同感。高等教育引領多元文化共生發展,擴大對外招生範圍,形成文化輻射力;打造特色學科,形成文化多元的人才培養脈絡。構建文化教育合作平台,提升大灣區文化軟實力。開展與内地文化教育合作,增進文化認同;建立國際文化教育傳播中心,促進文化交流;建設文化研究中心,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
  四是創新文化傳播模式,發揮「一基地」的功能和價值。通過進一步拓展和加強澳門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合作交流,創新文化傳播的路徑、方式和效果,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區際正面影響,有力展示澳門「文化之都」的積極形象,同時吸納全球各地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在不同文化的不斷交融互動中創生出新的優秀文化成果。創新文化傳播路徑和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合作内容,夯實并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的區域,完善文化傳播及交流合作的體制機制。推進與祖國内地特别是大灣區内地城市的文化交流合作,豐富澳門向粵港澳大灣區傳播的文化内容,完善澳門向大灣區文化傳播的傳播載體,強化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文化交流傳播功能的政策支持或保障措施。推進與港台地區及新加坡等華語社會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動華語傳播,提升漢語國際地位;深化教育合作,加強人才培養;開展中醫藥合作,促進文化認同。推進與葡語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特别是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強文創産業合作,打造區域文化交流與合作平台,助力國家搭建國際旅遊教育合作平台等。
  六、澳門「一基地」建設的配套政策、項目載體及體制保障建議
  (一)健全優化配套政策
  促進澳門文化事業發展方面政策,制訂時限性的整體文化政策規劃;繼續深入整理本土文化内涵;加強文化遺産及本土曆史文化教育;鼓勵巿民了解文化遺産并參與其保護;适時公布文化設施建設進度及爲其作适度宣傳;推進澳門出版物進入内地的便利性;定期舉辦有關文化發展的「座談會」。
  促進澳門文化産業發展方面政策,打造全球文創服務平台;優化文化創意産業統計口徑;優化文創産業發展政策環境;探索金融融資服務文創産業的模式;完善文化創意産業管理的體制機制;争取中央政策支持。
  促進澳門文化教育發展方面政策,完善文化教育制度建設,提供統一法規綱要;加強文化教育财政支持,設立專項經費保障;統籌文化教育職能部門,整合公共行政職權;重視文化教育宣傳,發揮媒介影響作用;建設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打造澳門文化智庫;調整高校招生政策,提升澳門文化軟實力。
  促進文化傳播及交流合作方面政策,彰顯「中西文化交彙」的獨有優勢,鞏固和強化澳門的「中國性」元素和「世界性」形态,打造澳門城市文化的品牌,發揮中西文化傳播的橋梁作用;與「一中心」定位相結合,實現産業融合,推動文化交流;發展文化貿易,借助經貿合作活動來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結合産業适度多元,加強文化交流與傳播。
  加強人才保障方面政策,在育才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本地文化人才培養;在引才方面,将文化人才及文化産業人才作爲澳門人才引進優先考慮的門類;在人才保障方面,大力創造有利于文化類人才就業創業及發展的綜合環境,積極破解不利于急需人才培養和引進的體制機制性壁壘,探索急需引進類人才之住房津貼、子女就學等生活保障措施。
  加強法制保障方面政策,積極研究探索制定保障澳門「一基地」建設的基礎性綱要法律;與時俱進适時制定或更新完善有關專項法律法規;加強執法檢查,确保文化法律實施效果。
  (二)集中謀劃實施若幹重點項目
  規劃建設支撐「一基地」建設的空間載體;建設服務「一基地」建設的功能平台;打造「一基地」研究數字服務平台;建設中華文化教育雲基地;主辦國家級文化文明交流活動;進一步辦好澳門國際文化藝術品博覽交易會;推進澳門文化遺産數字化展示與互動;實施澳門出版業振興工程;加強文創人才培育計劃;開展曆史文化名師大家進校園活動;實施「煥彩澳門」小區美化計劃;整合優化澳門青少年對外文化交流項目
  (三)加強體制機制保障
  在特區層面,一方面發揮特區政府「融入國家發展工作委員會」的相應職能,在該委員會下考慮設立推進「一基地」建設協調小組,負責加強對政府各部門相關工作的統籌協調,在政府内部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建立政府與文化及文化産業類社團、企業、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等民間力量之間的日常聯系機制,充分激發和調動社會投入參與「一基地」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中央及内地層面,一方面依托中央港澳工作領導體制、中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體制及中央外宣工作領導體制,将支持澳門「一基地」建設納入上述中央領導體制的重點工作,加強中央對澳門「一基地」建設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另一方面,加強中央外宣、文旅、廣電出版等主管部門以及廣東等地方相關職能部門與澳門的聯系,達成合作協議安排,建立溝通協調機制,切實支持澳門「一基地」建設。